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1953年,赫鲁晓夫提出了苏联农业的改革措施:要求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加强集体农庄的建设,提高集体农庄和集体农民的物质利益;取消集体农庄庄员耕种自留地的限制,改革集体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制度。由此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
A.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B. 彻底否定了“苏联模式”
C. 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
D. 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
2.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进步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这使国民经济()
A. 比例协调发展 B. 突破原有模式
C. 更加畸形發展 D. 增长速度加快
3.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 否定苏联共产党领导
B. 以农业为突破口
C. 存在经济决策的失误
D. 重点在工业领域
4. 从1950年起,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下放权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行动纲领》,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由此可知,东欧国家改革()
A. 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B.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 力图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
D. 完全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5. 20世纪80年代,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表示:“民主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它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希望在不改变基本社会结构的前提下,加强匈牙利民主的各个方面。”这表明卡达尔认识到要()
A. 改革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
B. 巩固计划经济体制
C. 推动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D. 实现国家独立自主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过去排斥市场经济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少国家外债负担沉重。有的国家试图通过改革摆脱这种境地,但措施不当,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有的没有进行改革,经济困难日益严重。这一状况()
A. 适应了体制改革浪潮
B. 减轻了国家的经济困难
C. 与苏联社会完全相同
D. 加剧了政治剧变的风险
7. 80年代初,重庆市一些企业试行以税代利,企业交纳所得税后的利润,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一部分以调节税的形式上缴国家,从而改变了过去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利润分配制度。这项改革()
A. 改变了企业所有制
B. 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C. 实现了政企彻底分开
D. 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8. 保加利亚的一位经济教授指出:“与欧洲国家相比,中国改革的主要优势……为经济繁荣、解决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这个“主要优势”是指()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B.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进阶训练
9. 下表为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从中可以判断出()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89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国民收入 4.3 3.2 1.0 劳动生产率 3.3 3.1 ]
A. 苏联经济发展陷入了滞胀的困境
B. 多市场少政府是苏联经济发展的出路
C. 美苏争霸拖垮了苏联的经济发展
D.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10. 1962年苏联《经济报》载文,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所有制或大或小的发展都是从全民所有制的发展、从国民财富的增长派生出来的数值”“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人所有制同公有制经济是不矛盾的”。这一文章得到苏联高层的认同。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 计划经济体制遭到抵制
B. 赫鲁晓夫改革受挫
C. 物质利益原则得到重视
D. 私有化正加速发展
11. 有学者认为:“随着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政权的相继崩溃,事态的新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又开始溢出,蔓延至苏联,动摇了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并削弱了党和国家的控制力。”该学者旨在表明()
A. 东欧剧变加速了苏联解体
B. 东欧国家希望彻底摆脱苏联模式.
C. 戈尔巴乔夫改革宣告失败
D. 东欧国家改革迷失社会主义方向
12. 1983年10月9日,国务院领导人在座谈会上指出:“现在已经突破和将要突破的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新的飞跃,相应地会带来社会的新变化。这个动向,值得我们重视,需要认真加以研究。”据此判断,国务院领导人“重视”并要求“研究”新技术主要是为了()
A. 快速改变我国科技领域整体落后面貌
B. 服务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需要
C. 加快技术进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D. 保持我国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等等。有人称之为一种使私人生产受益的“新经济政策”。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在苏共中央十二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在短期内克服了农业生产的落后状态”。“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此后,逐步禁止城市公民个人饲养牲畜。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宣传并帮助社队逐步组织起各项副业生产。江苏淮安农村供销合作社为配合农村的合作化高潮,从南通等地引进优食兔种,发放各地饲养;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就水果生产来说,广东省采取发放预购定金的办法解决农户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从1951年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1956—1958年,除每年安排水果生产专项化肥1万吨以外,省供销社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各农村基层社一般设有综合收购门市部,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
——摘编自李攀《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改革个人副业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供销合作社扶持农村副业生产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