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防控:高校应对风险社会挑战的新思路

2024-04-28 05:41彭可可,杨兆青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风险社会

彭可可,杨兆青

摘要:风险社会下的高校陷入应对与管理瓶颈期,通过韧性理论应对风险社会的冲击是高校的新思路。韧性防控强调高校应对风险的抗逆力、修复风险的恢复力以及与风险共生的适应力。在该理念下,高校应坚持党组织引领,优化高校综合治理体系以及塑造高校风险防控意识。以达成“风险前期抵御-风险中期恢复-风险后期巩固”的防控体系,应对当下校园危机与防范高校未来风险,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下的“平安校园”。

关键词:风险社会;高校治安;韧性防控

中图分类号:C91;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13(2024)-01-078-05

校园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建设“平安校园”是贯彻二十大精神,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校园安全的决策部署,更是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任务[1]。 风险社会下,校园安全的防范主要依赖对于风险的感知与防控,高校风险防控实质上是社会风险理论在高校中的具体运用,是当下高校新的防控思路和方法。目前,我国高校风险防控理念与体系研究多在于廉政、财务等局部制度层面的讨论与调整。在应对云谲波诡的风险社会时缺乏思维模式上的重新思考与建构,致使我国校园安全防控仍存在漏洞与不足,尚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安全高校,推进高校治理的管理需要。高校迫切需要找准根源所在,全面梳理应对风险社会挑战的新思路。

一、高校应对风险社会冲击存在的困境

(一)风险具备复合型与随机性的特征

风險社会视阈下,“人”成为高校安全中的重要环节和末梢神经,易导致“牵一发动全身”事件。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风险的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地位逐渐演变为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地位[1]。现代化推进了文化的进步与技术的变革,中国的现代化颇具成效,带来物质与信息的极大繁荣。高校面临更多的社会冲击和文化冲击,其中“人”作为各项冲击的承载体,在风险社会中,同时遭受人身风险、心理风险、经济风险与意识形态的风险。这些风险超出了传统风险观念中以组织、策略为主且具备“经验性”“可预估”特征的风险范围,充满了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例如大学生面临的心理不适、校园网贷及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2],大学生就业压力风险,再如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性与能力不足,对突发事件脆弱应对,校园安全出现缺口,应急管理缺乏现代化的升级,更有部分高校教师和团队受到多元意识形态的影响[3],出现轻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和重利己主义“精英教育”等现象。种种类似风险具有初期的强隐蔽性与后期爆发的必然性,对当下我国高校校园带来冲击。

(二)高校风险应对模式面临瓶颈

充满随机性的复合型风险给高校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高校既有的风险管理着力点多放在内部机构的管理层面,例如组织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以及灾害应急模式建设,对复杂多变的以意识形态风险为例的外部风险的关注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思路上注重对已发生的风险进行后置性的“运动式治理”。此种“打补丁”式治理虽效能体现快,但缺乏对风险的提前预警,且随着治理热度的下降,易出现复发的危险。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家安全的当下,高校积极与公安、综治、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部门密切合作,不断健全学校安全制度规范,强化各项管理措施,完善安全防控体系。但风险应对实践层面的问题也显示出高校风险管理的“瓶颈期”,即制度发展完善到一定层面,进入到停滞不前的期间,需要有新的模式与跨越,才能得到高校风险应对的新发展。

风险社会下的高校安全进入了以“人”为多方冲击承载体的状态,该状态下的风险具备复合性与随机性的特征,高校既有的传统单一化的风险应对与管控模式无法有效防范。而作为强调对城市的管控以及对社会风险的应对新思路,“韧性”概念多被提及,它用以描述各类主体面对外界风险和扰动时所具有的抗压、恢复和持续发展能力,指代目标系统在受到外来的冲击和风险之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其概念对于当下高校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冲击有很好的借鉴。

二、高校应对风险社会挑战的新视角

韧性(resilience)也被称为“弹性”、恢复力、抗逆力,用以描述各类主体面对外界风险、扰动时所具有的抗压、恢复和持续发展能力。该概念最初运用在工程学中,后来多被用于生态学中,在韧性理论的研究发展中,社会学领域也运用其来构建对城市管控和风险应对的新思路。

在韧性防控的概念下,高校应对风险社会的关注点在于对视角和思路的厘清。韧性防控要求高校在面对具备复合型风险时,应具备抵御风险的抗逆力、修复风险的恢复力以及与风险共生的适应力,以达成“风险前期抵御-风险中期恢复-风险后期巩固”的应对体系。

(一)高校应对风险冲击的抗逆力

抗逆力构建风险前期的抵御系统。作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推进到特定阶段的产物,风险的大规模和结构化在不确定的因素下加快发酵。具体来看,当前高校人多事繁,为防范风险,各项规章制度层层加码,但在系列“填充型”制度的堆砌下,高校并没有越来越受到我们的控制[4]。失效的防控手段和过时的管理政策反而凸显着风险的普遍性和不确定性。抗逆力指代个人、组织、社会容忍、吸收、应对和适应各种环境和社会威胁的能力,抗逆力的塑造可以提高高校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前期抗扰能力,防止风险肆虐下的秩序崩坏。这要求高校具备抵抗风险的基础能力,包含了校园安全防范的制度层面与机制运行层面。前者包括既有的防护体系的完备程度,后者强调高校组织的政治动员能力。不同于传统社会,现代风险的随机性要求高校的防控保持在线状态,在风险的冲击下能依托既有的体系保证“上通下达”的通畅性。高校的日常管理制度与指挥机制应严密而灵活,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有效运作,控制风险高发势头,将风险纳入可控范围,避免管理失控。

(二)高校修复风险的恢复力

恢复力塑造风险中期的恢复系统。在破窗理论视角下,风险带来的缺口和危机,要在第一时间处理,及时补漏,以避免危机的扩张与恶化。当下高校备受关注的总体安全较好,而被忽视的局部安全隐患较多,这是典型的破窗场景,也体现了高校对恢复力的忽视与空缺。

韧性治理视角下的思路是,在风险缺口出现时,便应当有灵敏的反应与快速的修复,这强调的是高校应对风险的恢复力。恢复力要求高校在抵御传统风险的基础之上,能有效结合现代社会风险特点对原有防控模式的改革,使受到冲击的高校能够从风险中恢复秩序。该防控模式的改革应紧密切合现代化科学性导向,使之与制度层面的新观点和技术层面的新媒介联合。例如高校与多部门联合的资源整合性治理思路、及与地理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社会计算等现代治理技术深度融合的风险应对措施。这些风险应对流程的再造与职能的重塑是学习和创新风险防控经验的过程,是高校修复风险恢复力核心所在。

(三)高校与风险共生的适应力

适应力搭建风险后期的巩固系统。一些学者提出现代社会中的安全与风险无法达成长期平衡,二者永远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新的风险不断涌现,高校在防控的同时应具备与风险共生的意识,需理解校园安全的多维网络风险主体及人事物风险客体不仅时刻处于风险状态,且牵一发而动全身。韧性防控语境下,适应力是具备对防控体系的掌握,是对潜在威胁的清醒研判,是坚定不动摇的原则塑造。适应力要求高校在修复风险之后,对防控经验的总结与防控语境的重塑,使高校逐步适应风险社会并与其共生。例如西方不断升级的意识形态渗入,潜藏在高校的国家安全隐患,这些对防控经验的总结与风险防控语境的重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搭建防控主客体层面的“共识”。即塑造校园风险认知体系与校园风险防控文化,让其进入高校日常生活语境,实现校园风险的“全周期管理”,这是高校提升风险适应力的保障。

在传统安全防控中,高校因其主体单一和制度周全的特点,被视作有安全保障的稳固封闭环境。但是风险社会的迭代,使高校逐渐成为危机连锁反应的一环,并承接着风险演变后果,成为社会危机的多发场所。韧性防控理论强调内生性的防控思路,提出打造高校应对风险的抗逆力、修复力和适应力,韧性治理对化解高校当下和预防未来危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韧性防控视角下高校应对风险的

实践在调试风险社会安全防控思路的背景下,当下高校应对风险的工作实践应从“消除风险”转向“防范风险”。在政府对国家安全的内涵扩大与社会风险防控的不断完善下,高校在主客体各纬度的韧性防控经验得到总结与优化(见图1)。围绕理论的思路,在具体层面,高校防控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坚持高校党组织的引领

党建引领,发挥高校党委的组织与动员力量。韧性防控视角下,校园对风险的快速应对是首要条件。该条件需要高校完备的组织体系与动员力量,以构建良好的顶层设计与传达体系。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首先,高校应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制优势,强化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有效契合的运行制度[6],以提高高校内部治理效能的执行力。其次,高校应积极完善党建工作,使高校各部门、各组织以及教职工队伍及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牢牢把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然后加强高校党建理论创新,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量,优化基层党建质量;最后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增强师生党员政治、思想、理论和情感认同,强化师生党员的队伍建设,为高校应对风险打造有强大规划力和执行力的系统。

(二)优化高校综合治理体系

内部加固,建设风险防控的韧性校园生态。韧性防控强调高校在应对风险中的自我恢复,致力于推进原有内部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在面对新时期校内外风险的冲击时,高校的综合治理体系首先应主动回应风险进行优化升级。一在制度观念上注重以人为本,建立前置性校务服务与师生保障体系。将师生的问题与需求解决在萌芽阶段,构建以“最多跑一次”理念为例的便捷校务服务体系,打造和谐师生、高校与教职工,以及高校与学生关系。二在运行措施上强调效率至上,运用信息化手段对高校风险隐患进行预先识别、快速反应和精准打击。高效处理风险问题能有效降低“牵一发而动全身”事件的发生,抑制衍生风险的持续发酵趋势。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引擎,随着教育信息化政策出台,高效运用信息化新理念对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7],提升风险应对速度和效率。三在组织管理上重视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福利待遇,打造稳定高效的治理团队。高校综合治理体系的优化可以为风险社会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三)塑造高校风险防控共识

思政融合,打造师生参与的风险防范共识。韧性防控思路注重全系统的互动,强调防控重心的下移,致力于以高校中的老师和学生以“人”为根源性防控焦点,通过意识形态层面规训,塑造风险防控共识,让师生自觉地形成自我抵御风险机制。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将风险防范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培养高校师生的风险防控权责意识和危机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播。借助“线上+线下”的模式,对现实和网络社会进行双向渗透宣传,加强对校园媒体力量的整合與运用;二是通过转变风险防控宣讲理念。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让参与者成为主体,使实用性与实践性成为主题,将风险防控意识与实践融入思政课程体系,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启“风险防范”理论宣讲和实践活动,塑造防控共识;三在于搭建防控宣传组织与团队。高校可整合校级-院级-学生组织各层级宣传部门,进行日常的管理宣讲与重要安全事件的通报,使宣传成体系,工作有平台。

参考文献:

[1]详见新华社:《全国校园安全专项整顿会议召开》http://www.news.cn/2021-10/22/c_112798510.htm.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09-110.

[3]周健.风险社会视域下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社会风险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8):106-112.

[4]郝勇.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11-13.

[5]易承志,龙翠红.风险社会、韧性治理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人文杂志,2022(12):78-86.

[6]文新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应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体制优势[J]. 思想理论教育,2014(3):75-78.

[7]成洪波.信息化促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9(11):4-7.

Resilie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ew Ideas for Universities to Respond to Risk Social Challenges

PENG Keke, YANG Zhaoqing

(1.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China;2.Shandong Police College, Jinan, Shandong 250200,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ies in the risk society are stuck in a bottleneck period of coping and management, and it is a new way for universities to respond to the impact of the risk society through resilience theory. Resilie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mphasizes the resilience of universities to deal with risks, the resilience to repair risks, and the adaptability to coexist with risks. Under this concep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party organizations, optimize th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hape the awareness of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achieve a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of “early risk resistance, mid-term risk recovery, and risk consolidation in the later stage”, we will respond to the current campus crisis and prevent future risk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build a “safe campus” under Xi Jinpings new era.

Keywords:risk society; public security in universities; resilie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責任编辑:侯净雯)

猜你喜欢
风险社会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全球治理下的外层空问国际环境法治问题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调查
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
论风险社会下生态文明建设中新闻媒体角度的塑造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路径分析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路径分析
煤化工企业外部风险沟通模式探讨
天津“8·12”事故的传播圈层与响应路径研究
网络舆论的异化及善治:基于风险治理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