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个务必”(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教育功能相契合,即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为党育人,“三个务必”是党的自我教育。“三个务必”与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基础相契合,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务必”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导向相契合,都回应时代问题,触及个人的思想困惑。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补充“三个务必”的内容,而“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凸显其丰富的道理,才能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关键词:“三个务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17-05
一、引言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三个务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是党领导下的思政课,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三个务必”的要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内在一致性。“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高校思政课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三个务必”多维价值呈现和传播的需要。
二、“三个务必”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育功能相契合
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多次部署思政课教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主持召开专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深入高校思政课课堂听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党领导下的教育,承担着宣传和阐释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三个务必”是党的自我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
(一)高校思政课是为党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系统工程,要体现党的意志,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任务。思政课教材要根据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修订,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准确把握党的大政方针和社会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党的要求保持一致。“三個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正是把党的政策主张和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以党的理论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党领导下的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当代学生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党的要求要融入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二)“三个务必”是面向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个务必”旨在通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是面向全体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中国共产人在思想上明确为人民服务的本色,在政治上坚持人民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同志要经得起糖衣炮弹的袭击,务必谦虚谨慎,务必艰苦奋斗。“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党的事业仍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全党同志仍然需要在思想上谦虚谨慎,继续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5]。这就要求全党同志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人要在思想上放弃和平安逸的幻想,要敢于斗争,要善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6] 。中国共产党人不能轻敌、不能松懈,要讲斗争策略,要把斗争经验升华为斗争理论,进而回到实践中去指导新的斗争。总之,“三个务必”不仅是在思想和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要求,还与高校思政课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1]。党的自我革命就是面向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战胜外在的敌人,而是在思想上改变自己,脱胎换骨,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立场。
三、“三个务必”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基础相契合
“三个务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思政课是面向学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三个务必”和高校思政课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担当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最终目标是推翻一切剥削制度,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即中国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7]中国共产党人靠着人民群众的拥护取得了政权,不能也不会忘记人民、抛弃人民,应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不仅来自对人民的朴素感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8]。不忘初心,不仅源于党和人民的鱼水关系和深厚情感,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9]。中国共产党人重视人心向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0]511牢记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担当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承担历史责任,攻坚克难,坚持把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无私奉献。可以说,“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是一个政治要求,而且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精神支撑。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实践逻辑,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民立场和担当精神,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重任。尤其“在中国大发展与世界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高校思政课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11]。
(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谦受益、满招损,我们要继续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才能巩固今天的成绩,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由毛泽东同志提出,构成了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三个务必”内容之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315。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2]。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在经历各种灾难之后仍能保持自身生命的张力,就在于中国人民始终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经历各种劫难和挫折之后,仍然能够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成长,也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正直的人格,就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撷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3]。谦虚谨慎是虚怀若谷的风雅,艰苦奋斗是坚韧不拔的品质,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君子人格。高校思政课要用好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中国共产党人既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既是共产主义战士,又是具有中國性格、浸染儒释道文化的谦谦君子。高校思政课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作风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同时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结合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当代社会、推向全世界。
(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内在品质
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看作永恒发展的过程的存在,对任何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来理解。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4]。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工具的唯物辩证法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特征。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品质。一方面,面对开创性的事业,我们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仍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15]。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开创性、革命性的,我们不能退缩,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敢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国、大党,党和国家事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16]。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任务异常艰巨,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不断改进斗争方法,总结斗争经验,做到善于斗争。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突破当前世界格局,而西方发达国家也会竭尽全力阻碍中国崛起。实践证明,妥协退让换不来西方国家的怜悯和仁慈,只能换来变本加厉的打击和制裁。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够克服内外两方面的阻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当代学生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而安逸的生活常常会消磨斗争意志、削弱斗争精神。高校思政课要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引导学生识大体、明大势,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斗争意识;高校思政课要运用矛盾普遍性原理讲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哲学基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革命创造精神。
四、“三个务必”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导向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17]。“三个务必”是面对现实中个别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懈怠、斗争精神缺乏等问题而提出的应对之道。当代学生总体上政治立场坚定、社会参与的热情高涨,但也存在着个别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坚定、担当意识淡薄、处事不够谨慎、劳动意愿不强、斗争精神弱化、斗争经验不足等现象。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直面问题,以“三个务必”的学习教育来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进而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三个务必”和高校思政课都回应着时代问题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问题。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重大的理论创新都是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1]。当今世界的复杂性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提出了新的挑战,“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思考,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对如何保持党的生机活力、实现长期执政的问题而提出的新论断和新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问题导向,要直面社会热点,触及时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遵守纪律,不意味着不能讲矛盾、碰问题……只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看问题,就不用担心在政治上出问题”[4]。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直面矛盾,触及问题的本质。结合现实问题来讲解道理,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实现理论的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给教师充分的信任,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4]。思政课教师要敢于讲话,敢于把学生关心的现实热点问题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所讲的理论不仅深刻,而且对现实生活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解释力。然而,思政课课堂毕竟有自己的主旋律,思政课教师不能为了单纯讲问题而忽视了正向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教学中可以讨论问题,更要讲清楚成绩;可以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更要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可以讲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4]。讲现实问题是为了把道理讲清楚,最终还是要引导学生正向思考,乐观积极地面对现实,而不是单纯呈现社会问题。
“三个务必”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思政课教学要澄清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要结合“三个务必”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思考,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
(二)“三个务必”和高校思政课都要解决个人思想困惑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和“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克服自身惰性和不足、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革新。
高校思政课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为学生提供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学生要把握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逻辑和现实需要,确立自身科学的社会定位,在努力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当今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各种思想交流汇聚、相互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向虚拟世界延伸,于是,“躺平”现象、“佛系”态度、历史虚无主义等甚嚣尘上。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直面学生的思想困惑,从理论上为学生提供深刻的学习生活指导,使其摆脱“躺平”“佛系”等心理误区,认真面对学习和生活,敬畏党和革命的历史,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坚定理想信念。
“三个务必”能够为学生的思想困惑提供有益的启迪。“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鼓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担当意识,纠正历史虚無主义的认识误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定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破除“佛系”和“躺平”的迷雾,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当代学生的干事创业注入精神动力、提供智力支持。“三个务必”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有效的素材,对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能滞后于党的理论,需要根据党的理论创新及时补充教学内容。“三个务必”作为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革命理论,只有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学生的共同认识,才能真正引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与时俱进地补充“三个务必”的内容
高校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与时俱进地修订和补充自己的内涵。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每个时代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思想,每个时代的实践催生了每个时代的科学理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有自己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是适合当时社会实践的正确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全国执政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既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也是对“两个务必”的创造性发展,是适合当代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然而,“三个务必”不能否定“两个务必”的价值,未来的思想理论同样不能否定“三个务必”在今天的科学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与时俱进。“三个务必”作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要及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及时补充进思政课教材,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凸显丰富的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思政课教学就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过程。然而,把道理讲好并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4]。高校思政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构成了不同视角和不同维度的讲道理方式。
要把“三个务必”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必然涉及其前因后果、哲学基础、价值指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路径等问题,这就需要把“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的各门课程,呈现其丰富内涵。总体来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讲清楚“三个务必”包含的唯物辩证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用历史视野审视“三个务必”的形成逻辑。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中阐明“三个务必”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基础,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讲活“三个务必”包含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可以说,思政课为讲清楚“三个务必”的道理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支持。
(三)“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才能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三个务必”是党的历史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自我教育的最新要求,也应成为当代学生的价值追求。因此,高校要千方百计地把“三个务必”的要求和丰富内涵传递给当代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9]。要实现“三个务必”的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就需要运用有效的宣传渠道。
高校思政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课程体量大,涉及人数多,影响广泛,着力于向学生宣传党的思想主张,不仅要入耳,而且要入脑、入心,是非常有效的思想传播渠道。“三个务必”应当借助思政课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三个务必”传递的是积极的、无私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干事创业态度。“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扩大影响、深入人心,而且能削弱各种不良思潮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束语
总之,“三个务必”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的内在一致性,使“三个务必”能够顺利地融入思政课教学,而“三个务必”融入思政课教学也是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只有把“三个务必”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才能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OL].求是,2020(17)[2023-09-0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
[5] 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J/OL].求是,2019(15)[2023-09-01].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8/01/c_1124820947.htm.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7.
[7]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OL].求是,2019(13)[2023-09-01].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7/01/c_1124691450.htm.
[8]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 以主题教育为新的起点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N].人民日报,2020-01-09(1).
[9]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5.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 文出版社,2022.
[11] 邢启敏.世界大变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 对的四重定力[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77(6):12-15.
[12]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 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 文出版社,2018:164.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2:94.
[15]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 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信念坚定对党 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 重任的栋梁之才[N].人民日报,2021-09-02(1).
[16]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19:116.
[1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 文出版社,2017:60.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2:289-290.
[1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 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2.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3-09-28 修回日期:2023-10-20
作者簡介:王治伟,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文化哲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022ZSZ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