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兜底线、补短板、提质量、促发展,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
聚焦“全准快”,加强平台建设。建设西安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一体推进重点人员、重点群体的信息聚合、常态监测、快速预警和综合帮扶。一是聚焦“全”。建设低收入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除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外,将低收入人口信息采集范围拓展到一年内退出救助对象、申请救助未通过对象等。二是聚焦“准”。建设资源共享数据库,汇集民政、教育、人社、住建、卫健、应急、医保、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和单位25类175万余条数据。打通与省大数据中心数据连接通道,及时获取省级相关部门数据信息,为准确预警奠定基础。三是聚焦“快”。建立收入、支出、疾病、灾害、意外事故等多维度预警分析模块,运用大数据筛查等手段,及时发现困难群众潜在风险,为快速预警提供支撑。
围绕监测预警,完善指标体系。将监测预警指标分为主动发现类、需求预警类、动态管理类、政策落实类4个类别,设置由75个不同项目组成的预警指标体系,做到多点触发、智能预警。一是主动发现类。聚焦低收入家庭“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家庭成员失业、服刑、劳动力不足、重点救助对象个人自付费用较大等情形,分别设置预警指标。二是需求预警类。将低保“分类施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政策落实中的“漏救”和“救不够”等风险,细化为29项预警指标。三是动态管理类。针对各类救助对象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生存状态发生变化等情况,设置28项预警指标。四是政策落实类。围绕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单人保”、取暖补助、殡葬救助等政策落实情况,设置11项预警指标。
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落实。建立完善“线上预警+线下响应+资源链接+结果跟踪”全链条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在全市各村(社区)设立以基层干部和社会救助协理员为主体的村级困难群众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3390个,社会救助服务站点2633个,及时接收处置预警信息,并通过手机APP将查访查实情况反馈平台。2023年以来,平台共发布预警信息5.2万条。其中,对存在住房、就业、医疗等困难风险的,直接将相关信息推送给住建、人社、医保等部门核查落实;对基本生活存在风险的,由乡镇(街道)组织困难群众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逐户排查,将符合条件的3287人纳入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范围。二是建立“红绿灯”督办机制。对预警信息进行综合研判,根据困难群众不同需求和相关救助审核确认时限要求,按进度节点设立“红黄绿”灯提醒督办。困难群众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询办理进展情况,乡镇(街道)负责人可以查询“谁在办”、办理到哪个环节、是否超时等信息,工作人员会收到待办、督办短信通知和延期超时通知等。三是完善信息核对机制。将原有的低收入家庭信息核对系统整合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低收入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与核对信息资源库互联互通,提升预警信息排查处置效率。四是建立慈善帮扶衔接机制。对预警排查发现的暂不符合政府救助条件或救助后仍有困难的群众,在平台发布需求信息,社会组织通过平台内嵌的资源链接模块,认领并落实救助帮扶措施。对预警和走访发现的困难群众较为集中的救助需求,由县级民政部门按照项目的形式“打包”发布到平台,社会组织对接后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