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专业群绩效评价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2024-04-29 00:44石振平佟军民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3期
关键词:专业群双高计划产教融合

石振平 佟军民

基金项目:河南省2021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双高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编号:2021SJGLX668)

作者简介:石振平(1977— ),男,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职业教育;佟军民(1969— ),男,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机械设计。

摘 要:构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对引导专业群建设方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产教融合作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绩效指标和考核要素,应从人才培养、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深化内涵建设,实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高计划”;绩效评价;产教融合;专业群

作为国家在新时代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制度设计和改革举措,“双高计划”在建设之初,就已明确以绩效为导向的效益评价原则。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双高计划”绩效管理的方向、原则,给出了绩效评价的具体措施和指标框架,并强调绩效评价结果在政策调整、资金扶持及下一周期遴选中的参考作用。充分发挥、广泛调动学校及利益相关方的主动性,构建完善有效的专业群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双高”建设目标,是当前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科学、规范、合理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对提高专业群建设水平、引导专业群建设方向、提升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家推动职业教育重大改革的政策措施中,产教融合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双高计划”中提出的十大改革发展任务无一不与产教融合密切相关。因此,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是关键一环,关乎建设成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在对高水平专业群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框架设计时,将产教融合设置为核心的绩效目标和考核要点,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在微观层面上把人才培养、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几个要素作为重点观测维度,探索专业群建设的产教融合实践路径,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充分发挥绩效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实现“双高计划”的建设目标。

一、引企入教,协同育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校企协同的育人模式虽在高职院校推广和普及,但大多仍停留在学生短期实践和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还不够深入,企业参与度较低,与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目标有很大距离。

产教融合,应該全方位、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一方面,校企应做到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专业群应立足区域经济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结合自身优势,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群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动态调整,以新应新,以变应变。尤其是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工种的不断涌现,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形势发展,找准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映射关系,形成对接产业、自我优化的专业群发展机制。课程体系构建也应匹配产业链和岗位群需求,对课程模块和内容动态优化,力求做到三个对接。一是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形成产业技术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二是理论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按照生产工作岗位设计实训项目,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进行实训。三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在课程模块中融入考证训练和要求,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双元”育人试点。校企“双元”育人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双元”育人模式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事实证明,德国“双元”制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典型的产教融合模式,为德国的高端制造领域输送了大量的优质人才。高水平专业群应创新思路,立足国情、市情、校情,探索推动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双元”育人模式创新,打造职业教育的中国样板。

二、龙头引领,优势互补,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是新职教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进行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深度探索,因其效果显著而在政策层面被大力提倡,一些走在前列的高职院校正以产业学院作为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抓手。

产业学院这一办学模式借鉴于英国的产业大学,在我国最早探索产业学院模式的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后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强力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成为职业教育的“深圳样本”。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推动校内专业群联合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校企通过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建设高水平专业、制定课程标准、打造师资团队、设立研发中心、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招生、“走出去”等“九个共同”,深化以企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将领军企业认证证书等用人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

当前,产教不能深度融合,呈现“校热企冷”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动力驱动。单纯的“双元”育人、顶岗实习、共建实习基地等合作模式中,企业只有义务、责任而没有获得收益。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措施。高职院校和企业通过产业学院这一结合体,实现资本共有、资源共建、成果共享,成为“命运共同体”。与高职院校携手共建产业学院的大多是区域内的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学院的建设,高职院校可以引入企业一流的技术标准和先进的技术设施,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而龙头企业可以通过产业学院这一平台,解决高素质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还可以与高校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校企互利双赢的格局。

三、校企协同,共建共享,打造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通过引企入校,参照企业工厂及车间进行布局,按照企业生产需要引进设备,具备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也是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一体的重要载体。与传统的实训基地相比,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接触到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真实生产任务、真实生产管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很好解决高职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成本过高、实践教学不够深入、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引入一汽丰田、华晨宝马、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一汽奥迪、东风本田等九大汽车品牌制造厂商,按照企业标准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九大品牌企业为学院提供教学车辆近百辆,用于教学的车辆及其他教学设备总价值达5000余万元,每年完成学生订单培养500多人。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中,首先需要市场化运作,明确建设主体权责,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这样才能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要做到一致性和前瞻性。为了保证校内实训与生产一线同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必须与企业生产设备一致,实训工艺与生产工艺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同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具有前瞻性。高水平专业群主要面向高端产业,因此实训基地建設要有前瞻性,引入的设备、设施和技术要处于业内前沿水准,并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迭代,持续提升高水平专业群的竞争力。

四、校企联动,引智赋能,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队伍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更是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精湛、教学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支撑。

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破解制约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的人才瓶颈,可以通过校企联动、外引内培、双向驱动的方式,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第一,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创新激励机制,设置专项人才资金,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技术(管理)骨干、能工巧匠到学校长期或弹性兼职任教,并与学校专业教师结合,“带徒授艺”,传授技术技能。第二,高职院校可以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兼职,参与企业生产、技术服务、科技研发,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三,高职院校和企业通过横向课题的形式,鼓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科技攻关团队,引导校内教师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彦兵.产教融合视域下德国“双元制”模式分析及借鉴[J].教育与职业,2020(12).

[2]刘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等领军企业共办特色产业学院探路双元育人[N].中国教育报,2020-06-22.

[3]陈清.职业教育校企共建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2017(23).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专业群双高计划产教融合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