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当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高频热词。以前依赖于大量资本、劳动力、能源资源、原材料投入推动经济粗放型的方式不可持续,随着老龄化的深化和杠杆率对资本形成的制约,今后需要以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稳定经济增长中枢。而新质生产力就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由技术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被视为新的突破口和动力源,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档升级。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能源化工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关联覆盖广。目前国内油气消费、炼化产能位居全球前列。同时,行业发展也面临新的问题,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国内油气自主供应能力不足、石油消费渐近峰值、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加剧。行业发展从“有没有”进入“好不好”阶段,培育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其增长率只能用来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自然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前,仪征化纤打破国外垄断,国内首创开发出具有智能调节热湿舒适性功能的聚酯纤维。 刘玉福/摄
近几年,在国务院国资委央企专利情况排序中,以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为代表的能源化工企业一直位居A档前列。在2024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排名中,中国入围的5家企业是华为、京东方等互联网、物联网等智能制造企业。可见,能源化工行业急需大幅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弄清楚能够称之为新质生产力的能源化工科技的核心或方向是什么。通常,能源化工技术分为勘探开发、石油炼制、化工材料、工程建设等,现在又拓展到新能源、数智化方面。但是,传统定义限制了科技的范畴、低估了科技的影响。能源化工行业本质是物质转化,提供能源(工业运行的血液)和材料(经济发展的粮食)。先进技术对行业的影响可能是重新塑造和创新构建底层需求,决定行业的未来和命运;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人力—马力—电力—网力—算力”的创新,改变了社会经济发展轨迹。能源化工行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部署不要局限于现有技术的改进,重点应该在颠覆性和前瞻性上,以满足行业的本质“初心”。新的有质变的生产力不仅要赋能,还要增能(引入新科技与业务相结合)和产能(成为新的核心生产力),即“质”的提升。
以炼化领域为例,创新链要与产业链(包括产业自身,也包括产业延伸)相融合,需关注:一是引领行业发展的前沿性技术,如新型催化和反应、分子炼油、材料基因组工程等;二是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颠覆性技术,如碳捕集与利用、氢能等技术;三是与转型有关的核心、“卡脖子”技术,如油化深度结合、高端化工材料生产等技术;四是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技术,如反应过程分子模拟、生产场景动态辨识优化等技术。上述内容只是举例,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究竟从何而来仍有不确定性,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必须依靠持续创新,科研人员不能停留在舒适区,要勇于挑重担、敢于吃螃蟹。
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路径也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发展新动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新赛道。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6大产业发展。其中,未来材料和未来能源与能源化工行业直接关联,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是能源化工的相关行业,需引起高度重视。
前沿新材料是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和颠覆性,兼具产业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特征,潜在应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其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信息功能材料创新是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擎。如,以碳纳米管为代表的新型半导体材料与硅材料的结合将突破传统极限。
二是材料绿色生产和新能源材料颠覆性技术将成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如,热电材料可实现热能—电能直接转换;杂化钙钛矿材料在超薄及柔性能源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是新材料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成为创新热点。如,人形机器人和脑机接口对人工皮肤、柔性电极等提出较高的要求;新材料和纳米技术结合,富勒烯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突破。
四是新材料与技术支撑深空、深海、载运、高端装备制造的未来发展。如,碳纤维复合材料、仿生橡胶将替代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传统材料。
五是新材料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剧。如,材料基因工程融合了材料高效计算设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将加速推进研发模式的变革。
能源化工行业具有新材料的原料基础和研发基础,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相关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延伸,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氢能和地热是与能源化工行业发展协同高的绿色低碳能源领域。作为清洁的二次能源,氢能可帮助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加速推进工业、交通等领域的低碳化。我国氢能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方面,能化行业可以先行一步。围绕氢能交通、绿氢炼化两大领域积极推进产业示范。强化创新引领,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样,地热能也是一种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仍面临深层地热开发技术水平有待全面提升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建议,统筹技术创新、加强地质勘查、加强技术引领,保障深层地热开发利用有序推进。
大数据、AI、5G等数字技术在能源化工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能源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成熟度达二级及以上的企业仅占30%左右,全国制造业平均为37%;AI的优势在于能够以人所不能及的细粒度和高通量分析数据,可以想象的是,AI与能源化工工业结合将大幅提升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效率、深层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发现效率,预测以前难以模拟的化学过程。加快数字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能源化工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未来要按照“数据+平台+应用”的模式,建成覆盖全产业、支撑各领域业务的系统,支撑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要有国家为主导的“卡脖子”技术攻关,也要有面向社会的竞争赛跑。在能源化工行业,首先要打破传统思维惯性,避免重复建设的老套路(高投资、强计划),积极探索新体制、新机制,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如,创新适用于高端化工新材料发展的新管理、新投入、新销售模式,包括创建研究共同体或平台、形成应用解决方案与产业的融合;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发展需求,部署建设人才链;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助力行业低成本、高效率的碳中和,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目前,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还较低,但是发展速度较快。能源化工行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既要突出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的创新发展,注意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更要统筹把握好转型与效益、时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