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鹏
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由武汉大学文学院牵头主办的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年会暨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展现了宋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为此,《长江学术》开设专栏,本期选用的4 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对新材料的发现、开掘和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创新,需要发现新材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开拓新领域。而新材料的发现是基础,新材料可以触发研究者新思考,从而引进新方法,提出新观点,进而开创新领域。
近年来,新材料的发现有两大途径,即石刻文献与域外汉籍。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各地出土了众多碑铭,有些碑铭不见于传世文集,即便作家别集中保留的文本也常见与碑本面貌稍异的现象。李静、郑北航的《欧阳棐墓志疏证》就是前种情况。欧阳棐是欧阳修之子,苏轼的儿女亲家,传世文献对其生平仕履的记载并不详尽。该文为《新中国出土墓志》所收欧阳棐墓志做疏证,纠正了旧传的疏失,还原了欧阳棐一生行迹,并为其撰写年谱简表。
作为新材料的另一个宝库,域外汉籍不断为宋代文学辑佚工作提供惊喜。近年来,东英寿教授在日本天理图书馆发现了96 篇散佚的欧阳修书简;汪超在日本国会图书馆发现了苏东坡的佚简15 篇及一首佚苏诗。欧阳修、苏轼这样的一流作家,仍有数量可观的散佚文献被发现,域外汉籍或许还有更多未知的惊喜静候有缘人。域外所编中国诗文集或许少有辑佚的意义,但其编选过程中体现的诸多文学现象意义甚大。杨理论的《清新妙绝:日本江户诗坛的宋诗接受》从域外汉籍探讨宋诗在异国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域外汉籍研究的新进境。他注意到19 世纪日本诗坛密集而成体系的宋诗编选活动。山本北山带领弟子展开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三大家诗歌编选校刊工作,推动了江户后期诗坛学习宋诗“清新”的风潮。由此,揭示了书籍编纂活动与文学的特殊关系。
张振谦则揭示了宋代职官制度与文学的特殊关系。其《宫观官制度与南宋前中期信州文人群体》先从制度与文学的关系切入,论述祠禄制度诱发的文人宫观官身份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再从地域与文学关系的视角,探讨信州地方文坛因流寓文人活动产生的代际变迁;又从文人群体聚饮唱和的文学活动分析赵蕃、辛弃疾等人的创作心态,启示我们古代文学研究有诸多复杂而具体的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
张亚静的《从记功到志人:史传思维影响下的北宋墓志书写模式变迁》,与李静、郑北航的论文形成隐形的对话。李、郑文寻觅传世史料与出土文献的差异,张文则为解释这种差异提供了某种可能。张亚静认为“以史笔为墓志”存在天然的缺陷。如果说李静等人的论文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通墓志的具体问题,张亚静则从北宋墓志的书写笔法流变,考察了这一流变中“曲笔”的生成。
这组论文显示了宋代文学研究话题日趋专门、方法日见精细。既注重新材料,又着意对传世文献进行新阐发。以往较少被触碰的文体、群体被精细梳理,以往较少讨论的文学现象被请到前台。而宋代文学研究领域就在发现新材料、引进新方法、提出新观点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新队伍,拓展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