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2024-04-29 00:44张敏张咚咚刘昆仑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3期
关键词:创新环境宣传教育课程建设

张敏 张咚咚 刘昆仑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编号:2021SJGLX032Y);河南工业大学2022年度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22JKZD01);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2021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院政发〔2021〕26号)

作者简介:张敏(1987— ),女,河南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就业创业指导;张咚咚(1987—),男,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粮油储藏理论与技术;刘昆仑(1982— ),男,河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粮食储藏理论与技术。

摘 要:创新是促进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实现个人成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已成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各高校在师资、课程、项目、场地和经费等方面均加大了投入力度,并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为其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基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从课程建设、学术能力、创新实践、成果宣傳和多元环境等方面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并展望未来的重点方向,以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程建设;学术能力;宣传教育;创新环境

一、背景介绍

我国历史上对创新的探索源远流长,人们熟知的造纸术、印刷术等,都是古代人们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总结和创新而发明的。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逐渐形成系统,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一些高校设立了科技创新组织,汇聚了一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指导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并以指导教师做引导,使学生逐步参与创新实践。这些组织逐渐成为高校创新活动的重要阵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同时,这也加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升了高校的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了一批具备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校内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并配备了专业的创业流程指导教师。同时,聘请一批不同科研方向的教学科研教师作为技术顾问和技术指导教师。此外,定期邀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青年人才、企业家和创业导师等开展讲座、培训等。这些科技创业园从创新思维培养、专业技能指导、成果转化实施等多方面、多层次做了大量工作,在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文化培育、创新成果梳理与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河南工业大学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培养体系,涵盖课程体系、指导教师、社团活动、课外科研保障等多个方面,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与所在高校和学院密切相关,课题组针对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和物资储备学院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的做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创新教育教学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生能力培养过程的重要抓手之一,在学生理论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创新教育的师资培养和课程建设是关键的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是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同时,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应受到重视。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采用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实践能力。注重开放性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和探索感兴趣的创新主题或项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专创融合”也是创新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会传授创新创业的专业理论、技巧和经验,还会邀请从事相关专业教学的人员,从技术理论层面为学生讲授一些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与经验,邀请行业专家和成功创业者开展讲座,分享他们的创新创业经验,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术基础和严谨的思维模式。大多数专业课教师都拥有独立的科研方向和实验室,并具有出众的前沿学术思维。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传授学生相应的学术思维,还可以随时为其提供研究空间和研究条件,以便学生直接开展相关创新活动。在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研究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随时给予专业的反馈和评估,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升创新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

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和物资储备学院依据粮食储藏的特色研究方向,将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课外创新活动、实习实训课程、毕业论文(设计)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就开始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教学平台的优势。学院尽早地向本科生开放专业实验室、配备科研导师,不断创造条件,设立专项科研项目,引导学生从本科一年级开始就逐步参与科研项目讨论、科技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实验材料准备等实质性的科研活动中。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科研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完善科研方案、主动推动科研进展的能力得到逐步培养。从科研活动的旁观者到科研活动的参与者,从学术论文的阅读者到学术论文的撰写者,这是学生学术能力提高、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必备过程,也是创新性思维中最重要的“原材料”。

在学生的科研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的长期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尤其是科研项目的实施,需要整个科研团队不断坚持创新、持续攻坚。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术研究中甘于寂寞、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是基本要求,科学素养、科研基础知识、科研基本习惯是科研创新的基础。其次,使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参与科研活动起,就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依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制订详细的科研学术能力培养计划,并在各个培养阶段制定详细的科研方案,一直延续到大学四年级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在科研过程中,要注重总结与改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申报专利、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所做的科研训练串联成完整的学术实践链,让学生逐步掌握科研活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将所学基础知识、学术技能和科研思维等有效地运用到科研活动中,提高科研活动的创新性和创造力。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学生可以不断培养和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

在当前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创新实践。

1.借助各级创新竞赛活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这是检验大学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以学生在日常科研活动中取得的成果为基础,以学生为负责人,依据不同竞赛的目的和要求,吸纳管理、市场、会计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或指导教师加入,组建完整的项目团队。通过不断完善科研项目,撰写项目计划书和制作项目演示PPT,团队可以在竞赛平台展示成果,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学生同台竞技,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

2.借助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

学生社团作为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之一,为学生之间合作与团队协作提供了重要平台。通过与其他成员、团队的沟通协作,学生可以锻炼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和分工合作等技能。在社团的创新活动中,鼓励学生思考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新的想法,并探索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些创新社团还能够为成员提供经费、场地和设备等资源,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社团中还汇聚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这给学生间的经验分享、灵感启发、思维方式交流、项目协作和人际交往等带来了很大益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创新实践能力,还能够在一个鼓励创新和实践的环境中不断成长和发展,为将来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3.借助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之前,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进行初步调研,为制定方案和撰写项目计划书提供主要依据。同时,还需要完善活动细节,甚至确定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行动路线,这将全面检验学生查阅资料、组织规划和运用专业知识等能力。在实践活动之中,团队还需要协调具体活动进展和参与人员安排等内容。例如,在学生针对黄河流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暑期课外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需要根据黄河流域的粮食种类、产量、储备量、加工能力等进行前期调研,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确定具体的走访目的地,联系相关企业负责人,制定详细的调研提纲等。实践过程中,需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不断完善所制定的实践方案。活动结束后,需要撰写实践报告,并组织相应的汇报、展览等系列活动来展示所取得的成果,收集广大师生的反馈,总结和反思活动中的经验教训等。这些活动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成果展示能力以及创新应用与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四)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成果引领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广泛宣传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教育培训、举办创新竞赛等也是重要举措之一。组织丰富多样的创新活动,例如创新论坛、创业讲座和创新项目展示等,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使学生明确参与创新活动的方式、方法与意义,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可以有计划地开展创新教育培训,结合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系统介绍创新的概念、方法和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创新创业竞赛等,鼓励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同时,邀请更多的学生观摩比赛过程,这不仅能提高他们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也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针对前期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成果展示和成功案例的引领,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创新的实际应用、潜力和意义,这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创新竞赛结束后,组织创新成果展示和分享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新成果的平台,鼓励他们与他人分享创新经验和成果,不断推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创新领域的专家等作为创新创业的榜样,分享他们的创新成功经验和故事,也有助于激励学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此外,建立导师制度,安排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项目或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创新成果,培养他们的创新领导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五)营造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创新环境

营造多元和包容的创新环境,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和能力,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以及多样化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多元的创新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创新资源和机会,包括多学科、多领域内的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器、创新项目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参与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拓宽创新思维和实践领域。同时,多元和包容的创新环境还营造了一种包容和开放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创新想法和观点受到尊重和欢迎,使他们敢于表达和创新。通过建立内部或开放的交流和展示平台,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新成果和经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力,还促进了他们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创新想法,并将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种氛围让学生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反而是一个反思和改进的契机,进一步激发其勇于创新和冒险的精神。

三、结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大学育人工作的重要职责,更是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环境的需要。因此,不断探索和加强大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有必要促使学生接触最新的科技发展和市场趋势,深入了解行业需求,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项目和团队合作,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他们创新的交叉思维;有必要让学生直面社会问题,将社会问题与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咚咚,张敏,刘瑶瑶,等.粮油储藏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点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2(20).

[2]王亮,王凯,时国庆.研究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问题解析及创新发展策略[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

[3]吕好新,赵妍,李淼,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1).

[4]伍建辉,黄婷婷,許艳.学科竞赛驱动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21(11).

[5]吴琼,赵妍,吕好新.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粮油储藏学A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11).

[6]李洪英.暨南大学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现状和展望[J].基础医学教育,2023(5).

[7]郑烨,李真淼,肖敏.导师能力如何影响研究生科研绩效:基于五所“双一流”高校的调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6).

[8]吴晓.浅议科研项目实践与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21(6).

[9]赵兴,朱坤茜.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领导科学论坛,2023(6).

[10]周晓璐,刘来玉,陈晨.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与效应发挥路径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实践教学中心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2).

[11]张咚咚,张敏,李淼,等.教学科研基地在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实践与应用:以河南工业大学粮油储藏系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6).

[12]陶国彬,付光杰,张秀艳,等.大学生协同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思考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20).

责编:应 图

猜你喜欢
创新环境宣传教育课程建设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实现苏北经济行稳致远发展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分析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