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浦东实验高中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强调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终结性的评价,也要关注过程性的评价,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着重关注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此过程中,评估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以及由此展现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是否真正有效达成。有效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教师更加量化、可视化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和方向。学生能够在过程性和终结性的评价中,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自身在某些方面突出的优势和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将评价融入学习全过程的持续性评价,有助于测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考查形式单一、认识简单等问题。在侧重考查知识点的传统考试评价中,学生为了考而学,通过“题海式刷题”“机械式背诵”等方式建立相似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应对考试中的问题。这种机械、无意识的迁移方式,可能会解决一些简单、相似性的问题,但是面对现实世界中诸多复杂、灵活、多样化的挑战,学生可能没有办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地迁移运用,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在对学科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学科内容来解决情境问题和完成活动任务。教师在教学情境和活动设计中,要观察和评价学生在各方面的综合表现,以此来评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例如,在“运动的规律性”一课教学中,教师分析教材并对照新课标要求,最终确定本节课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核心素养目标。
在科学精神方面: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对“揠苗助长”中运动和规律的探讨,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反对唯心主义运动观;准确理解规律的科学内涵及其与物质运动的关系。通过“禾下乘凉梦”和青松乡种植山兰稻发家致富的情境分析,学生在议学合作中,正确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论。
在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方面:通过精准扶贫相关情境讨论,增强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解。在为广西某山区乡政府就本地是否可以大面积引进“山兰稻”种植设计调研方案,课后实地调研本地社会生活如交通、就医等方面出现的实际问题,开展小组调查活动并给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或方案,增强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
新课标指出,综合性教学评价的着眼点在于要通过情境、案例的创设和优化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真实场域,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在此过程中,评价学生在情境、活动任务中,进一步分析、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教师要根据情境的呈现形式、展现内容等维度,在简单情境问题、一般情境问题、复杂情境问题和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问题等不同层级的情境问题选取活动设计中,观察和评价学生在相关活动和任务中的表现,以此来评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路径与学习方法的指示,能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因此,学习评价必须参照学习目标来开展。学习目标包含课程对应模块的具体内容要求以及本模块所要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学业质量水平展现了每模块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深浅程度和能力水平,体现了学生学业成就。如果教、学、评目标不一致,则很难实现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结合学习目标,在复杂多样化的情境和结构化的活动任务中,学生通过不断地反思性学习,提升思维品质,逐步实现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化。
以模块4“哲学与文化”中“运动的规律性”为例。根据新课标对本课内容要求和不同水平的学业质量要求的指导,最终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全面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反对唯心主义运动观;准确理解规律的科学内涵及其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理解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论。
教师在选取单元和课时教学内容以及情境时,要符合课程标准对应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要求,且要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之间达成一致。因此,本节课的情境选取和任务设计要依据学习目标展开。结合《揠苗助长》故事,创设学生能够从文字、图片等材料中较容易获取信息的简单情境;展现袁隆平院士一生追梦过程的情境材料,创设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讨论辨析相关行为活动的一般情境;结合现实社会精准扶贫案例,展现青松乡人民通过种植“山兰稻”发家致富的情境材料,创设复杂情境。
学生可以对照标准与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从对情境问题的分析以及探究活动的参与度等多方面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观察和评价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学生评价表中的评价维度方面来评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这也为持续性学习评价奠定了基础。(见表1)
表1 学生评价表
因此,教学和学习内容只有在与目标达成一致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实现持续性地学习评价,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一步促进深度学习。
科学评价可以通过多维方式和路径来了解教学实施情况。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维的活动任务与评价方式,是开展持续性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活动与评价方式也可以是多维的、立体的。教师可以依托若干情境探究活动,采用学生自主思考、收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方式,根据学生对情境材料的分析和描述,获取关键、有效信息,以及学生在对问题的讨论和任务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沟通合作、语言表达、辨析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采用多维的评价方式,不单能展现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还能体现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实现对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达成情况的量化和可视化,也能够体现评价的持续性和不间断性。
例如,在“运动的规律性”一课活动任务设计中,通过展现青松乡人民通过种植“山兰稻”发家致富的情境材料,提出问题:1.青松乡人民是如何实现发家致富的?2.广西某山区乡政府想要学习青松乡的做法,就“本地是否可以大面积引进山兰稻种植”展开了讨论,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帮助该山区乡政府设计相关调研方案。在对问题的讨论和调研方案的设计中,小组合作、发言交流、辩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可以作为评价依据,表2是学生表现性评价量表。
表2 学生表现性评价量表
在此基础上,布置课后任务:请进一步完善为广西某山区乡政府就“本地是否可以大面积引进山兰稻种植”设计的调研方案;结合生活实际,请实地调研本地社会生活如交通、就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建议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研究等方式开展小组调查活动并给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或方案,做好记录并进行成果交流展示。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否在开放性、较为综合和复杂的情境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形成建议或结论。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针对实际的调研活动制作活动评价量表: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活动过程,把握活动的核心要点;另一方面,在活动的参与和评价中,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观点,合作沟通,积极地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据此,本课中调查活动按照表3 中的维度对学生活动表现进行评价。
表3 调查活动评价表
由此,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探究和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团队分工合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最终通过课前准备、课堂参与、书面作业以及实践活动等进行综合评价,使强调学习结果性评价向学习过程性、持续性评价转变,促使评价实现增值,达到教、学、评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