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明
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了保障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创造高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国家对生态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并相继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机化技术的应用,并开发更为先进且适用的农业机械,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对我国农业种植的现代化水平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还较低,相关机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研发都相对薄弱。因此,促进农机化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生态农业对农机创新发展的要求、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为当地生态农业背景下农机的创新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将现代化管理方法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及作物产量的提升,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管理。其中,农业机械化管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农田生产率,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生态农业建设对农机发展的具体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落后的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已逐渐被淘汰,同时,人们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并运用现代化的农业管理理念,将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科技农业相融合,从而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农业发展体系。由此可知,生态农业建设涵盖了较为复杂的内容,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下,共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在此过程中,特别是农业机械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层面来看,农业机械的创新发展,与增强农业生产力和提升经济效益、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建设生态农业方面,农机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传统农村劳动力的占有比例,有效提高了生产制造效率,并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农业机械将继续发挥现代农业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为新型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充足的支持。除此之外,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应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当今农业的生态发展道路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农机发展的目的是开发绿色农机产品,增强资源的使用率,从而实现各项资源的合理优化与配置,推动生态农业文明建设。
二、当前我国农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在不同区域的发展不均衡
从实际来看,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拥有非常丰富的耕地资源,且不同地区在自然气候及地势地貌等方面也呈现出很大差别。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具有较大的农机发展规模,农机的使用效率及自动化程度也较高。而对于有些较为偏远,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而言,农机的数量与种类都十分匮乏,对农机的投入严重不足。现阶段,在我国一些东部地区,可实际使用的耕地面积非常小,但拥有非常完善的农机发展规模;而尽管西部地区的土地较多,但农机却严重短缺,这导致农机在地区上的发展十分不均衡。
2、农机发展环境结构不合理
首先,从当前来看,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耕地的权利在农民自己手中,导致土地被分割成不同的部分,从而对农作物的播种带来消极影响,使农业技术的发展难以适应种植格局的快速变化。再加之随着科技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农机的更新频率。当农业机械不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时,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局面,这也引起了农民对购买农机的担忧。在此背景下,农机的推广和进步受到了很大阻碍,并会影响到相关产业的有效发展,无法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设备支持。其次,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但我国大多数农机企业依然停滞不前,没有借助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来打破传统作坊工作模式的束缚。此外,企业技术人员在农机系统优化和设计开发方面存在短板,不利于加快企业发展,从而影响到我国农机及农业的健康发展。
3、农机发展创新性缺乏
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机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创新性缺乏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缺乏高素质的农机研发创新人才。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机产业化发展的起步时间较晚,相关领域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农机研发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涌现出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其次是农机研发缺乏创新能力。例如,在农机设计开发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设计思路,使用寿命受限,智能化、自动化的先进研发成果尚未转化为实物资产;最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农机发展体制,种植结构统一,不利于大型农机的规模化生产经营。
4、农机发展未充分考虑生态农业
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应将农机发展与生态农业进行有效结合,这对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生态农业的逐步推广,有关部门也开始更加重视生态农业,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依然体现出很多不足。例如,在一些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地区,仍然沿用不适应发展需要和现代农业理念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有关地区没有建立示范实验园区和农业基地,没有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示范和引领功能,相关合作机构缺乏资金、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阻碍了区域农机的发展。
5、土地资源匮乏
充足的土地资源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然而从当前来看,我国有些地区的土地资源十分匮乏,而且存在着土地流转不规范等现象,这使得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农机进程的有效发展。除此之外,有些农民为了扩大生活空间而选择开荒,但在拿到土地的使用权之后,往往将土地进行闲置处理,从而使得大量的耕地被遗弃。在农业管理中,土地资源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其中涉及许多影响因素。从实际来看,主要分为三类:即地势环境、土壤品质和自然气候。在此过程中,如果人们在管理和使用耕地时不注意对耕地的保护,农业土地的土壤品质将会急剧恶化,为农机的使用与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生态农业建设也就更无从谈起。
三、生态农业建设背景下农机的创新发展方向
1、优化农机产业布局
首先,应对农机产业布局进行合理优化,深入调研地方资源供给水平和农业发展特点,统筹规划农机发展规划,突出农业生态发展领域,制定清晰的发展目标。其次,在优化农机产业布局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建立较为完善的区域发展目标和发展机制,进而制定与之匹配的产业帮扶政策,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最后,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强对重点区域产业的建设,提高重点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密切关注农村特色产业建设,建立生产基地,加大对先进农机的使用,从而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并在行业中起到良好的带动效应,为农业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
首先,要从农村当地的实际状况出发,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科学提取有效的农机资源,合理选择重点产业,立足于优势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农业产业园区。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产业园的研发、生产、运输等优势,并根据当地农业资源及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依靠高新的农机技术,构建现代化的绿色农业产业链。之后,构建技术先进、商业模式佳、竞争力强、生态环境优越的农机产业体系。此外,在发展过程中,要将农机的创新发展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打造出符合地方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模式。同时,从市场需求出发,充分借助现代农业化生产的特点及优势,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的活力。最后,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除了经济效益以外,也要重视环境效益,不能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多的破坏。因此,可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并在农业生态园区的帮助下,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产品,努力提升附加值,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
3、农机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随着国家对农机发展的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的数量及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此过程中,农机合作社市场化经营水平和管理质量不断提高,区域农机合作社的引领功能显著增强。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可以让农民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感受到农机技术的便捷性与科学性,从而有效调动农民获取新知识技能的兴趣,并将农机技术有效传播到附近地区,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此外,通过整合个体农机、承包经营、订单管理、开拓市场潜力等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农机合作社经营形式,为广大农民增加农机农场收入,还能够有效提升农机合作社机械标准化水平,提高生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最后,在绿色农机开发中始终使用科学的生产技术,积极推广和宣传农机技术,让农民更多地了解新技术、新生产方式。同时,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推广绿色肥料、节水技术、节肥减膜技术等绿色农业技术。同时,加强对智能灌溉施肥系统的有效应用,掌握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手段,推动生态的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4、完善土地管理规划体系,建立示范基地
为了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保障农机技术的创新发展,必须努力完善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体系,加强土地管理意识。首先,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以确保土地流转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增强其规范性与合法性。其次,加强对土地资源流转合同的有效管理,并借助相应的法律程序为其提供重要支持,使土地流转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此外,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同时,了解群众的基本情况,并向人们传播科学用地的好处及重要性,提升土地使用者的环保意识,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其次,帮助人们逐步建立对土地利用的科学认识,使人们深刻意识到土地的经济价值,将土地价值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通过建立特色农机化推广示范基地的方式来进行农机宣传是比较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示范基地的建立,能够将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充分展示出来,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效果更直观,有助于提升农户的接受程度及使用农业设备的积极性。示范基地农业机械的选择应该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相结合,并由专业的推广人员对农户进行使用方式以及技术维护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提高示范基地的专业性。
5、创新农机发展思路,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
从当下来看,农机发展至今仅处于“走出去”阶段,虽然各县市积极开展农机技术的各项指导和培训工作,但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想法和建议,从而限制了农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使用。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首先,应引导农机推广人员与农民进行互动交流,认真听取农民的想法和意愿,并对提出地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总结。之后,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对农机建设及发展方向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将会对农机技术的改造及农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在生态农业建设及农机发展中,应加强对先进技术的有效运用,尽早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智能化运作。不断的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水平,培养出一批符合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工作实践中,要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基础和农业生产需求来制定培训方案,定期的组织当地的农民群众进行培训教育,为其传递全新的耕作理念,向其普及相关的农业机械化知识与农业机械化技能。在此基础之上,当地的农业部门还应该委派专业的农技人员到基层开展知识讲座和示范指导,明确各种农业机械设备的作用,详细的讲解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规范以及检修技巧,使农民群众可以及时的接触到最新的农业机械技术。凌源市比较重视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每年市农机局都要举办各类农业机械化培训、参观拉练、现场观摩等。使农民在学习中感受机械化的巨大力量。
6、加强农机创新研究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中,仍需要大量的创新,农机创新研究包括农机本身技术的创新和农机管理机制的创新。首先,应建立专门的农业机械研究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农机技术的创新指在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实现过程中,耕作模式不断发生改变,农机的功能、性能也要做出及时调整,进而满足农业生产活动的需求,如大规模种植过程中各项植保工作的集成设备,能同时完成对作物的施肥和补水工作,减少农户工作中的无效劳动;其次,应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及研究经费的投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农业机械水平,推动产学研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提高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提升农业机械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最后,优化农业机械管理措施,由于农业活动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可以根据农户的劳动强度分为农忙和农闲两个时节,创新农机的管理研究主要体现在农闲时对农机的定期维护和农忙时对农机的合理分工,如合作社中农机共有的使用形式为小规模种植提供了农机共享的使用思路,减少了农户重复购置新机的额外经济投入。
7、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与技术保障
相关的政府部门要为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与物质保障,并适时的推出相关的惠农政策,以此来有效的缓解农户的资金压力,从而有效的调动起农民群众对农业机械设备与农机技术的使用积极性。在此基础之上,当地的农机部门还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委派专业的农技人员为农民群众答疑解惑,及时的了解农民群众的生产需求,为农户提供农机购置建议,使其能够购买到符合自身生产需求的农业机械设备。为了进一步的增强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应用效果,必须要构建出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在工作实践中,相关的农机推广部门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内部管理水平。一方面,要不断的提升技术管理人员与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高校、农机生产企业以及农机研究单位积极的参与到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组织其进行培训教育,确保其可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的业务水平。
(作者单位:122100 辽宁省北票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