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战 洋* 图/图虫创意
如果你观察过蜘蛛,你可能会发现,小蜘蛛一出生就离开妈妈,织网捕食、独立生活。如果你留意过河里的鸭子,你可能会看到,小鸭子跟着妈妈在河里巡游,但一个多星期之后,它们也离开妈妈,独立生活。我们人类呢?说起来,人类应该是地球上拥有最少生存本能、需要最多时间来成长的动物了。一个婴儿自呱呱坠地,就进入了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系统。我们需要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学习自己的社会文化,以便融入社会,自如地生活。
我们每个人面对的文化系统,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符号系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语言。除了语言,我们也使用其他符号,比如用“心形”来代表感情,我们平时上网使用的各种表情也是符号。第二是行为准则。如何对待父母,如何对待朋友,这些都不是我们生来就知道的本领,而是我们通过慢慢学习、摸索才懂得的。第三是价值系统。比如我们普遍认为友情是宝贵的,这个就是我们的价值系统教会我们的东西。有些文化行为和理念被制度化,就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运转的制度基础。
亲属制度是人类社会中非常基础的制度。在美国教人类学课程的时候,我最喜欢和学生们讨论的就是亲属制度。为什么呢?因为我只要谈中国的亲属制度,美国的学生就非常困惑和好奇——中国的亲属制度相比他们的来说,实在太复杂了!举个例子,我们可能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叔叔”。“叔叔”这个词,多么日常,多么简单,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听到这个词,我们就知道,这个人是来自父亲一方的亲戚,比自己的父亲年龄小,而且是个男性。也就是说,在中国的亲属制度之中,我们不仅要区分亲属的性别,还要区分亲属来自父母双方的哪一方、亲属之间的相对年龄。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区分这些重要的因素,我们才有了“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夫”这些称呼。但在英语中,所有这些亲戚的名称只有一个,那就是uncle。“uncle”这个词,只表达出这个人的性别,而隐去了年龄、来自父母哪一方等信息。如果我们了解更多地方不同的亲属制度,就会知道世界上的亲属制度主要分为六种。夏威夷岛上的原住民,亲属的称谓更加简单。在他们的社会里,对比自己长一辈的女性统统都是一个称呼,对比自己长一辈的男性也是同一个称呼。也就是说,那里的小朋友叫自己的妈妈、姨妈、姑姑、舅妈,都用同一个称呼。
那么,这些不同的亲属制度是怎么形成的呢?难道说,是有的地方的制度简单、文化简单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类的不同社会发展出不同的亲属制度,这个情况与人们的能力及文化的优劣都无关,而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情况关系重大。为什么在非洲和亚洲,我们的亲属制度如此复杂呢?人类学家分析,这可能与农业社会的性质有关系。人们在土地上耕种时,需要比较大的家族体系来抗击风险,组织劳动。这样一来,家庭中的分工和责任就变得非常精细,所以就衍生出了比较复杂的亲属制度。而在西欧社会,工业化依赖的是小家庭(也叫“核心家庭”)。因为工业化组织劳动的时候,需要这些小家庭能够流动、搬迁,所以在核心家庭之外的亲属关系就不需要那么复杂了。而在岛上,自然情况比较难测,经常有自然灾害,不少成年人可能在飓风、海啸等自然灾难中遇难。由于当地的亲属制度比较紧密,孩子如果失去了父母,还可能得到其他长辈的照顾。
虽然亲属制度存在地域差异,但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亲属制度的使用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比如,中国的家庭在过去是很细致地区分兄弟姐妹的关系的:同一个核心家庭里的孩子,互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核心家庭之外,还有“堂哥”“堂姐”“堂弟”“堂妹”“表哥”“表姐”“表弟”“表妹”。然而,在我们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的那段时间,因为核心家庭的孩子比较少,堂、表这样的关系也直接以“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来称呼了。这就意味着,文化是在不断变迁的。
除了亲属制度,人类社会还有性别制度、福利制度等纷繁复杂的制度。我们生长和生活在其中,习得它们之后,往往对它们习以为常。然而,这些制度的存在,都是历史的过程。是我们每个人的实践,让它们变得鲜活,让文明有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