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生活质量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兴盛,旅游经济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旅游景区的餐饮服务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饮食需求,是景区管理中的重点内容,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质量监控,以便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餐饮服务。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某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区域旅游景区的食品安全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及质量把控措施,以期为旅游景区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促进景区食品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昌平区旅游景区现状
昌平区作为北京市旅游景点的一个热门区域,涵盖的旅游景点众多。根据昌平区人民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昌平区休闲旅游总收入达34447.7万元,同比增长2.4%。
餐饮作为旅游景点必不可少的服务项目,是旅游景点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形象,也影响着旅游服务的质量。
二、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
1.餐饮用户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加工经营场所不规范。昌平区的景区大多位于偏僻的乡村,景区内的餐饮店主要由当地村民经营,他们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所以食品安全意识不高,经营方式也不规范,很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比如,2023年5月,昌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景区进行了一次大检查,景区周边的多家餐饮企业被通报,通报原因包括食品生产环境不达标、生产经营许可不规范等。
2.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运行效率不高,资源配置设施不完善。在景区旅游业中,食品安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监管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因为大部分景区远离城市,监管部门力量薄弱,存在监管人员数量较少、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界定不清晰、监管机构运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容易出现监管盲点。
3.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不健全。当前,我国部分旅游景区依然采用简单、粗放的管理方式,服务水平与能力不够高,没有健全完善旅游餐饮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关于旅游景区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不时发生。
三、旅游景区食品安全
管理机制及质量把控措施
1.加强旅游景区食品监管立法,落实政府监管职责。一是加强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在对景区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相关监管部门应当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综合相关管理条例对景区内的食品生产及销售者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形成一种全员合力的监管机制,为景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明确旅游景区餐饮经营主体的主体责任。食品生产及销售者作为食品安全的首要负责人,应当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比如,建立食品原材料索证索票制度、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餐饮具清洗消毒制度等,做到原料采购要严控、加工过程要规范、场所卫生要整洁、清洗消毒要彻底、餐饮浪费要杜绝,坚决守住食品安全第一道关口。三是加大对旅游行业的巡察力度。食品监管部门要注重确立“谁管理,谁负责”的工作方法,将景区内不同区域的食品经营用户进行网格划分,并选派对应的管理者对其实施监管,按时、定点做好相应的抽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突出监管重点,分类实施监管。监管部门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监管对象,开展分级分类管理。比如,旅游旺季来临前,景区主管部门要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专项培训,对食品生产设施进行安全检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大检查频次,尤其要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区域加大监管力度。同时,还需要定时定点地对区域内的流动摊贩等进行监管,确保所有的食品都能达到卫生、安全的标准,提升景区内食品经营的合法、合规性。
3.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首先,各地要建立专门的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监管团队。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保障,团队中的成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熟悉食品安全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其次,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环节、不同景区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细化以及标准化的管理。管理部门需要综合地区实际情况,构建针对性的管理程序及分类管理标准,并定期对餐饮企业实施检查,重点检查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及储存卫生环境等,减少和杜绝食品安全问题,保障旅游者的饮食安全。最后,构建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旅游景点食品安全管理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启了“互联网+”改革,监管部门也要借助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对旅游景区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的管理,将不合格餐饮企业的信息在网上进行公布,方便广大消费者及时查阅和监督,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4.强化部门联动,有效发挥管理合力。一是实行联动检查,构建旅游景点食品安全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市場监管局、农业农村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等部门的执法人员可以集中在一起,对景区的食品安全问题、旅游设施安全情况等进行统一检查,督促景区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统一执法,联合整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针对旅游景点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制定“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对违规经营行为进行公示,涉及违法行为的移送公安机关,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提高景区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三是构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旅游景区的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具有突发性,为此,监管部门应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权利范围,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
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不同地区的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在食品管理上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农村旅游发展较快的区域,当地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备,餐饮店的设施条件较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食品安全。但是,许多乡村的旅游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基础条件较差,餐饮店大多是农民开办,从管理者到服务员均为当地的农民,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不高,食品安全意识较低,给食品安全带来了隐患。对于这类餐饮店,需要地方政府给予一些资金支持和人才指导,派专业人员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保障食品安全的能力,为乡村旅游的食品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6.积极构建社会共同管理模式。为保证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管理机制的持续高效运行,政府应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公共治理的作用。比如,政府部门可以邀请群众参与“景区食品安全状况”投票,对景区内群众关注度较高的食品及餐饮店进行监督抽检,并将抽检结果及时公布于众,积极回应群众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同时也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的鉴别能力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综上,旅游景区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关乎游客的饮食安全和人身安全,也关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当地政府理应关注的头等大事。相关监管部门在开展旅游景区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过程中,应通过强化监管立法、实施分类监管、加强部门间的高效联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维护好景区的食品安全,为游客营造良好的用餐体验和氛围,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辉(1983-),男,汉族,北京人,助理政工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宇宙赋能文旅场景创新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