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雅,佟林杰
摘要:本研究基于学术生态视角审视内卷现象,剖析研究生科研内卷的生成机理,挖掘克服研究生科研内卷的方法,从而达到提升研究生科研韧性,构建多元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科研规范激励机制,优化科研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学术生态;研究生;科研内卷;生成机理;破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13(2024)-01-039-07
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我国在科技创新、国际竞争以及内部经济发展等多重压力下对于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需求愈发强烈,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和科研要与时代发展同步,要主动承担民族复兴之大任。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本就有限的科研资源更显得捉襟见肘,在奖学金、科研项目以及申博等具有诱惑性的科研回报的刺激下,研究生科研内卷的现象逐步凸显并趋于恶化,这与研究生教育所追求的良性的科研生态明显背道而驰,不仅将研究生科研带入了“功利化”的轨道,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我国众多学者已关注到研究生科研内卷问题,从高校治理、管理模式、科研评价体系[1]以及论文发表制度[2]等多角度分析了科研内卷的成因,并从改革培养方式加强学科治理[3]以及针对性数据帮扶[4]等方面规避科研内卷现象,但上述研究均未完全触及研究生科研内卷本质,仍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缺乏从生态的视域对研究生科研问题进行审视。其次,注重对问题的分散性梳理,缺乏系统性归纳,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逻辑陷阱。最后,强调问题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其深层逻辑,难以给出针对性和实质性兼具的建议。一方面,研究生科研内卷本质源于科研价值目标的偏离,破解研究生科研内卷归根结底是助推科研价值目标的回归。另一方面,研究生科研内卷的核心归因在于利益联结机制的影响。如何实现科研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有效实现科研投入与科研回报的匹配才是减少研究生科研内卷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学术生态视角系统阐释研究生科研内卷的具体表现与生成机理,在厘清研究生科研内卷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缓解策略。
一、研究生科研内卷的具体表现
“内卷”本意为“缠绕、内旋”,形容事物停滞发展的状态,其外部特征是无意义的突破与消耗。[5]康德用“内卷理论”解释社会中的“锁定状态”。[6]戈登威泽用“内卷”解释社会文化自身内部的面对环境复杂性而自主突破自身稳定不变的现象。[7]克利福德·格尔茨用“内卷”概括虽主体量有增加但因资源有限、行政规范不足等缺陷导致事物内部精细复杂但无实质发展的增长现象。[8] 从“内卷”的概念流变中可以看出,内卷刻画的是有数量增长但无实际发展意义的“状态。科研内卷即衍生于内卷的概念,是内卷的一般概念进入学术场域,在科研领域折射出“发展和停滞”并存的怪象。科研内卷是在新科研评价背景下,迫于外部力量与内生考核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极端化科研生态导向。而研究生作为科研系统的重要主体,与科研内卷互为因果关系,一方面,从科研长远发展来看,科研内卷作为极端化发展的产物,不仅无法保持科研生态的平衡,也会因其在研究生群体内爆发加剧研究生群体科研动机偏离与盲目积累科研成果的乱象。另一方面,从研究生发展来看,与科研捆绑的研究生群体为适应科研内卷的环境,不得不通过科研成果数量进行无止休的恶性竞争,不仅使研究生群体饱受内卷困扰,更会加剧科研内卷。
可见,研究生科研内卷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研究生在科学研究领域出现的低效或恶意竞争、无序内耗、有科研成果增加而无学术发展的状态和现象。那么,研究生的科研产出是否可以直接表征科研的创新与发展?这一关系直接关乎科研的“发展”或“停滞”的目标命题。依据科研内卷与研究生群体的因果关系,研究生科研成果往往被视为研究生问题意识、研究能力的表现形式,那么,科研成果的多少是否能表征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强弱?毫无疑问,科研内卷给研究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作为应对机制,科研目标的替换、科研资源的博弈、科学研究的路径依赖等机制开始运转,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科研发生内卷。由此,研究生科研内卷的具体表现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目标替代:科研产出与科研创新的本
末倒置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是衡量其科研成效的关键绩效指标,但科研成果本质上是研究生科研参与的衍生品或附屬品。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独自承担科研项目亦或是进行科研论文的撰写等其主要是出于激发研究生科研兴趣、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实需要。但在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的科研考核压力由导师转移到研究生群体,研究生“短平快”的科研成果产出成为现实需要,本应是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科研活动变成了导师或研究生谋求各种利益的工具和手段,科研成果“数量至上”的导向实现了对“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替代,而以增强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等过程性和价值性目标则被选择性忽略。
(二)零和博弈:有限科研资源的无序竞争
对于研究生群体而言,科研项目、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实验室、科研平台等物力资源,科研资金、财政支持等财力资源以及相关科研活动、工艺技术等技术资源的相对稀缺。虽然在国家“破五维”政策的影响下大部分高校均表示要破除以论文论英雄的顽瘴痼疾,调整简单粗放的科研资源分配方式,但在研究生各类奖学金评选、科研项目评审、优硕优博论文的评选过程中,在同等成果质量的前提下还是掌握科研资源数量更多的一方更具有竞争力。因此,为了争夺有限的科研资源,研究生不得不迎合各类评价指标和考核规则,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以谋取研究生各类评选的“准入证”。主要表现为搭便车乱象,科研领域的“搭便车”指研究生主体在科研成果中没有任何学术贡献却独享或共享科研资源所有权的现象。美国某大学曾发表的研究论文数据显示:“近25%的终身教授拥有博士学位父母,是普通人的25倍。①”另一方面,“关系学术”“铁杆期刊”等现象也体现着学术资源的搭便车。譬如,当期刊的审稿录用工作遇到学术人情关系时,会在小领域范围内相互“沟通”,即使约稿时遇到由其研究生代笔的“渗水论文”也会“手下留情”。
(三)路径依赖: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固步自封
现有的学科体系划分、科学研究机制和研究领域的细化,要求研究生在领域内进行“深钻式”与“全覆盖式”研究,这消解了科研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导致研究生极易陷入“固步自封”的内卷窘境。这主要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研究生科研领域的趋同化。研究生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并未有效推进学术创新与学术能力的提升,在与科研成果相关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影响下研究生群体更多的关注如何能够快速产生科研成果,而运用时髦理论、技术进行论文包装,崇尚追随热点政策,倾向于选择难度低但容易发表的选题进行研究成为主流趋势,研究生科研学术风气逐步被科研成果“数量至上”理念侵蚀和影响,而真正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研究选题则无人问津,由此导致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创新性较低;其二,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泡沫化倾向。为了提升科研成果的录用率,研究生往往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处理,论文观点通过晦涩难懂的新名词去进行复杂表述,通过抽象的概念、华丽的表述、复杂的逻辑与迂回的方式构筑的研究成果表面光彩夺目,实际内容却空洞单薄。此外,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复模仿与低效复制等浮躁的研究倾向也会加剧研究生的科研内卷,对研究生学术生态系统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二、研究生科研内卷的生成机理
(一)扩招下科研压力增加是研究生科研内
卷的“导火索”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9月,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已达333.2万人,是2012年在校研究生规模的2倍。而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接导致研究生科研压力的急剧增加。具体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是科研要求。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带来了科研繁荣,却也导致了科研评价的精致化,这无疑会使得科研要求趋于精英化、严格化,甚至为了达到所谓的科研发展而过度提高科研要求,并演化成为研究生科研的压力源,最终导致科研要求过高而超出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难”“压力大”等符号话语相继出现。其二是同侪压力。研究生扩招使得研究生承受了更多的同辈压力,这意味着成为研究生那一刻,不论主观偏好及理性选择如何,亦不论是否选择科研,都已被迫进入到一个激烈的同辈竞争以及同辈排挤场域中。其三是毕业压力。研究生学位证的获得与科研成果产出直接挂钩的现象在部分高校依然存在,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需要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才能顺利毕业。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接受机械化的学术出产方式,并将科研视为一种利益性工具和目标性产品,出于人的本性与毕业压力,研究生都希望可以获得毕业的“通行证”,其结果是“内卷化”乱象的催生。综上,研究生科研的上行压力是其科研内卷的“导火索”。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增加,科研压力下行的空间依然有限,如何引导研究生回归科研初心刻不容缓。
(二)科研评价标准单一是研究生科研内卷
的“助推器”因此科研评价标准的确立需要遵循科学设计、规范监督和有效制衡的基本原则,而当前研究生科研评价标准尚未统一,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科研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作为一种调节机制,决定了研究生科研活动开展的方向及内容。然而,目前我国科研评价标准主要以发表论文期刊的级别、数量等作为关键指标进行评价,而对学术贡献度、科研创新、价值导向等考核指标则不太重视。[9]研究生在科研博弈过程中,非合作博弈均衡策略下任何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科研策略都不会提高自身的收益。因此,研究生必须要按照当前的科研评价规则参与科研博弈,即通过追求科研的形式化、数量化来应对科研评价并以此获得优先权,[10]这种形式作风的错误导向进而引发科研风气的浮躁,加剧研究生科研内卷。研究生的科研内卷就像囚徒困境的博弈,是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对他人不信任因素等综合考虑下的理性决策。同理,研究生群体中的个体站在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非共同利益的角度进行,科研“内卷”由此产生,深处“博弈”之中的研究生为竞争疲于奔命,开启“自我压榨式”科研竞争,从而加速内耗与内卷。另一方面,科研的价值取向偏离。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不断攀登学术高峰,追求真理。科研在于创造价值,是一种“志愿型”“投入型”“付出型”的活动,而在竞争环境、压力体制以及理性意识的共同主导下,研究生科研成为一种“汲取型”、“经济型”乃至“赢利型”活动,从而进一步导致研究生科研价值取向偏离。
(三)功利主义科研倾向是研究生科研内卷
的“核心驱动”在功利主义观念至上的驱动下,浮躁失范的“大跃进”式科研作风不但满足了研究生对科研成果的需要,也成就了包括研究生在内的既得受益者。功利主义科研倾向对研究生科研内卷的影响主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科研道德底线的沦陷。当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作为学位获得、职业发展、社会评价等利益的标尺,进一步导致抱有侥幸心理的研究生利用导师关系、期刊关系代写、代买等学术不端行为产出论文以获得既得利益,加之科研资源和科研经费的不均衡分配而引起的不公平、不理性竞争,本是激励性质科研奖励被迫成为科研失范行为的“借口”,造成对科研规范的冲击,若研究生对于此行为趋之若鹜,科研内卷由此而生。二是科研道路选择的功利化。好的位置、平台和学术大牛掌握甚至垄断着更多的科研资源,从而能获得更好的学术机会和学术选择。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指标化的研究生培养并不是鼓励研究生“十年磨一剑”地“潜心修煉”,而是鼓励甚至要求学生“快速出品”高显示度的“科研作品”。各种重大科研课题也只是研究生“攀登”的一层阶梯而已,课题研究以机械化模式进行快捷组装。三是科研生命的提前透支。研究生科研人员面临着激烈竞争、考核指标和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性因素,想要高产出就必须高投入,这里的投入主要指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熬夜、超负荷工作、休息和锻炼时间少成为其科研常态,长期紧张且疲倦的科研状态很容易导致研究生陷入“科研焦虑”,严重者会透支甚至终止其科研生命。功利主义驱动下的研究生陷入到“学术空转”的怪圈,但不得不为达成科研目标而默认甚至参与科研失范行为,不但过度消耗研究生的科研生命,也无法产生实质的科研价值。
(四)制度供给缺位是研究生科研内卷的
“外因”科学且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对科研资源的分配和内卷现象进行自我调节和治理,但在研究生科研管理领域制度供给更多的集中在对研究生科研道德的约束、科研成果的评价等方面,对于科研本身的制度供给是缺位的。具体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制度过密化状态。过密化状态描述了一种“改而不变”“无增量变化”的状态,而过密化本质上是一种“熵增”现象,根据热力学定律,孤立系统的熵不减少,总是增大或者不变,这意味着一个孤立封闭系统的异化方向。我国研究生培养仍处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中,这种挤压研究生科研自主自治的内生性制度培育方式,最终导致真正契合组织以及科研创新发展的制度供给缺位。其二是制度化困境导致学术共同体的失位。在研究生之间的信任危机、利益冲突和研究生主体意愿不强烈以及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期刊、高校、专家、同行评议等要素的制度规训下,基于懒惰理论、趋利避害的学术机制诱发制度的“内在致庸性”,[11]加之行政部门为完成科研要求,通过行政化力量将考核压力转化给学术共同体,行政管制和简单主义导致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丧失、科研热情泯灭,由此导致研究生科研异化,研究生一步步滑入“内卷化”的窠臼。最后,培养责任主体的权力弱化。众所周知,研究生的培养责任主体是导师和培养单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否达到毕业和学位要求需要由培养单位和导师共同把关。但事实上研究生能否如期毕业主要取决于学术论文发表与否、期刊级别高低以及学位论文的内外审评价结果。在“科研绩效主义”和“科研量化评价”的双重驱动下,研究生导师及培养单位形成了对第三方评价的路径依赖,忽视了自己在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中的地位,将研究生科研水平考核评价权进行了让渡。更有甚者,当部分培养单位发现所培养的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存在为论文发表而发生学术不端的情况时,出于对学校声誉及研究生毕业的考虑,往往不会进行实质性的严厉处罚。此外,部分培养单位对研究生科研管理制度缺乏宣传和教育,缺乏对研究生论文写作、期刊投稿以及科研诚信期刊投稿、论文写作以及学术诚信等方面的系统指导。
三、研究生科研内卷的缓解路径
(一)提升研究生科研韧性,疏解科研压力
生命体对于其生存环境和生存因子存在一定的耐受度,一旦超过其耐受度,便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提升研究生主体的科研韧性,就是要疏解研究生过重的科研压力以维持学术生态的平衡。一是科研要求的合理化,合理制定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要求和毕业要求,在设定研究生科研要求与目标时考虑时间滞后性、科研积累性等特征,适当减轻研究生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的硬性指标,同时要根据学生、学科、专业方向等特点,制定合理的科研评价和审核制度,避免过度严格的科研要求和毕业资格对研究生科研热情的消磨。二是要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导师要及时关注研究生的日常情绪,一旦显现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要及时进行了解并疏解。Mc Grew在进行的“公民网络推理问题”研究中(其中包括科研学习主体)发现,约80%的主体对于信息可信度的判断能力是缺乏的,[12]此结论同样适用于我国研究生,因此导师要帮助研究生提升辨别来自外界科研信息的能力,并提供科研相关的专业指导,提升研究生的自我效能和认知能力。三是研究生作为科研内卷的“直接主体”要积极自我提升、自我消解,正确认知自身科研能力与科研发展方向。研究生要主动适应科研节奏与变化,正确认识研究生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提升对自身的调节、反应能力。通过参加学术、文体活动缓解紧张情绪与科研压力。同时要正确认识自身对科研压力的耐受程度,不断通过自我调适、增强心理韧性去寻找适合自身的疏解方式。
(二)构建多元科研评价体系,激发科研动力
研究生的科研评价科研价值取向,针对此,首先就是要完善研究生单一的科研评价标准,构建多元科研评价体系。要破除研究生“唯论文”的单一评价指标。针对不同领域、不同侧重的各学科、各研究领域,要根据其学科特点、科研实际需要进行研究生科研评价,同时要考虑到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而各有侧重,以形成正确的导向。此外,推动研究生科研评价向着柔性化、人性化发展,增加研究生科研评价的指标和方法,推动科研成果的评定标准多元化,不但将论文、课题、报告等有形的指标成果考虑进评定中,还要间接通过高校和培养单位的科研风气考量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动机等隐形心理指标。二是要培养研究生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与价值取向。首先,良好的科研素养是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和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完善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通过为新入学研究生安排、开设关于科研素养必修课程,或通过在线直播、录播等方式,为学生在线讲授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科研修养等相关内容,在专业课程内容中突出科研素养与价值观传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开放、便捷、灵活的优势,还可以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的天然属性就是对良好学术素养和较强研究能力的追求,所以其课程内容的安排要层次清晰,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以研究生为中心,尊重其学术主体地位。
(三)规范研究生科研激励机制,淡化功利
化科研趋向科研发展带来的利益分化和功利主义应被合理配置并严格规范。一是加强科研道德规范教育。科研道德规范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研究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科研道德观与科研秩序观,“持笃行、戒焦躁”严格遵守科研规范,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其次导师将学术道德教育融入研究生日常培养中,提高“耳濡目染”的影响效果。同时,高校加快科研道德培养制度和奖惩制度的建设,开设“科研道德第一课”等形式的课程,建立研究生个人科研诚信档案,将科研道德与科研利益联系,提升研究生科研道德规范教育的道德感化力。二是要建立科研资源与利益分配机制。对科研资源具有分配权的高校与导师群体偏袒“自家学生”的情况不在少数,这不仅引起“自家学生”的过度膨胀,还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因此,应为科研资源配置建立第三方部門或配套体系进行有效分配,包括课题、论文等物质性资源和奖学金、鼓励等奖励性资源应合理分配,尤其是易察觉但难以量化而处在监管盲区的奖励,更应该严格审查,避免“独门包揽”的情况,保障科研资源的公平公正。 三是建立规范合理的研究生科研激励机制。金钱激励强化了科研功利化,因此遏制科研功利化必须建立规范合理的研究生激励机制。研究生科研激励机制的指向就是要通过制度的实施达到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研究生面对多重压力与阻碍时激发自身科研能力,实现科研价值的效果。因此,应将科研激励机制多样化,针对不同学科、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分层制定不同的激励机制。同时,改变单一与金钱挂钩的激励机制,提供除金钱奖励之外的其他激励,例如研究经费、研究设备、研究指导等。
(四)优化研究生科研治理体系,净化科研
环境高效的治理制度是治理中高于一切的元价值,[13]高效性的达成需要多主体的有效协同与共治。因此,一是要优化科研制度设计,推动研究生科研制度开放创新。科研制度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优化设计要立足整体、长远目标,从系统、全局的站位出发,对科研建设的各方面、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战略和路径,及时修正不合理制度,提高科研效益。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作为主导的“顶层作用”,扎根实际的科研制度现状,深化科研改革具体实施方案。二是要推进科研治理结构主体均衡,构建共同主体协同与责任共担机制。构建部门、科研第三方与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动态制度结构,部门主导研究生科研制度的整体方向;社会作为第三方辅助力量,例如期刊、学术论坛等组织,要摒弃传统的学历歧视,作为外界帮扶力量参与研究生科研过程中;培养单位加强与其他科研主体的沟通合作,打通顺畅有序的沟通合作渠道。三是要强化培养责任主体的权利意识,充分发挥导师及培养单位的引领与激励作用。导师监督与指导对提高研究生科研自信、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有积极作用。因此,培养单位、导师及其团队应定期开展团队项目、组织团队集体活动、学术交流与研讨等,营造良性和谐的科研环境。注重营造公平的社会道德与学术环境,减少学术、学位歧视,推崇自由、良性的学术竞争,调节“科研内卷”引发的社会焦虑,向外突破创新,鼓励良性、合作的竞争以缓解研究生“科研内卷”带来的内耗焦虑甚至过激行为。
注释:
① 该数据来源于《Socioeconomic roots of academic faculty(学术教师的社会经济根源)》的论文中,研究人员调查了7204名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统计了这些教授父母的社会地位和最高教育水平等信息,并与同一时期的一般人口模式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近四分之一(22.2%)的教授中,他们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甚至3.7%的教授父母双方都拥有博士学位。
参考文献:
[1]王兴山,刘辉.我国科研评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基于328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1):22-27.
[2]赵祥辉.博士生发表制度的“内卷化”:表征、机理与矫治[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3):104-113.
[3]张洋磊,于晓卉.地方本科院校学科治理“内卷化”及破解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2):79-86.
[4]林扬千.精疲力竭的突围:大学生内卷化现象的表现、危害及应对[J].当代青年研究,2021(3):88-93.
[5]赵洁.“自我异化”与人的复归:“内卷化”的实质、成因和纾解[J].理论导刊,2021(10):101-105.
[6]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7.
[7]White B.“Agricultural involution” and its critics:Twenty years after Clifford Geertz[J].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1983, 15(2):18-31.
[8]Gilman N.Involution and modernization:The case of Clifford Geertz[J].Economic development: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2002:3-22.
[9]索传军.论学术评价的价值尺度——兼谈“唯论文”问题的根源[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1):122-131+160.
[10]朱文辉.学术治理的内卷化:内涵表征、生成机理與破解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6):26-33.
[11]陈正权.从应然之思到实然之举:大学学术共同体发展逻辑与旨归[J].现代教育管理,2019(9):13-19.
[12]Mcgrew S,Breakstone J,Ortega T,et al.Can students evaluate online sources? Learning from assessments of civic online reasoning[J].Theory &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2018,46(2):165-193.
[13]方成,方同庆.大学科研治理:冲突与变革——基于大学科研人员治理主体[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7):105-112.
Research on theInvolution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Ecology
ZHANG Wenya, TONGLinji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Abstract: Involution is a “zero-sum game” in limited resources and space. The root of graduate research involution lies in the finite and exclusive na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ourc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volution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shackle to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ecology,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henomenon of involution, analyzes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graduate research involution, and excavates ways to overcome graduate research involu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resilience of graduate research, build a diversified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 a standardized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optimiz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environment.
Keywords:academic ecology;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involution; generation mechanism; cracking path
(责任编辑:石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