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

2024-04-29 00:06宋荣方王俊陈景红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3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课程思政改革

宋荣方 王俊 陈景红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295,2019SJGLX509);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编号:KCSZJXTD202104,KCSZYBK202016)

作者简介:宋荣方(1981— ),男,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教学及科研;(通信作者)王俊(1967— ),男,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探索实践研究;陈景红(1983— ),女,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为新时代高等院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和模式,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和新路径。基于教育教学改革视域,深入探讨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思政工作进行阐释,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师资进行剖析,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并以土力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为案例,为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启发。

关键词:“三教”改革;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思政;产教融合

教师、教材和教法是构成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学界通常将教师、教材和教法统称为“三教”,基于三者的教育教学改革并称为“三教”改革。“三教”改革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紧密相连,是学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三教”改革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提法,要求“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如何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坚定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下功夫,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指示精神,统领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开展“三教”改革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部分学者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要根据“紧贴地方经济建设”“紧贴产业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现实需求,基于“三教”改革视域,将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路径拓展为课程思政教育环境,重点解决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

一、“做什么”——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内涵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类课程对课程思政有不同的角色期盼和实施重点。结合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办学定位优势以及地方和产业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工作的阐释,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挖掘课程的“育人”资源,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方向。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工作的阐释

1.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往往更关注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课程理论知识的遴选,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倡导“重应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存在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借助课程思政工作实践,重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行业企业的生产一线,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现育人、育才的相互促进和统一。

2.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团队应坚持“思政育人”的原则和服务“专业育才”的导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能力的教学改革。深入应用型本科专业服务的地方经济和产业行业企业一线调研,挖掘能够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元素,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践,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提高人才双育的针对性。

(二)通识课与专业课课程思政工作的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需要深入挖掘通识课与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方面的短板。

1.通识课的课程思政。要结合通识课知识,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伦理等内容纳入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行业发展战略,将家国情怀、民族自信、时代精神、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等内容纳入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扩大专业课的教学外延,助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谁来做”——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

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必须具备“六个要”素质,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还应具备以下两点。

1.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需要课程思政。只有真正认同才能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而这正是推动工作的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需要课程思政,是对“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误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带头践行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具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科研的能力。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科研与教研,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资源,实现由过去只注重育人向人才双育转变;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照本宣科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学生未来职业的实际应用,通过产教融合挖掘实践案例,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协助专业课教师寻找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思政元素;具备通过教研活动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个环节、提升教学质量的能力。

(二)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

1.唤醒自身思政意识的能力。在当前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强化各类课程教师的思政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教师能力的硬性要求。教师开展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育人先育己,教师要唤醒自身的思政意识,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变他律为自律,化要求为责任。

2.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学习课程思政的理论和方法,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论述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企业生产一线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大国工匠精神等纳入教学过程。

三、“怎么做”——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选择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主要分为四种。

1.人才引进法。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引进优秀管理人员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在重视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对于从企业引进的教师,不仅要考核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还会对其政治素质、社会公德和职业精神等进行全面评估。

2.选派培养法。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主动与企业英才结对子。根据各类课程要求,有针对性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跟岗或顶岗工作。这样做旨在让选派教师熟知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政治素质、社会公德和职业精神的要求,提升他们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

3.培训轮训法。联合产教融合优秀企业,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轮训。针对新入职或需要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的教师,聘请教育教学专家、学校优秀教师以及企业英才共同组成培训团队,全面提升这些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这种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也可以考虑对相关教师进行轮训,以确保师资团队课程思政能力得到全面且持续提升。

4.校企共享法。校企合作模式下,选派企业英才加入专业教学团队。这些企业英才不仅要与专业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建设,还要进课堂、上讲台、深度参与实践教学环节,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需要强调的是,这些企业师资只为学校所用,不为学校所有。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1.共享补充法

许多高校和教育出版机构等已经建成了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资源,对于师资能力相对较弱的院校,直接选用这些高质量的课程思政资源,无疑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佳路径。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土木类专业为例,在共享优质课程思政资源的同时,还与郑州市一些建设施工企业开展了深度的产教融合合作。同时,深入挖掘郑州市各类建设工程,特别是郑州地铁建设工程中所蕴涵的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中原情怀,实现人才双育。

2.调研整编法

以河南省某高校开设的冷链物流专业为例,该专业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到省内优秀的物流企业开展深入调研,挖掘物流企业一线工作中的思政元素,并汇编成教学资源,再将这些思政资源融入日常教学中,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河南情怀,实现人才双育。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案例分享

土力学是土木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均开设该课程。以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契机,课程团队开发了土力学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混合式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目前,该课程不仅被认定为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同时也被评为省级“混合式”“线上”双一流本科课程。在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中,课程团队将课程的育人功能与知识传授、专业能力训导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组建政治素质硬、产教融合能力强的课程团队

课程团队组建时,重点考察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双师”能力。团队成员均是中共党员。同时,为了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质量,还邀请了一名思政课专任教师加入团队。此外,团队中多位教师具有土木行业企业一线履职经历,保障了课程团队的产教融合能力。

(二)系统深挖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根据土力学的课程特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任务,深入挖掘土力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重点围绕教育科学精神和工程职业素养,突出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将专业知识与个人理想价值、国家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与人文素养,实现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

(三)形成教学相长、产教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

1.师师、师生及生生教学相长

土力学课程思政十分重视“良师学子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改革氛围。鉴于学校土力学原任课教师数量有限,在组建课程团队时,邀请了“大土木”专业教学团隊中职业情怀高尚、专业造诣深厚、教育教学改革能力强、教学成果丰富的教授加盟课程团队。他们参与了教学大纲的审定、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场景的设计等工作,充分发挥了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同时,也选拔了一批热心为同学服务、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服务,鼓励学生录制课程短视频,达到“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效果。这些快速成长的学生不仅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程建设,而且也成为播撒在学生群体中的“领学种子”。

2.良友助学产教融合共建课程思政

课程团队成员充分利用过去师生、学缘和以往合作等人脉资源,适时聘请土木行业企业一线工程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根据教学计划执行进度,邀请他们到校园、进教室、站讲台,重点介绍郑州市地铁土建工程、道路基础、桥梁下部结构基础以及楼宇建设基坑工程中,如何运用土力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现实案例。这些一线工程师在授课的同时,也将一线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所特有的规则意识、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带进了课堂,为教学注入了新内容。

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具体要求,更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应用型本科教育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急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探索基于教育教学改革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全面提升人才双育能力的必由之路和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徐兰,邓映峰.“三教”改革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J].职教论坛,2022(7).

[2]梁宁森,梁宇坤.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政策动因、内在逻辑及未来路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

[3]王俊.以课程建设为引擎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J].中州大学学报,2020(6).

[4]陈景红.农业职业院校“四位一體”劳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20).

[5]祝琳琳.高校化工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实施路径分析[J].化学工程,2022(12).

[6]廖琳琳.土建类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路径[J].建筑结构,2022(23).

[7]张颖,刘松艳,周屹博,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大学普通化学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22).

[8]张永奇.构建课程共同体 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基于哲学社会科学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性的分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6).

[9]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等教育,2021(1).

[10]李娟,王艳华.新时代“中国风”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原则遵循与实践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22(7).

[11]宋荣方,王俊.《土力学》“三堂融合”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2(1).

责编:应 图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课程思政改革
改革之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改革备忘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