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格是什么形状

2024-04-29 09:34
中学生天地(A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情绪稳定外向内向

最近身边的同学都热衷于MBTI 人格测试,还会拉着我做一些其他心理小测试,可我总觉得测试结果和我的性格对不上号,我的MBTI 人格测试结果也总在变化。我心里犯嘀咕了:这类测试真的靠谱吗?适合作为自己性格的一种参考吗?

如果让我自己评价,我认为我的性格是矛盾复杂的,我甚至总在“社牛”“社恐”和“社懒”的状态之间切换。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活泼开朗,每个周末都想约同学出门聚会;有时候我却只想待在房间里独自休息——我的人格仿佛在不同区间“反复横跳”,无法维持一个稳定的状态。我知道这是青春期的常见状态,可还是觉得挺奇怪的,未来的我会变“正常”吗?

豆本豆

想做个情绪稳定的人

林泽越:我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前一秒还在大笑,下一秒突然就变“忧郁”了,谁也不想搭理。别说身边人了,连我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我也希望过了青春期可以不那么敏感古怪,做个人格健全、情绪稳定的大人。

“善变”丰富又有趣

周婷婷:人格真有特定模样吗?我在同学群里特别“社牛”,拜见亲戚时很“社懒”,参加集体生活就开始“社恐”。我会随天气切换状态,晴天心情好我就是开朗“社牛”,阴天很烦恼我就想窝在家里。我感觉自己像是一团棉花或是橡皮泥,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呀。

没必要对号入座

曲雅清:我听说这类心理测试和“巴纳姆效应”有关,即所谓高度准确的描述评价其实概念模糊又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你大可不必纠结,网上的测试大多为了娱乐,且人是会发展变化的,只靠几个测试就下结论,会把自己框在刻板印象里。

不一定都是“迷信”

张蓓蕾:很多人说这类测试是“现代算命”,我倒觉得挺有帮助的。身边玩得好的朋友,几乎都拥有与我相契合的MBTI。我承认其中有巧合因素,但人际交往中的确有某些说不清的气场问题,偶尔琢磨一下还挺有意思的。

你可能是个“慢热”的人

何婉宁:我也曾怀疑过自己,熟人说我是一个活泼的女生,而不太熟的人认为我腼腆内向。同一个人怎么会兼具内向、活泼两种性格?可我慢慢发现很多人都这样,我们只是不太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却在熟人面前放得开,这也算是一种“慢热”吧。人格测试是大数据时代的消遣,很难完全反映真实情况。

人格测试只是认识自我的新起点

张月燕(心理老师):

MBTI 这类人格测试确实基于心理学理论且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它常被诟病的是重测信度不高。这也是类型学人格测验常见的问题,它会把51 分和49 分这两个非常相近的分数,一刀切地划入“内向”和“外向”截然相反的两端。故当前心理学界更认可特质论——每个人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人格更像一道光谱,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连续的程度上的差异。比如“社恐”“社牛”和“社懒”,大概率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三种状态,只是占比或程度的差别。

从自我认识的角度来看,MBTI 之类的测试可以简明迅速地帮我们锚定一个位置(标签),唤醒我们对自身的好奇,但这类工具的作用也应止步于此。这个标签展示的是真实的自己,还是我们想要成为的自己,不同的结果其实提示了我们的内在冲突……要揭示这些信息,需要我们勤于体验,有意识地反省,让一个完整而具体的自我逐渐浮现:我在做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是怎样的,该如何调整。“是我”和“不是我”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所平衡,平衡就会带来相对稳定,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努力。

人格测试定义不了你的生活

李世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首先恭喜你,对自我人格的思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心理上的成长。举一个发展心理学上津津乐道的例子:在儿童时代,我们会开始思考“我是谁”;而到了青少年时期,我们会开始关心“为什么我想知道我是谁”;之后我们很可能会开始自问“为什么我会纠结于我为什么想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像俄罗斯套娃,但这正体现了我们思考的深度在不断增加。

星座、MBTI 和人格测试

心理学上的人格(Personality),通常包括气质(Temperament)和性格(Character)两个部分。气质在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决定,是我们对环境刺激的自动反应;而性格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价值观和社会学习的产物。显然,人格不会一成不变,因为我们会不断学习,价值观也可能会不断改变。

星座当然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不过,人格理论的发展确实和星座学有过一段交集。心理学家埃森克在1952 年调查和分析了大量人群的性格特征,发现星座与性格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联。正如同学所提到的,星座学利用了“巴纳姆效应”(也叫“谄媚效应”),迎合了对号入座的心理。

最近几年流行的MBTI 测试,包括四个类别:内向(Introversion)/ 外向(Extraversion),实感(Sensing)/直觉(Intuition),思考(Thinking)/情感(Feeling),判断(Judging)/感知(Perceiving)。这类测试并没有在学术研究领域获得广泛承认,在心理统计学上存在重大缺陷,对人格维度的划分也不全面。包括MBTI 在内的人格评估量表,在医学期刊里都被定义为与星座、生肖、卦象同类的“自我探索的风潮”,通过“巴纳姆效应”和“证实偏差”,引导参与者做出“符合预期”的行为。

长大后人格就会固定吗

当我们步入成年期,开始独立于家庭生活,知识体系基本成熟,生活环境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发生重大改变,理论上我们的人格也会变得相对稳定。但这种稳定并不等于固定不变,MBTI 一直为心理学家所诟病的原因也在于此:心理学的人格特质从来不是二分法,大部分人其实都处在极端内向和极端外向的中间部分,根据环境变化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

以我自己为例,我从小就喜欢独处,给我一本书,我在书桌前坐一整天也不会感到孤独。但我也喜欢和有趣的同龄人或者大人打交道,给同学们讲我脑海里的冒险故事,也愿意担任班干部。在我熟悉的朋友们中间,我可以变得十分外向,成为人群中的开心果。而在我不熟悉的人群里,我也可以变得十分内向,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更重要的是,人格也会受到人生目标的影响。我骨子里是一个内向、恋家的人——成为四只猫的铲屎官也许是最有力的证明。但因为从小喜欢看书,我也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正是这种好奇和憧憬改变了我的内向性格,让我选择在德国生活了六年。这段属于我的“人生冒险”也重新塑造了我的人格和人生观,让我更加独立成熟。人格测试只是一个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工具,但它们不能定义我们。我们活得越精彩,生活阅历越丰富,测试结果越有可能随之发生改变——有可能,当你的生活精彩得超出了问卷编写者的想象力时,他们就再也定义不了你。

情绪不稳定是一种弱点吗

再坚强的成年人也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候。能够保持情绪稳定的人是幸运的,他们的内心力量十分强大,但这并不是说情绪不稳定的人就是“脆弱”“敏感”或“古怪”的。我们的每一种情绪都具备进化上的独特适应力,它们的存在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只可惜现代社会的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我们也不由自主地给这些情绪附加了功利性评价,把它们当成了“优势”或“弱势”。

情绪稳定是心智成长的表现,而不是年龄增长的必然结果。如果大家特别想成为情绪稳定的人,那就应该好好学习知识、积累生活技能,认真寻找人生目标和理想并且为之奋斗。但要记住,如果在未来遇到巨大的压力,承受不住情绪也是很正常的,不要因此感到焦虑和烦恼,更不要给自己贴上“软弱”的标签。允许自己在压力下短暂地停下脚步,给自己一些喘息的时间,寻求朋友或家人的帮助,重振精神之后继续出发。

猜你喜欢
情绪稳定外向内向
神回复
为什么你的朋友更外向
哲理漫画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对内向人的8个误解
内向的人,也能拥有高配的人生
做最好的内向者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