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其芬 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围绕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和组织形式,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设立了集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内在逻辑关联于一体的系列学习任务活动,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前的不同风采。学生在学完《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后,知道了梅兰芳用各种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历经种种困难和危险绝不妥协,为他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所折服。学生在交流探讨过程中对京剧、京剧脸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又是一个可以开展拓展型课程学习任务的大好机会。
这次,我决定选择拓展型学习任务中的“跨学科学习”这一活动方式。鉴于学生已经在三年级的美术课上学习和接触过京剧脸谱,我以此为突破口,尝试开展了一次以“走近脸谱”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这堂课以“认识脸谱、介绍脸谱、设计脸谱”为主要内容和载体。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经历了从失败到创新的探索,感受了在失败中创新的快乐。
这次跨学科学习活动的重要目标是以各种各样的脸谱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四个维度的语文核心素养。因为脸谱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之一,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考虑到跨学科学习活动的特点,也担心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于是,为了学生能方便探讨学习,我将学生按所坐位置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6位学生,分别从认识脸谱、介绍脸谱、设计脸谱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学习。为了使学生有话可说,也为了避免一些烦琐多余的话题,我安排了统一的句式训练。例如,用“我认识的脸谱是____”的句式来介绍自己认识的脸谱;用“脸谱的种类可多啦!分别有____”“脸谱的颜色不同,分别表示____”的句式来介绍脸谱;用“我设计的脸谱是____”和“我这样设计脸谱是因为____”的句式来介绍设计的脸谱。
课堂上,我请学生按小组交流时,使出了浑身解数仍达不到自己期待的效果。当学生侃侃而谈,没有按照以上句式介绍时,我提醒“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结果学生草草说完,兴致不高。本以为,这些句式既可以起到辅助作用,让学生有的放矢,又便于让我有效组织课堂活动,而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些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学生说的都是些干巴巴的从书上或是网上找来的大段材料;学生在交流时,任务相同的同学只能干坐着,不同任务的同学在忙着准备自己的答案,不能很好地倾听和学习;还有的小组分享的内容和另一小组找的资料一模一样,学生很委屈地说百度上就是这些。
抱着一腔热血去开展跨学科学习的活动,却遭遇如此失败,一节本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很有意思的跨学科学习,为什么上得如此死气沉沉?怎样设计才能让这节课有意义?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我有些泄气,但课堂探索不能止步不前,更不能铩羽而归,我要寻找答案!
我的目光又一次投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书中对跨学科学习有具体的概述,那就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同时,教学必须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能动地生成和建构知识,一味依靠外部力量是达不到的。同样,一味要求学生适应老师的教,而不研究学生的特点,将跨学科学习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脱离,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被动参与活动。
这些高屋建瓴的课程理念使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是啊,这节课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我的设计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没有真正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兴趣特点,依旧沿袭固有的学习方式,没有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更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没有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我先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鼓励者,努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再用机械的条条框框和统一的答案限制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自主探究中释放。结合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特点,我从跨学科学习之视域审察,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同时,我还和学生探讨,寻找课堂沉闷乏味的原因。学生纷纷从自身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老师分配的主题,自己不感兴趣;有的学生说资料就那么多,好几组人去研究,重复的概率会很大;有的学生说想在认识脸谱环节中加入游戏互动环节;有的学生建议小组竞赛,适当分发小奖品;还有的学生建议将“走近脸谱”改为“走进脸谱”……学生的意见不仅中肯,而且是那么生动,那么有创意!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理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跨学科学习课要注重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多重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提出学习任务,主动探究、追问,尽力达成学习的目标,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学生必将产生新思考。
京剧脸谱的选题没错,错在课程内容设置的单调和禁锢。我把前一次的课程设计全部推翻,重新设计,我注重了脸谱的跨学科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也采纳了学生的建议,在综合考虑学科融合和优势互补的基调上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
新的尝试以游脸谱主题乐园的形式亮相,让戴着孙悟空脸谱形象的卡通小猴作为导游,带领学生分展区学习。这五个展区分别是:脸谱初次体验区、脸谱深度探秘区、脸谱益智游戏区、脸谱手工制作区和脸谱视听律动区。
脸谱初次体验区:整体感知脸谱,播放同龄学生演出的视频,找出身边的脸谱符号,让学生对脸谱有基本认识,为深度体验脸谱做情感铺垫。
脸谱深度探秘区:了解脸谱的定义和来源,采用音频、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学习脸谱知识。设置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环节,发放脸谱大礼包,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互动中了解脸谱的谱式和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意义,按要求制作探究小报,并交流所探究的内容,对脸谱作深度认知。
脸谱益智游戏区:设计“脸谱连连看”和限时翻动“脸谱对对碰”扑克牌这两个游戏,以检测学生对于脸谱知识的掌握情况。
脸谱手工制作区:先播放脸谱制作视频,了解脸谱的制作步骤之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谱式和颜色,动手画脸谱,在画脸谱中再次呈现探究时学到的脸谱知识。画完脸谱之后,用自己的话介绍脸谱,学生对脸谱所蕴含的元素符号意义和艺术效果有真切的体验和深层的认知。
脸谱视听律动区:学习《唱脸谱》这首歌曲,读懂歌词,理解旋律,试着跟唱,让学生在情感上感悟脸谱文化的魅力;播放传承制作脸谱的视频,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心怀敬畏,并在一系列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中,传承和发扬脸谱文化,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因事先跟学生沟通脸谱跨学科学习的设计思路,并根据学生建议,让学生按照兴趣认领任务,自由组合,而不是硬生生地根据座位分组,故学生热情洋溢。除了我提供的一些脸谱资料和视频外,学生们纷纷忙碌起来:擅长手工的学生选择了手工制作脸谱,喜欢唱歌的学生选择了学《唱脸谱》,热爱小视频的学生选择了找视频甚至用软件剪辑视频,最受男生欢迎的是游戏设计。可见,当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也自然高涨。
历时两周的准备,学生在经历“走近脸谱”到“走进脸谱”体验转化后,沿着预期的目标进取。根据各个脸谱主题乐园的展区特色,各小组合作学习实至名归。各小组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都能瞄准各自的小任务,自主交流、自由表达。有的学生喜欢好几个展区,还设计了其他问题或环节。有个学生找到了一个《如何保护传承和创新脸谱》的视频,使整堂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气氛和谐热烈,也将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凸现、升华。此时,教师只是协调者和引导者,没有了教师生硬简单的“规定动作”,教师的“留白”和必要的点评提醒,引燃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从最终的课程评价上看,学生结合课程特点和学习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和实效性,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提升了思想文化修养,脸谱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符号极大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对脸谱的介绍、探究等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提升,创作脸谱的过程让审美创造和思维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跨学科学习结束后,我跟学生一起复盘了这两次活动。所有学生都喜欢第二次的设计思路和学习内容。他们更加喜欢在自己的天地中探究和分享,对跨学科学习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走进脸谱”的跨学科学习,由失败到成功的转折点就在于对课堂内容设计的创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知识的容量和传播速度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现代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老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多种教学方式灵活组合运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创设适切跨学科探究问题情境,对激扬学生学习热情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跨学科学习活动得以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而教师指导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课例中,教师摒弃了概念的粗线条要求,积极创设了参观脸谱主题公园各个展区的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积极认真探究,产生欲罢不能的表现欲,从而很好地完成了“走进脸谱”的任务。可见,没有热烈和谐的自主探究情境,就没有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更不会有如此切实的探究成果。
其次,要通过情趣盎然的多种活动设计丰富学生的过程体验。跨学科学习没有统一固定的教法,也没有统一固定的答案。这种学习所重视的不仅仅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力亲为的内在体验。课例中,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画出的脸谱没有全部上好色;有的学生对于脸谱的谱式和着色介绍有误;在翻纸牌游戏中,纠结于一张纸牌的答案而导致时间结束,纸牌没有全部翻完……所有这些美中不足的“小瑕疵”不是“掩瑜”之域。学生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唤醒学习意识,激发创造性,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了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难得的收获。
最后,在跨学科学习的语文拓展型课程中突显“语文性”,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尽管语文拓展型课程大都是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是尝试运用科学、艺术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系列探究活动,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交互性,但它首先应该归类于“语文”课的范畴,实现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功能。课例中,我让语文与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有机融合,画完脸谱之后,让学生先自己试着介绍自己的创作,学生在介绍自己设计的脸谱时,会自然而然地注意组织语言、注意表达,不仅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锻炼了临场发挥的能力。因此不管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活动涉及哪些学科,不管采取哪种教学形式,落脚点都必须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之上。
通过对这次跨学科学习的反复研究和深刻反思,我对语文拓展型课程有了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教学理念上能切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评价也注重多样化,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双重提高,能适时给予点评或提醒。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有不足和缺憾,也正是这些不足与缺憾,成了我不断反省、持续修炼的动力,也能让我从失败中发现改进、完善创新发展的契机,分享教书育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