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琴
小学唱歌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还对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可在实际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们变得不爱唱歌了,一节课中真正投入歌唱的学生寥寥无几。这着实让人困惑,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再满足于此时课堂上的学生。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找到好的唱歌教学方法,让学生热爱唱歌,且快乐地唱。
存在的问题一:“低音高唱、高音喊唱”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学生唱歌时不是用歌声去唱,而是用喉咙去“喊”。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对音乐美感的认识,误认为唱歌就是要大声,声音大才好听。同时,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遇到高音,没有气息的支撑就只能喊,于是就有了“低音高唱”“高音喊唱”的现象。这样长时间的不当歌唱,轻则声音嘶哑,重则声带损伤。
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
良好的歌唱习惯是歌唱成功的基石。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保护好嗓子的重要性,在学歌时,我们要范唱来告诉学生音的高低、长短用轻声演唱的方式就可以达到,不需要大声“喊唱”。其次,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倾听,多倾听音乐和他人优秀的演唱,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当然,养成正确唱歌的姿势和正确唱歌的观念也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卖报歌》时,因其曲调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们一会儿就学会了,一边唱一边把自己融入进那个场景里,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卖报的小姑娘,唱得很认真。可是歌声听起来却感觉很苍白,一点都不婉转动听,甚至有些学生唱到高兴时还会出现“喊唱”的情况。这时我提醒孩子们:“唱歌时,并不是唱得越大声越好听。”说完,学生们又唱了一次,这一次没有人“喊唱”了,可是也听不到学生们的歌声了。这个时候我明白了,孩子们由于缺乏对音乐美感的认识,所以并不是那么能理解我的话。所以,我做了两次示范,让孩子们告诉我哪一种声音更好听。学生回答我第二种声音更好听后,我就让他们模仿这种声音来演唱,再唱时,我发现学生们的歌声动听多了。至此,每每上唱歌课时我都会亲自给孩子们范唱,让他们多听音频,孩子们的进步也越来越大,上课也越来越积极。
存在的问题二:“音准” 问题
上唱歌课时,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唱歌音调不准,一些学生甚至会出现跑调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是有的学生总觉得音找不准,唱完上一句,下一句的起音就找不到了;还有的学生心理清楚怎样唱,但是一唱出声就不对。二是教师对学生歌唱音准的关注率很低,面对学生歌唱时音不准缺乏有效的方法。有的教师认为这么一点音准问题是很正常的,便忽略了;而有的教师则是关注到音准问题了却没有有效的方法去解决,也就跳过去了。在唱歌课上也很少抽学生演唱歌曲,给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太少,导致他们在歌唱时很难把控准确音高,自然在对声音的控制能力上也力不从心。
策略:感受音高、比较音高、建立准确的音阶体系
(一)在手势中感受音高
我们可以利用柯尔文音阶手势法感受音高,化抽象为具体,学生视听与身体相结合,不仅使课堂充满趣味性,还可以让看不见摸不着的音高练习可见可动。在唱歌教学时,也借助手势形象画出旋律线学习重难句,或用手势的高低变化来表现音的高低,这样学生们也可以快速找到音高解决问题。
(二)在比较中把握音高
学生在学唱歌曲时,经常会出现音高不准的情况,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对学生出现的音准误差及时给予纠正,引导他们在听、辨比较中唱出正确的音准。另外,我们的范唱也不容忽视。低年级的孩子正是善于模仿的年纪,他们可以通过教师演唱时的动作、表情与口型进行模仿,掌握正确的唱歌状态。
(三)建立准确的音阶体系
采用系统的音准训练方式,有效并坚持不懈地进行音准训练。唱的准不准和人耳朵听得准不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换句话来说,训练学生的音准就是要训练他们的耳朵。在音乐课堂中,我们应该多给孩子做听音、模唱练习,加强学生们对音乐音准的敏感性,让他们在比较中把握音高、建立准确的音阶体系。
我记得上唱歌课《母鸡叫咯咯》那一课时,孩子们只要一唱到“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就会出现音准问题。当下我就对孩子们进行了纠正,让他们跟着我的钢琴再来一次。可是我发现效果并不是那么好。后面我尝试着让孩子们跟着我用柯尔文音阶手势法来展现音阶的走向,我发现孩子们的音准有所好转。接着,我乘胜追击,自己范唱了一下该句歌词,让孩子们仔细倾听,最后孩子们终于唱会了那一句歌词,并且还可以在发音准确的同时表演唱歌曲。由此可见,让孩子们感受音高、比较音高和建立音阶体系是多么的重要。
存在的问题三: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发声练习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部分音乐教师存在着滥用甚至不用发声练习的现象。有些教师不事先让学生进行发声练习,而是直接教学生唱歌;而教师滥用发声练习对学生的危害更大,教师所选择的发声练习歌曲比较难,学生无论是在高音还是节奏方面都难以学会。
策略: 选择适合的儿童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唱歌训练的基础,是演唱歌曲前的准备,学生通过进行发声练习,可以有效拓展音域,正确把握高低音的位置、共鸣、吐字等,也可以起到活动全身肌肉和发声器官达到最佳状态的作用,要做好发声练习,需要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投入到活泼的发声练习中,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在对学生用深呼吸、高位置等方式训练发声时,还可以让学生接受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发声训练,如可以用“啦”从d2音往下唱。而且,教师在学生训练发声时,要多提醒学生发出轻声。
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歌唱能力的重要性,在表现部分,音乐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学生的歌唱来完成的。只有教师重视训练学生的发音,让学生能更完整地去聆听、去体验歌曲,学生才能充分地感受到音乐。因此,我们要对学生在歌唱方面的各个技巧加以训练,对学生的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严格要求。教师要真正投入到教学中,充分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教无定法,切不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冲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才能使每个孩子从歌唱中得到快乐,从歌声中得到发展,真正地快乐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