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农
本文深入探讨了再生稻的种植和管理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增产措施,旨在为再生稻种植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笔者所处地区位于皖中东部、江淮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全年降水分布较为均匀。夏季炎热潮湿,降雨较多,日照也较为充分。春季和秋季温暖宜人。冬季相对较冷,降水较少。再生稻的栽培技术在本地已经推广了4年。本文将就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与管理措施进行探讨,以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和质量。
一、再生稻栽培与管理的一般原则
1、稻种的选择与育秧工厂化
(1)选择“一适一优两高四抗”品种
挑选合适生育期的杂交稻品种,头季在130至135天内,再生季大约70天,米质至少为二级优质。
(2)实施育秧工厂化
根据预定的大田种植面积来决定育秧大棚的面积,通常以100∶1的比例为准。采用适时保温催芽法,催芽的最佳时间通常在3月15日到3月25日之间(根据气候情况,这个时间范围可以放宽到3月10日至3月30日)。选择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进行催芽,尤其是夜间温度在10℃以上的天气,同时采取保温或在低温时增温的措施,以确保芽的迅速、均匀和健壮生长。这一点对于育秧的健壮生长和高产至关重要。由于在4月15日至25日左右,是再生稻机插秧的适宜时间,大气温度偏低,秧苗的早期生长缓慢,分蘖较弱,因此,需要适当增加种子量,并加大栽插密度,亩种量以4斤为宜,以确保头茬稻的高产量。
2、关键技术操作
(1)制备育秧营养土
制备松软、肥沃的育秧营养土,能促进秧苗的壮大并防止病害。为此,在冬季之前,需要准备肥沃的表层土,经过冻融、风化和晒干处理,早春时分将其取出、研磨、筛选,然后将素土存储在库中。育秧底土需要将壮秧剂与素土按1∶260的比例混合,然后再加入同体积的育秧基质,充分混合。秧盘底土的厚度应在1.5~2厘米之间,盖土可直接使用素土,厚度约为0.5厘米。
(2)平衡栽培与机械插秧
大棚机械化育秧应在3月15日前后进行。在泡种催芽前,需用种子混合剂混合种子并晾干。开始催芽时,种子浸泡8小时左右,为了保证芽迅速整齐地生长,需要配合增温和保温措施,通常在第三天即可发芽。如果使用30×60厘米的秧盘,每盘需要下90克的干种,每亩需要下22盘秧;如果使用25×60厘米的秧盘,每盘需要下75克的干种,每亩需要下27盘秧。秧龄应控制在25~30天,4月中旬进行机插,栽插行距株距为25×16厘米或30×14厘米。每亩机插秧约1.6万穴,每穴3~4株苗,亩基本苗数为5万~6万株。
(3)水分精准管理与早期控制
在头季稻机插之后,通过保持浅水层(2~3厘米)来促进分蘖,当苗情达到全苗的85%时,应适时进行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在拔节阶段后,覆盖浅水并间断灌溉,抽穗后则以保持湿润为主,在成熟前一周则需要断水。在再生季,水分管理以保持湿润灌溉为主,除在抽穗阶段需要建立浅水层外,其余时间需保持湿润。
(4)精细化施肥策略
在前茬种植后可选择绿肥,于4月10日左右的盛花期翻压接茬绿肥。根据实际情况,肥料用量可适当调整。对于采用侧深施肥的策略,在头季机插时,同步侧深施用特定的控释肥(N∶P2O5∶K2O=24∶10∶16)约40公斤/亩,或45%三元复合肥约35~40公斤/亩。在活棵阶段,每亩施用3~5公斤尿素混合除草剂。当头季稻进入孕穗期时,施用专门的再生稻控释肥(N∶P2O5∶K2O=26∶7∶18)25~30公斤/亩。采用传统施肥方式时,头季稻在收割前10~15天追施催芽肥,即尿素5~6公斤/亩,以提升腋芽发芽率;在收割后的第三天,还需追施提苗肥,即尿素7.5公斤/亩(如果收割前未追肥,则施用尿素10公斤/亩)和鉀肥5公斤/亩。
(5)优化收割时间及方式
在头季稻接近全熟(85%黄熟)时,应在晴好天气进行收割。为确保稻谷质量和产量,应将收割时间控制在8月20日左右,并将收割高度保持在30~40厘米之间。在收割过程中,控制机器的行进路线,尽可能采取大规模的长方形收割模式,让农机在田地之外调头,最大程度地减少收割设备对稻田的压损。对于接茬的再生稻,如果气候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延迟收割时间,直到稻谷完全成熟。
(6)防治病虫草害
在病虫害的管理上,重点对二化螟、稻飞虱和纹枯病进行防治。为实现绿色防治,需结合使用农业、生物、物理等不同方法,并使用无公害的药剂。在药剂的使用上,采取机械低喷和飞防相结合的方式。
二、优化再生稻的增产栽培技术与管理
1、确定适宜种植区域
再生稻的种植主要适用于双季稻区温光条件不充足、单季稻区温光过剩的地方,以及部分双季稻区域。评估是否适合种植再生稻,应参考当地的温光环境,同时结合特定杂交组合的生育特性,以确保再生稻的安全成熟。再生稻的种植还需要考虑水源供应。再生稻的高产种植需要适宜的水分供应,特别是在头季稻收获前后,这个阶段是再生芽分化和萌发生长的关键时期,对水分的需求尤为敏感。因此,头季稻后期需要有足够的水源保证浅水灌溉,特别是在头季稻后期容易出现高温干旱的地区,水源保证更为重要。此外,发展再生稻也需要保证一定的投入。再生稻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同时,防治病虫害也是必需的。确保肥料、农药等投入充足,是实现高产的必要条件。
2、挑选首季产量高且再生能力强的稻种
选择优质的组合是再生稻能否达到高产的关键环节。种植再生稻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头季稻的产量要高
再生稻的种植目标是提升稻谷的总产量。头季稻的生育环境在温光和水分方面优于再生季,其产量潜力通常超过再生稻的2倍。在种植再生稻时,应优先选择首季产量高的组合,保证头季稻的高产,这也是再生稻高产的基础。
(2)再生能力强
水稻的再生能力是其遗传特性,并且不同组合间存在较大差异。再生能力强的组合在头季稻成熟时能保证更高的再生芽存活率,收割后其再生芽萌发能力强,发芽成穗多,从而确保再生稻有较多的有效穗数。
(3)生育期适宜
选择与当地气候条件相匹配的组合生育期,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水稻生长季节,又能确保再生稻安全齐穗。再生稻的选种要求总生育期约为130天,首季产量高,一般亩产量需达1200斤以上,二季稻产量在400~600斤。再生稻需要茎秆粗壮,叶片挺立,无下部脚叶,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基本无纹枯病,稻飞虱发生率低。此外,再生稻选种还需米质优良,适宜区域广,播期弹性大。笔者所在地区选择丰两优香1号、Y两优911等品种,总体效果较好。
3、种好头季稻,奠定高产基础
再生稻的高产量取决于头季稻的良好发育,因为再生稻利用收割后的头季稻茎桩上的再生芽进行培育。这些再生芽是头季稻伸长节上的高位分蘖,其萌发伸长主要依赖于头季稻的根和母茎提供的营养。要实现再生稻的高产,必须建立在头季稻高产和强劲生长的基础上。头季稻与再生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为了再生稻的高产,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适时早播
在播种前,可以用强氯精进行浸种以提早预防病害。应在秧田施足底肥,掌握好秧龄,抢晴早插,以促进早期分蘖和多分蘖。当秧苗达到1.5叶时,可以每亩使用15%的多效唑80~100克进行喷施。这样可以达到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分蘖、壮苗和增强抗逆性的效果。
(2)合理控制种植密度
为确保头季和再生季双高产,需要培育适中的群体来确保头季稻高产,同时培育强壮的个体来确保植株的再生能力。过密的种植可能会导致群体叶面积指数过高。通常,每亩应栽植1.5万~1.7万穴,推广机械插秧和人工插秧的方法。
(3)科学进行田间管理,培育适中群体和健壮个体
第一,应合理施肥。对于再生稻:①足够的底肥。每亩应施45%的复合肥30~40公斤、锌肥0.5公斤、硅肥3~4公斤作底肥。②早期追肥。在插秧后5~7天,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作分蘖肥。③少量穗肥。一类苗一般不需要追施尿素,可施5~8公斤氯化钾;二、三类苗可以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加氯化钾5~8公斤或45%复合肥10~15公斤。此阶段施分蘖肥,可以结合每亩用80~100克多效唑与肥料一起均匀撒施,以增强抗倒性。
第二,精准灌溉管理,追肥完成后,田间应维持浅水,以刺激分蘖生长。约在插秧后的第20天,根据现场苗情开始对田间进行排水晒田的操作,以抑制无效分蘖的产生,优化群体结构,当达到每亩18万~20万苗的规模时即可晒田。在中、后期,需要勤于浅水灌溉,保证田间湿度适宜,这种方式能提升水稻植株中后期的根系活力,对于头季稻灌浆结实以及再生芽的萌发和生长有利。如果在收割前几天,发现稻田土壤出现白化、裂纹现象,需要及时灌入跑马水。头季稻收割完毕后,应立即进行复水操作,持续灌入浅水直至黄熟期临近时排水。有两个晒田方法值得参考:第一次在苗量充足时进行晒田,利用晒田提高发根量,使得根系深入土壤,确保秆强根活;第二次晒田在齐穗后15天,结合灌水和施用促芽肥,让其自然干燥,通过调节水分养根,从而增强根系活力,壮化芽苗。
第三,防治病虫害。主要的水稻病虫害包括“两虫”(螟虫、稻飞虱)和“两病”(稻瘟病、纹枯病)。其不仅会导致头季稻产量下降,还会影响再生芽的发芽和再生效率。因此,对头季稻中后期的稻飞虱和纹枯病的防治是关键。对于秧苗的稻瘟病防治,可以使用三环唑或富士一号喷雾处理;在水稻“破口”前后(间隔7天)使用“爱苗”或富士一号进行喷施防治,以预防水稻穗颈稻瘟病和后期综合症;纹枯病的防治应该做到早预防、频繁防治,晒田复水后、孕穗期、齐穗期防治2~3次,使用井冈霉素喷雾进行处理,喷雾时需要保持田间有水。对于其他病虫害,可以参照当地《植保情报》进行相应防治。防治工作应强化监察和报告,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减少病虫害的危害,确保“多桩、多穗”的高产目标。
4、精确管理促芽肥的施用
促芽肥的应用时机至关重要,促芽肥的最佳施用时间在头季稻齐穗后的15~20天,灌水时施入,每亩投入尿素约10公斤。对于缺乏磷、钾肥的土壤,可以在施氮的同时配合磷、钾肥的投入。
5、准确把握头季稻的收割时间
头季稻的收割时机既影响头季稻的产量,同时也会对再生稻的产量产生较大影响。当头季稻籽粒未成熟时,大部分光合产物被运送至籽粒,再生芽获取的光合产物较少。然而,当籽粒充实后,叶片产生的光合产物会被运送至茎秆等部位,有助于水稻茎鞘的物质积累,为休眠芽的发芽提供营养。因此,当头季稻完全熟透(全田谷粒黄熟达90%以上)是蓄留再生稻的最佳收获期。收割时应选择晴天,雨天收割可能会严重影响稻桩的生存率。建议使用能够碎草的收割机,边割边碎,保证秸秆还田,以保持田间土壤湿度和肥力。在收割过程中,尽量保护稻桩,并及时扶正被踩倒的稻桩。
6、割桩高度适宜
割桩的高度其实是对休眠芽节位数量的把控,这将直接影响再生稻的幼苗数量、抽穗时间以及产量。从各地的实践经验看,杂交稻一般适宜保留高桩,留住倒2芽,保护倒3芽。高桩的优点在于能够维持更多的再生芽,桩越高,保留的芽位越多,芽位的利用率也会提高。此外,抽穗更早,成穗数多,结实率高,增加割桩高度有益于再生芽的生长,从而提升成穗数量。
7、强化再生稻的田间管理
(1)科学调控水分
收割头季稻后的三天内,田间的湿度需要精准控制,不能过湿也不能过干。收割后应及时灌溉,以保持土壤湿润,以利于发芽。当再生芽出现后,逐步调整到浅水灌溉,做到小水量、频繁灌溉。到再生稻抽穗阶段,是对水分需求最大的时期,此时应保持6~7厘米的水层。若在抽穗扬花期间气温下降,可灌入9~12厘米的深水层,旨在养护穗部并防止寒害。灌浆后,采用间歇灌溉的方式,既保护根系,又维护叶片,增加后期光合产物的生产与转运。成熟时再进行干燥处理。
(2)合理使用肥料
在头季稻收割期,再生芽已进入青苗生长阶段,幼穗继续发育,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阶段重叠,因此,收割后应适时添加强化苗肥,以推进苗的健壮成长和提高穗粒数量。通常在头季稻收割后的3~5天,配合复水,每亩施用8~10公斤的尿素和氯化钾,以增发再生苗,提升再生稻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量。在孕穗至齐穗期,每亩可施用磷酸二氢钾100~150克,并用50~75公斤水稀释后喷施,从而提升叶片活力、增加结实率并增加千粒重。
(3)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为加快发苗速度和数量,在头季稻收割后当天,可使用每亩磷酸二氢钾150克和核力素100克配合30公斤水进行喷施。或者喷施“920”1克,这对增产有明显效果。在头季稻收割当天和再生稻初期抽穗时喷施,能加快发苗,增加发苗数量,促进幼穗的分化发育。具体操作方法为在头季稻收割当天和再生稻抽穗20%时,每亩分别使用0.5克和1克的“920”与50公斤水混合喷施。或者在即将抽穗时,每亩用“920”1.5克和尿素0.5公斤配合50公斤水进行叶面喷施,可以提升抽穗整齐度,促进二次分蘖成穗、早孕穗、早成熟,适当增加穗长和粒数,提高结实率,从而增加产量。
(4)除草措施
在再生芽达到大约10厘米的高度时,可以注入浅水层并使用针对性的除草剂。过高的部分手工去除,或者每亩喷施苄·二氯50克进行处理。同时,除草剂可以与肥料混合使用。
此外,由于再生稻各节再生芽的生长发育有所不同,导致抽穗成熟期也有所差异,因此要坚持在黄熟期进行收割,避免过早收割,以免影响再生稻的产量。
再生稻栽培和生长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水稻造成减产。选用适宜品种,优化土壤质量,合理灌溉、施肥,防治病虫草害科学进行田间管理,实现再生稻高产。在未来,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才能保障粮食安全,满足人们的需求。
(作者单位:238100安徽省含山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