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
山东省菏泽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菏泽 274000
人体心脏结构、功能异常极易引发心脏泵血能力降低,出现呼吸急促、疲劳等症状,进而引发心力衰竭疾病[1]。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促使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病率上涨,该疾病也越来越受公共卫生的重视。心律失常作为心力衰竭常见的合并疾病,该症状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情复杂性,还对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律失常作为心力衰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还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4]。胺碘酮作为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其广谱的抗心律失常效果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厄贝沙坦作为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有助于控制心力衰竭的进展[5-6]。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运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可发挥其药效的协同效应,但具体疗效及争议性仍需结合实践探讨证实。本研究方便选取2022 年1 月—2023 年6 月于山东省菏泽市第六人民医院治疗的82 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两种药物联合在患者治疗中应用所产生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本院收治的82 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20 例;年龄39~78岁,平均(58.26±5.69)岁;心功能:Ⅱ级13 例,Ⅲ级15 例,Ⅳ级13 例。观察组 男20 例,女21 例,年龄38~78 岁,平均(59.63±5.28)岁;心功能:Ⅱ级14 例,Ⅲ级13 例,Ⅳ级1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全部参与研究患者均知情,签署同意书,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131007)。
纳入标准:①经心电图、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②无用药禁忌证者;③心功能(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NA)分级在Ⅱ~Ⅳ级者;④临床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①因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失常者;②合并呼吸系统、精神性疾病者;③合并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者;④合并外伤性疾病者;⑤预计生存时间<6 个月者。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给予患者预防感染干预和管理,叮嘱患者多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对照组给予盐酸胺碘酮片(国药准字H21020779;规格:200 mg)治疗。口服用药,初始计量600 mg/d,每周减少200 mg 剂量,直至剩余200 mg/d 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最终决定是否停药或采取间歇性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胺碘酮用药剂量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口服厄贝沙坦片(国药准字H20030016;规格:75 mg),150 mg/d,连续用药1 周后减少用药剂量,减少至75 mg/d 后持续用药。
全部患者连续治疗半年,治疗期间接受不定时检查,记录患者各项指标和病情的变化与进展。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记录患者每搏心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左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WP)、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 LVES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 Fraction, LVEF),并进行对比分析。
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 行走距离(6-Minute Walking Text, 6MWT)的变化,分别从治疗前、治疗后1、3、6 个月进行分析。
③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分级恢复1 级或2 级以上,心律失常减少>90%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心功能分级改善≥1 级,心律失常减少>50%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④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其中不良反应包含胃肠道反应、眼部色素沉着、窦性心律过缓。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心功能水平、6MWT 水平)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用例数(n)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s)
注:SV:每搏心输出量,LVWP:左室后壁厚度,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F:左室射血分数。
组别对照组(n=41)观察组(n=41)t 值P 值SV(L/min)治疗前3.12±0.29 3.17±0.28 0.794 0.429治疗后41.02±2.23 49.58±1.16 21.805<0.001治疗后3.36±0.32 3.87±0.57 4.996<0.001 LVWP(mm)治疗前14.23±3.52 14.22±2.49 0.015 0.988治疗后12.85±3.54 10.02±2.36 4.259<0.001 LVESD(mm)治疗前59.02±3.13 58.85±3.21 0.243 0.809治疗后56.23±3.23 52.56±2.85 5.455<0.001 LVEF(%)治疗前33.63±1.06 33.58±1.12 0.208 0.836
治疗前,两组6MW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6MWT 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MWT 水平比较[(±s),m]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MWT 水平比较[(±s),m]
组别对照组(n=41)观察组(n=41)t值P值治疗前310.36±60.23 311.26±59.21 0.068 0.946治疗后1个月335.23±65.56 392.36±68.59 3.855<0.001治疗后3个月356.13±70.85 421.13±74.52 4.048<0.001治疗后6个月389.56±80.56 446.52±84.26 3.129 0.002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是一种相对常见的临床情况,指的是患者同时患有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力衰竭)和心脏电活动异常(心律失常)。这两种病症相互影响,使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治疗难度也相应增加[7-9]。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若没有及时救治会引发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以上两种疾病的合并发生会增加猝死率,引发患者心室功能的紊乱,影响血流动力学水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药物治疗方面,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可能被用于控制心律失常,同时,控制心力衰竭的药物如β 受体阻滞剂、ACE 抑制剂和ARB 等也会被纳入治疗方案[10-12]。
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该药物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常见,胺碘酮亦是如此,特别在室性心律失常和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疗效,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胺碘酮可以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该药物除了能控制心律失常外,还有抗心肌纤颤的作用。尽管胺碘酮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显著,但它也具有一些负性肌力效应,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的减弱[13-14]。厄贝沙坦(Eplerenone)是一种醛固酮拮抗剂,通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其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到对醛固酮受体的拮抗作用,从而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并有望影响一些与心律失常相关的生理过程。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产生协同效应,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综合的治疗策略[15]。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多种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联合使用厄贝沙坦,作为醛固酮拮抗剂,可能通过减轻心脏负担和抑制纤维化等机制,协同地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维持[16-17]。
治疗后,观察组的心功能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因为胺碘酮与厄贝沙坦的联合治疗可以促进心功能水平的调节,帮助患者缓解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症状。此外,观察组治疗后1、3、6 个月6MWT 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80.49%)(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4.88%)低于对照组(21.95%)(P<0.05)。可见以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到患者临床治疗中能取得显著疗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王晓英[3]在研究中指出,观察组治疗后SV 和LVEF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VWP 和LVESD 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1、3和6 个月的6MWT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总有效率(90.62%)高于对照组(68.75%),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低于对照组(25.00%)(P<0.05)。可见在患者治疗中将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可取得显著效果,且本研究结果与王晓英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见本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较高。
综上所述,胺碘酮、厄贝沙坦联合运用到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中可取得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