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霖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7)
良好的语言表达和共情力能够帮助主持人与受众之间建立情感连接。通过使用情感化的语言和相关的情感词汇,能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更深入地投入到直播体验中,这种情感共鸣能够增强受众对直播内容的理解力、接受度和参与感。因此,提高VR 沉浸式直播语言表达与共情力非常关键。
清晰的指令和指导是基础。由于受众无法直接参与到实际场景中,主持人或导游需要清晰地传达指令并加以指导,让受众能够理解并按照指示进行相应的操作。生动的描述能够直指受众的内心,主持人或导游需要用生动、详细的语言描绘所展示的场景和环境,让受众能够形象地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和细节,增强他们的沉浸感。同时,充分开展实时反馈和互动能够带动受众参与,他们可能会有问题、评论或需求,主持人或导游需要能够及时地回应并与受众进行互动。这可以通过语音聊天、文字聊天或其他交互方式实现,让受众获得充分的参与感。其间,若有必要,需要辅以多语言支持[1]。针对不同语言的受众,提供多语言的语音或字幕翻译,以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直播内容。若VR 直播中涉及复杂的操作或技术细节,主持人或导游需要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解释和说明,使受众易于理解和跟随。
此外,要重点关注情感的表达。通过语言,主持人或导游可以传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对景点的赞美、对文化的解读或对活动的期待,使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语言表达可以结合配乐和音效,增强受众的沉浸感和情感体验,使整个直播更加丰富和生动。
在VR 沉浸式直播中,语言优化旨在提高受众的参与度、沉浸感和整体体验。新时期下的VR 沉浸式直播效果与主播的语言表达技巧直接相关,主要基于以下理论来开展日常优化。
第一,简洁性理论。简洁性理论认为简洁、明了的语言能够提高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效果。在直播中,语言应该精炼、简明,避免冗长的叙述和重复的表达,以保持受众的注意力和专注度。第二,多感官理论。多感官理论认为通过同时刺激多个感官,能够提高信息的吸收和记忆效果。在VR直播中,语言表达可以结合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的感官刺激,通过声音、音效和描述等方式,让受众全方位地感受到虚拟环境。第三,情感连接理论。情感连接理论认为情感体验能够增强记忆和理解。通过使用情绪化的语言表达,如积极的情绪、幽默或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够增加受众的情感投入,引发情感共鸣,提升他们对直播内容的参与度和记忆力。第四,个性化理论。个性化理论强调将语言表达个性化,以满足不同受众的偏好和需求。在直播中,主持人或导游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和互动,调整语言风格和词汇选择,以提供更贴近受众个人喜好的语言体验。第五,互动性理论。互动性理论认为,受众的参与和互动能够增强学习的参与感。通过在直播中鼓励受众提问、回答问题或参与互动,语言表达应注重受众的反馈和需求,以建立积极的互动环境[2]。第六,多元文化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强调在语言表达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在直播中,主持人或导游应尽量提供多语言支持、文化解释和敏感性的语言表达,以确保受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直播内容。
在VR 沉浸式直播中,语言优化旨在提高受众的参与度、沉浸感和整体体验。新时期下的VR 沉浸式直播效果与主播的语言表达技巧直接相关。首先,要关注情感表达。使用情感化的语言表达,通过情绪、声音和语调的变化,传达受众所体验的情感,例如,兴奋、好奇、惊喜或感动。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可以拉近受众与直播内容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其中。其次,可以以故事叙述的形式开展,通过故事叙述的方式,将受众带入一个情节丰富、有情感张力的虚拟环境中。以生动的描写、有趣的角色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和好奇心,使其更深入地融入到直播体验中。同时,要在一定程度上关注情感共享,主持人或导游可以在语言表达中分享个人的情感体验。例如,表达对景点的热爱、对文化的敬意或对历史事件的感慨,与受众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受众获得更真实、更亲密的体验[3]。其间,要保持正向沟通。通过语言传达积极、支持性的信息,鼓励受众的参与和探索精神。使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受众正面的反馈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愉悦感,以促进情感共鸣和连接。此外,要充分重视文化的敏感性。在语言表达中展示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尊重和理解。注意避免使用冒犯性或歧视性的语言,尊重受众的多元性和文化差异,以营造更加包容和友好的交流氛围。最后,要及时了解反馈回应。主持人或导游要对受众的反馈和评论给予及时而真诚的回应。通过回应受众的情感需求和关注点,建立起更密切的情感联系,使受众加大对直播内容的情感投入。
在VR 沉浸式直播中,为了建立起更强的情感连接和增强受众的参与感,需要充分关注语言的共情力,主要基于以下理论来开展VR 沉浸式直播语言的共情力提升。
第一,语言亲和力理论。语言亲和力理论认为使用亲切、友好和温暖的语言可以促进情感共鸣和情感连接。主持人或导游可以运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风格,包括温和而亲切的语调、亲切的词汇和友好的表达方式,让受众感受到被关心和接纳的情感氛围。可以通过语音的变化和节奏,以增强语音表达的吸引力和情感感染力,也可以通过声音的情绪化,如微笑和愉快的语调,营造友好和亲切的氛围。
第二,叙事理论。叙事理论指出通过故事叙述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提升参与度。主持人或导游可以运用故事叙述技巧,构建富有情节和情感张力的故事,使受众投入其中,产生情感共鸣。可以进行情感化的角色塑造,在故事叙述中,塑造具有情感共鸣的角色。通过描述角色的情感体验、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让受众与角色建立情感连接,并投身于角色的旅程之中。要关注情节发展和张力构建,通过构建引人入胜的情节,通过设立冲突、挑战和转折点,制造情感张力和悬念,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参与感。合理安排故事情节的高潮和低谷,让受众产生起伏的情感体验。
第三,情感化语言理论[4]。情感化语言理论认为,情感化的语言可以引发受众的情感反应和共鸣。主持人或导游可以使用丰富的情感词汇、形象生动的描述和情感化的语调,传递情感体验和情感价值,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例如,当主持人在VR 直播中描述一座壮丽的山峰时,可以用形容词如“壮观”“雄伟”“美不胜收”等,加上情感词汇如“让人惊叹的景色”“令人心生敬畏”等,通过语言表达传递出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受众对这座山峰的情感共鸣。
第四,社交模型理论。社交模型理论指出,人们通过语言交流来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在VR 直播中,主持人或导游可以运用社交模型理论,采用互动性的语言表达,与受众进行实时的互动和回应,建立亲密、积极的社交关系,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情感连接。要保持主动的互动沟通,主持人或导游应积极与受众进行互动沟通,通过提问、邀请受众参与讨论、回应受众的评论等方式,鼓励受众参与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验。这种互动性的语言表达,能够让受众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听见,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社交关系。要关注个性化的回应和称呼。针对受众的评论、问题或参与,主持人或导游可以使用个性化的回应和称呼,如使用受众的名字或友好的代称。这种个性化的回应能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并让他们感受到与主持人或导游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五,文化沟通理论。跨文化沟通理论强调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语言差异。主持人或导游应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了解受众的文化背景,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冲突的语言表达,以更具画面感的语言吧表达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提升接受度。其间,要有文化敏感性和意识。主持人或导游应具备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他们需要了解并尊重受众文化背景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信仰、习俗等。具有文化的敏感性,主持人或导游能够避免使用可能冒犯或引起误解的语言表达,从而保持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同时,要避免隐喻和文化特定的引用。主持人或导游应避免使用隐喻和文化特定的引用,因为这些可能会在不同文化之间造成理解上的障碍[5]。相反,使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可以确保受众能够准确理解所传达的信息,并能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增强受众的感官体验。通过详细描绘事物的细节、色彩、声音、气味等感官信息,让受众能够在想象中感受到真实的情境,增强共情感和沉浸感。举例来讲,要注重视觉描绘,通过精确的视觉描绘,将受众带入虚拟现实环境中。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景色、建筑、人物等,准确传达受众所看到的画面。细致而具体的描绘可以激发受众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脑海中真实地构建出情境,增强共情感和沉浸感。注重听觉刻画。声音是创造沉浸感的重要要素之一。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声音的特征、音调、音乐等,将受众带入场景中。例如,可以描述鸟儿的歌唱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人群喧嚣的声音等,让受众能够在想象中听到这些声音,进一步增强受众的共情感和沉浸感。还可以充分利用嗅觉和味觉描写。尽管在虚拟现实中嗅觉和味觉无法直接体验,但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写,可以唤起受众对特定气味和味道的记忆和联想。例如,可以描述沿途飘过的花香、海风中的咸味等,引发受众对这些气味的情感共鸣。
运用情感化的词汇和表达是提升VR 沉浸式直播语言表达和共情力的重要策略之一。可以使用情感词汇,选择恰当的情感词汇来描述和表达情感体验。例如,使用诸如“激动的、震撼的、温馨的、兴奋的、感动的、美妙的、幸福的”等词汇,准确传递特定情感,让受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直播内容所带来的情感冲击。注重分享、表达情感体验。通过语言表达传递情感体验和情感价值。主持人或导游可以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诉说他们在场景中的感受和触动。例如,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美丽景色带来的感动,或者讲述与当地人交流产生的亲切和友善的情感,以此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此外,要强调情感价值。传递情感价值,让受众感受到直播内容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主持人或导游可以使用情感化的语言强调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强调环保意识、文化尊重、社会责任等,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提问受众是一种很好的增强互动性的方式,主持人或导游可以提出问题,邀请受众参与互动[6]。这些问题可以与直播内容相关,例如询问他们对某个景点的看法、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或者是受众的个人经历和感受等。这样做可以激发受众的思考和参与,并引发他们对直播的关注和兴趣。可以邀请受众参与讨论,主持人或导游邀请受众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或者提供相关信息。这可以通过直接提问受众,或者鼓励受众在直播平台上发表评论和进行分享。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建立起受众与主持人或导游之间的亲密关系,增强受众的参与感。还可以及时回应受众的评论和提问,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回复。这可以通过直接回答受众的问题、提供相关信息或者表达感谢和赞赏来实现。受众会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并促进与主持人或导游之间的情感连接。
注重创造情感张力和故事性是提升VR 沉浸式直播语言表达和共情力的另一重要策略。可以设立冲突和挑战,通过故事叙述技巧,创造故事中的冲突和挑战,激发受众的情感参与和好奇心。这可以是在虚拟场景中遇到的困难、障碍或未知的挑战,或者是角色之间的冲突与矛盾。通过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加关注和投入到故事情节中[7]。重视制造情感张力和悬念,合理安排情节中的转折点和悬念,以制造情感张力和引发受众的好奇心。这可以通过揭示重要信息、设置意外事件、引发紧张的局势等方式实现。让受众追逐故事的发展,产生紧迫感和期待感,增强他们的沉浸感。此外,要关注高潮和低谷的使用,在故事情节中合理安排高潮和低谷,营造情感起伏和变化。高潮时刻可以是故事的高潮冲突、精彩景观的呈现或重要转折的发生,激发受众高涨的情感。而低谷时刻可以是故事的反转、紧张局势的缓解或情感的宣泄,让受众有时间喘息和反思。通过精心安排情节的起伏,引发受众的情感投入,增强体验感。
新时期,VR 沉浸式直播语言表达和共情力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本文中,笔者从VR 沉浸式直播的语言表达与共情力出发,探讨了语言的表达需求与优化理论以及语言的共情力需求与提升理论,然后围绕语言表达与共情力优化,提出了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情感化的词汇和表达、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注重创造情感张力和故事性几点策略,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