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高峰
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2023年,河南省漯河市聚焦精准和效率,通过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大、作用直接、效果明显的举措,提升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为困难群众提供更有温度的兜底保障,真正做到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让党的惠民政策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围绕“全”字做文章,打好政策组合拳。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强化救助资源统筹,不断提升救助服务能力。连续12年提高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对象救助标准,进一步缩小城乡低保差距。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全年将2.2万余名监测对象纳入农村低保救助保障范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指导基层严格落实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推行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政策,加大对非本地户籍流动人口救助力度,累计实施临时救助2.1万人次。
围绕“早”字下功夫,蹚出救助新路径。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通过靠前服务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一方面,强化数据分析比对,提高“政策找人”精准度。市低收入家庭信息核对中心不断加强与教育、人社、医保、乡村振兴等11个部门的数据共享互用,做好社会救助相关信息的汇总整合和推送,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监测预警效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通过部门间信息数据比对,全年发现疑似困难群众线索1368条,筛出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289人,及时纳入低保或临时救助保障范围。另一方面,加强线下主动发现,提高“政策找人”质效。建立以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干部和社工为主要力量的主动发现队伍,常态化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摸排和救助对象探视巡访。全年累计走访困难群众1.3万余户、1.8万余人次,发现3697名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落实分层分类救助。比如,召陵区每月由2名区民政局业务骨干、2名乡镇(街道)民政所工作人员,以及多名驻村干部、村干部、村民代表组成救助研判组,结合核查救助底册、入户走访排查等方式,对新增对象和退出对象进行共商共研,突出“早发现、早救助”,体现了社会救助的温度和精度。
围绕“融”字创特色,打造服务“金招牌”。拓宽思路,在社会救助融合发展上下功夫。一是探索打造“社工+社会救助”模式。发挥178名基层社工宣传员、调查员、信息员、服务员作用,开展“救助政策进村居”活动和“民政社工敲门行动”,打造“社会救助暖心蓝”群众服务品牌,让关爱帮扶的触角延伸到低保、特困、孤儿等困难群众“最后一米”。2023年,全市社工共宣讲社会救助政策136场次,受益群众1.6万余名,走访服务困难群众10万余人次,发现困难群众1369人,并对368名重点服务对象开展定制化探访服务。二是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助服务,统筹协调各群团组织开展经常性帮扶项目,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活力。过去一年,全市共有28家社会组织、26家企事业单位、20家公益慈善组织和288名志愿者参与慰问帮扶,覆盖困难群众2368人,链接慈善资源100多万元,协调辖区企业安排73名困难群众再就业。其中,138名志愿者帮助困难群众销售20多种农副产品,使1000多名困难群众受益。通过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了政府部门“单一救助”向政社分治“多元帮扶”转变,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