最近,寻找“搭子”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搭子”原本源自江南方言,在传统语境下,指的是一起打牌的人,引申为“合伙人”。如今,“搭子”走出了传统定义,成为年轻人的新型社交方式,饭搭子、运动搭子、补课搭子、旅游搭子……可谓万事皆可“搭”。
精准、高效的浅社交
“搭子文化”是指把生活中的各种需求、爱好打包分配给不同的对象,精准、高效地组队做喜欢的事,抱团抵抗孤单。大家因为某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或需求而结成社交关系,其核心在于临时性和肤浅性,主打“精准陪伴”。和饭搭子一起吃饭、和书搭子一起读书、和补课搭子结伴补课……“搭子”是我们在垂直细分领域的朋友。
一项有关“搭子社交”的调研显示,72.6%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生活里有“搭子”;68.9% 的受访者认为找“搭子”是踏出社交舒适圈、寻求新型社交模式的勇敢一步;63.1% 的受访者认为找“搭子”是因为兴趣相投;52.3% 的人觉得找“搭子”可以扩大个人社交圈;45.0% 的人觉得大家彼此都有边界感,情感负担小;42.9% 的人觉得和“搭子”能互相激励、互相监督、互相帮助。
可见,“搭子”这种精准、高效的浅社交工具有着积极意义且深受年轻人青睐。
内卷时代的人际联结与情感滋养
人类学家项飙曾提出“消失的附近”的概念,指生活在原子化的现代都市,人们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缺乏热情和精力去经营亲密关系,同“附近”现实的关系越来越冷漠。但作为社会动物,人始终有着强烈的社交需求。
“搭子社交”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案,这种与陌生人建立起的浅连接,是基于双方共同需求的主动选择,要的是简单直接的“臭味相投”和心照不宣的边界感。搭子之交是人际关系的简化和提纯,满足了多元社交需求的同时,降低了试错时间和情感成本,为满足少年的被认可和归属感提供了广阔空间,是适应网络社会和快节奏生活的有效的社交模式。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被主流文化称为“社交工具升级,社交能力降级”的一代。青少年热衷“搭子社交”,一是由于青春期旺盛的同伴交往需要的驱使,二是对网络环境和技术的熟稔,三是对自主性、掌控感和自我认同的渴求。这些使青少年与“搭子社交”一拍即合,可谓是“搭子社交”的天选之子。
“搭子”能满足人际交往的归属感。青少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同伴关系,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影响因素,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主打同类相聚的“搭子社交”,满足了人际吸引的相似性,促进了彼此的认可与接纳,青少年从“搭子”身上得到了精准陪伴与情感慰藉。
“搭子”能提供多维自我认同资源。青少年时期主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解决自我同一与角色混乱的矛盾。同伴的互动与反馈,是青少年认识自己的重要来源。他们最不能承受之重,便是来自同伴的拒绝与孤立。“搭子”为青少年提供了多维的自我认知角度,助力他们建构完整而丰富的自我概念,能缓解被个别同伴排斥带来的伤害。
“搭子”能增加共创幸福感的体验。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类所有的烦恼,均来自人际关系。”拥有支持性、滋养性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指标,也是保护因子。师生关系、同伴友谊和亲子关系,未必能满足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所有的情感需求,“搭子社交”的自主选择和精准契合,能让彼此获得更多积极情绪,体验到与人共处的喜悦与幸福。
(作者李惠君,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海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原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