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生,陈 茁,杨 彪,王亚宁,袁 航
(1.西安科技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新工科逐渐成为国内高校工程教育的焦点,而工程造价作为土木工程新生的一个拓展方向更是焦点之一。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工程造价专业作为新增专业加入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1]。随着国家基建的发展,工程造价的重要性也逐渐地凸显出来,相关的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工程造价是一门囊括多学科的交叉专业,契合新工科背景的同时,更应该主动向新工科去发展,去改变工程造价相关的新工科教育研究与培养模式。
如今工程造价专业的研究中,易欣等[2]发现并针对高校工程管理课程的滞后性,提出以实际行业发展为基础,发展职业能力与高校特色结合的新工程管理课程体系;严健等[3]基于交通特色与工程造价实质,研究并开发了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雷雪莲等[4]针对民办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建设的相关措施。
为培养工程造价新人才,应着重三大方向发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如图1。
图1 培养方向
如今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不单单需要扎实、深厚的工科专业知识,还需要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以此应对复杂多变的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实际工程情况。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要求学生应同时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与丰富的专业技能。大部分高校在课程内容上并不完善,仅将基本的造价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更深度地总结、升华、应用相关知识,缺乏实践锻炼机会,远达不到“优秀造价工程师”的培养要求。也就导致部分大学未能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要求来构建知识理论框架,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培养模式,而是仅注重理论方面的研究。
工程造价专业中的实践环节由于受到院校学科条件的限制而一般选择校内简单实践的方式,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并掌握实践教学的内容,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存在偏差,缺乏真实实践案例训练等问题[5]。这导致了学生在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上存在不足。在《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工程科技人才可用性与美国等工业强国存在很大差距[6],全球排名为第29名,此排名对于全球高等教育规模排名前列的中国来说是严重不对等的。说明我国的工程科技人才仍然存在很大空缺,也侧面表明了我国当前工科教育培养模式是不清晰的,工科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另外,“新工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复合型能力的培养,既要满足建设领域不同方向的人才需求,又要具备统领整个建设过程的专业能力[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智能化的推进,工程造价学生既需要掌握造价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互联网思维与意识。我国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3个主要问题,如图2。
图2 现存专业课程问题
现存课程中仅片面地在学科基础课程中增加其他专业课程,没有深层次使学科交叉融合,导致学生接收到的知识林立而不联系,难以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课程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小,其落后的课程内容与日新月异的工程实践的相离,并随行业发展越来越大,课程体系设置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也显得越来越不足,使学生空有理论却无法实操,导致所学知识难以巩固;教学内容前沿性较弱、综合性较差,其核心课程多而不实。
一些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在教师团队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广联达、鲁班、BIM等与工程造价软件相关的软件也在快速迭代,软件功能越来越多,实操性越来越强。教师们虽然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烂熟于心,但对于不间断更新的相关软件掌握不够,导致无法将各软件深层次、全方位地教授给学生。二是随着工程造价专业的不断发展,其横向方面不断扩展,包括但不限于安装造价、公路造价、桥梁造价等专业造价,其涉及专业面广,教师应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但目前绝大多数造价专业教师未对交叉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导致学生的知识面难以扩宽。
现阶段的工程造价专业高校教学考核包括理论课程笔试与小组作业考核。但是最终的考核结果并不理想。在课程笔试上,学生通过硬背等生硬的方式就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而相对灵活的小组作业考核中,就出现了综合单价雷同、报表内容大同小异等情况,其中的错误点也是共性问题。究其原因,同学们对平时课程未深入学习,面对笔试考核考前集中学习冲刺。在小组中,一些同学未曾主动积极参与到课程小组讨论中,不仅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甚至直接借鉴其他小组成果。这样的最终考核成绩不仅无法展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失去了真实性与有效性。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教育信息化是必然趋势[8],不仅需要互联网技术支持,还需要牢靠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二者相互作用、演进、创新,发展出行业新生态。
工程造价教育在“新工科”发展的冲击下,应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以及管理能力为培养目的,以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教学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动态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将“互联网+”与“新工科”相结合,以更加先进的培养目标、更加多样的培养方案、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以及更加丰富的知识架构体系培养新世代的新工程造价人才。
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工科”的思想指导下,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具有实践意义、丰富课程价值、直观主动的前沿教学模式。
工程科技人才可用性排名靠前的工业强国已经有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今,我国工程造价培养以国外成熟培养体系为基础,综合现实行业需求,对工程造价相关知识和国内职业标准进行整合,以“校企合作”为出发点,对现有落后的课程体系与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并将产业实地作为学生实训基地,以此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企业当中可以接触到实际施工项目,用以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结合运用起来。深层次的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校内实践教学资源配套设施不足与时效性差的缺点[9]。学生的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确立,这样设置不仅直击企业痛点和实际人才能力需求,同时能够使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加贴切于现实社会需要。学生们也能够通过合理的造价专题讲座、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及技术成果转化课程得到应有教育水平和实质的能力提升。
根据工程发展趋势,结合互联网的交叉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结构体系将是未来工程领域的主要模式。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应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陈出新,丰富施工技术、方法等知识,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工程教育要向“土木+大数据”“土木+经济管理”“土木+智能建造”的交叉融合方向发展。
在交叉融合的设计理念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板块如图3。根据这些板块开设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管理与数据库、计算机技术、BIM技术与应用等课程,将新课程体系配上接轨实际的生产实习及课程设计等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将课程相关知识综合应用于社会创新实践活动中、体现在毕业设计里,以此形成教学闭环,完善教学体系。另外,可在选修课中设置外语类课程群、跨学科课程群,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鼓励学生多元化兴趣爱好的发展,与专业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扩展和延续关系,使其进一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10]。
图3 工程造价课程体系的核心板块
师资力量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石。合理的分配和团队的建设是所有高校应当重视与花时间费精力去实践的。教师也应该主动提升并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使自身保持创新且与时俱进,同时教师间加强交流也是发掘整合造价领域最新信息的有效方法。
人才培训以教师为核心,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为目的。此外,引入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师收入,以此激发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在企业以技术指导或学术顾问的方式直接参与到企业项目中,不仅直观体验实际工程,了解最新工程信息,还可以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教师在院校就可以将造价课程理论知识结合自身在企业的切身体会,更加生动、形象地教授给学生。
在人才引进方面,高校应注重引进人才,引进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作为兼职教授,也可以从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等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专技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将师资拓展为“双师型”队伍,用以支撑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学校通过这样人才引育并重的方法,不仅可以结合最新的企业工程案例,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还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反哺于企业工程发展,并实现教学内容转化,进一步提高院校造价教学质量。
2019年教育部与发改委等4部门联合发布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通知,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院校也应该主动推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制度的建设,融合现有课程体系与造价技能培训开展新型考核办法。例如,《工程制图》《BIM技术应用》《建筑工程计价学》等课程。考核内容要求强调学生扎实课程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考取造价相关技能证书,例如,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技能证书等。
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教师也应该加入“1+X”考核对象中,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学习。院校也应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例如,将教师正常教学任务外学习并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时间成本等折算进教师工作量,用于最终绩效或奖金分配的计算范围,以此促进教师获得造价相关技能证书的积极性。
结合“新工科”背景提出了传统工程造价学科培养目标、发展现状与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问题,同时在“互联网+”的概念下,指出在互联网+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学科教育应从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孕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坚持人才引育并重、建立“1+X”试点考核制度等4方面入手,以此对工程造价学科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以期为高等院校工程造价学科未来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