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祥格
(泗水县杨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济宁 273215)
大豆可以提供丰富的植物蛋白质,为畜牧业和饲养业提供高质量的饲料。然而,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导致资源紧张的局面,提高大豆产量和优化栽培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发展高产、优质、环保的大豆栽培技术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紧迫任务,并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对大豆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每单位面积的大豆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其次,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大豆的品质,增加大豆的营养价值,满足人们对高质量食品的需求。通过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可以提高大豆生产的生态环保性,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
大豆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豆科植物。它是一种十字花科作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生长期较短,通常在80~150天。大豆株高一般在30~150 cm之间,茎直立,叶为羽状复叶,花为蝶形花,果实为荚果,内含2~4颗种子,种子通常为圆形或扁圆形,颜色有黄、绿、黑等。
大豆的生长发育过程通常可以分为播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六个阶段。其中,播种后5~10天为萌芽期,此时种子在适宜温度下吸收水分,开始膨大。接着进入生长期,植株开始伸长,叶片生长,根系逐渐发育壮大。大豆的开花期通常在生长期的40~60天,是大豆生长发育中的关键时期。在开花期,植株将营养转移到花朵和果实的生长上,开花的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影响产量。随后是结果期,果实逐渐形成并发育成熟。
3.1.1优良品种的选择。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耕作习惯,选择适应性强、抗性好、产量高的大豆品种至关重要。首先,应选取具有抗病虫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大豆品种,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如中黄13、中黄37等。其次,要根据当地的生长季节和气温,选择早熟或中熟品种,确保在适宜的生长期内完成生长发育。如齐黄34、中黄39等。同时,考虑大豆的适应性,选择对不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适应性强的品种,以确保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取得较好的产量。如冀豆12、鲁宁1号等。
3.1.2种子的消毒与拌种。消毒种子可以有效防止土传病害的侵害,提高幼苗的健康率。种子消毒通常采用化学药剂,如嘧霉胺、多菌灵等,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这种处理方式能够在幼苗期提供有效的保护,确保大豆在最脆弱的生长阶段不受病害侵害。
同时,在种子消毒的过程中,可以将种子与适量的微生物制剂结合,进行拌种处理。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土壤中益生菌的数量,增加土壤的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环境。例如,将种子与固氮细菌结合,有助于提高土壤中氮的含量,促进大豆的生长。
3.2.1土壤改良。通过土壤分析,了解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水平等信息,根据土壤分析结果,科学施用化肥,确保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均衡,为大豆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针对土壤酸碱度问题,可以选择石灰或硫酸钙进行中和处理,以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另外,采取有机物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通气性,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大豆的抗逆性[2]。例如,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秸秆、粪便等。
3.2.2翻耕与平整。通过深翻,将土壤下层的养分翻入表层,为大豆的生长提供养分支持。深翻还有利于根系的伸展和发育,提高水分的渗透性,减轻土壤板结对大豆根系的限制。翻耕后,进行平整,确保田地表面平整度。平整的田地有利于种子的均匀播种,促使作物根系均匀生长,充分吸收养分。
3.3.1播种时间与方式。通常,在气温适宜、霜冻期过去后,土壤温度达到10~15℃时,是大豆的适宜播种时期。这个时候,大豆的种子能够更好地吸收水分,促使发芽生长。传统的播种方式包括直播和育秧后移栽,但在大面积种植中,通常采用直播。直播省时省力,但需要注意种子的均匀分布,可以使用播种机具来提高播种效率和均匀度。
3.3.2合理密植。大豆的种植密度直接影响着产量。密植过多会导致单株竞争激烈,养分供不应求,影响生长发育,最终也影响产量。密植过少则会浪费土地资源,降低单位面积产量。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大豆的行距在50~75 cm,株距在10~15 cm。针对不同的品种和生态条件,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3.4.1基肥与追肥。基肥应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大豆的需求,在播种前合理施入。一般来说,大豆对磷、钾的需求较大,因此可以选择磷酸二铵等磷肥和硫酸钾等钾肥作为基肥,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给。追肥则需要根据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控。在大豆生长初期,进行一次追肥,通常选择氮、磷、钾等多元化肥料,以满足幼苗期的生长需求。在大豆花期和果实膨大期,追加适量的钾肥,有助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此外,在追肥时,结合土壤测试结果和植株生长状况,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或不足,保持良好的养分平衡。
3.4.2灌溉方法与时机。在灌溉方法上,常用的包括滴灌、喷灌和地下管道灌溉等。不同的灌溉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土壤类型。滴灌和喷灌适用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紧张的地区,能够精确控制水分用量,减少水分浪费。地下管道灌溉适用于土壤较重、排水不良的区域,避免水分浸泡土壤表面,减少土壤侵蚀。灌溉的时机应该根据土壤墒情、大气湿度和大豆生长需水量来确定。避免在雨水充足的时候过量灌溉,防止水分过剩导致根系窒息和病害的滋生。在大豆生长的关键时期,如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应该增加灌溉频次,确保大豆生长所需的水分供给。
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包括根腐病、大豆灰霉病、霜霉病等,而主要的害虫包括大豆蚜虫、红蜘蛛、大豆食心虫等。
3.5.1根腐病:根腐病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真菌病害,可使用含有咯菌腈和精甲霜灵成分的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以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
3.5.2大豆灰霉病和霜霉病:这两种病害常在大豆开花期和果实期发生,可选择嘧菌酯、咪鲜胺等广谱性药剂进行防治,采取“一喷多防”的策略,即在一次喷雾中对多种病害进行防治,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3]。
3.5.3大豆蚜虫:对于大豆蚜虫,可以选择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或啶虫脒进行喷洒,也可以使用吡虫啉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3.5.4红蜘蛛:红蜘蛛是常见的大豆害虫之一,可使用阿维菌素等药剂进行喷雾,也可以通过增加天敌种群,如瓢虫等捕食性昆虫,进行生物防治。
3.5.5大豆食心虫:针对大豆食心虫,可以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等药剂进行喷雾,同时可以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3.6.1植株调整。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合理的植株密度和植株结构对于光照的合理利用和通风透光至关重要。因此,在生长初期,可以通过适当间距的方式进行密植,促使植株竞争养分,增加株高和分枝数。而在大豆生长中后期,应进行疏密适中的调整,以便提高通风透光,减少植株间的竞争,确保充足的阳光照射,促进大豆的正常生长。通过定期的植株调整,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提高大豆的抗病虫害能力,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
3.6.2开花授粉与结实调控。在大豆的开花期,适度的湿度和温度利于花粉传播和受精,因此在这一时期,需要合理进行灌溉管理,保持土壤湿润。同时,可以利用蜜蜂等天然传粉媒介,促进花粉的传播,提高受精率,增加结实率。此外,在结实期,及时进行适当的田间施肥,保障大豆所需的养分供应,提高豆荚的发育质量,增加豆粒的灌浆率。结实期还需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一旦发现病虫害的迹象,及时采取科学防控措施,避免病虫害对结实产量的影响。
3.7.1成熟判断与收获时间。大豆的成熟期通常在植株叶子、茎、荚果等部位开始变黄时,但这只是初步迹象。更为准确的判断是通过观察豆荚的颜色和手感。成熟的大豆豆荚通常会由绿色变为黄色或褐色,且握在手中感觉坚硬,颗粒之间的间隙不再感觉湿润。此时的大豆已经具备了收获条件。另外,也可以通过试摘少量豆荚,进行脱粒和观察内部豆粒的状态,确认豆粒是否充实饱满。
3.7.2脱粒与晾晒。脱粒是指将收获下来的豆荚中的豆粒与豆荚分离的过程。通常可以使用脱粒机械设备来完成这个步骤。脱粒后的豆粒需要进行晾晒,即在阳光下暴晒或者利用通风设备将豆粒风干。晾晒的目的是除去豆粒表面的水分,防止霉变和发芽,同时提高豆粒的贮藏稳定性。
政府部门应制定激励政策,如提供种子、肥料、农药补贴,对采用高产栽培技术的农户给予奖励。定期举办农技培训班,邀请知名农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发放宣传册和视频,提供多渠道的宣传信息。另外,通过建立在线平台、微信群等方式,提供技术视频、农事指导,解答农民疑问,增加信息获取渠道,从而为农民提高大豆栽培技术提供新的思路。
农业科技推广站点应该选择在当地典型的大豆种植区域建立示范田,并定期组织农民参观学习。通过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引导农民亲自参与,学以致用。鼓励农民建立种植合作社,组织成员共同采购农资,提供集中购销服务,提高经济效益。
建立农业合作社,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提供种子、肥料等优质农资,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农户提供劳动力,实现利益共享[4]。同时,开展农民技术大赛,鼓励农民分享种植经验,评选出先进个人或合作社,激发农民的技术创新热情。
引导企业投资大豆加工厂,建立大豆油、豆粕加工生产线,吸纳农产品,增加附加值。政府可以出台财税政策,对大豆加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其发展壮大。同时,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推广大豆及其产品,打通产销渠道,帮助农民销售产品,提高销售价格。开展“农超对接”活动,使农产品直接供应到超市,提高产品知名度,拓展市场份额。
以中国某地区为例,该地区种植面积1 533.33 hm2。当地大豆种植户于2020年通过引入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的种植模式,包括优良品种选择、种子处理、土壤改良、密植、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推动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如表1所示。
表1 2018~2022年间大豆产量变化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区自2020年开始引入高产栽培技术后,大豆的产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下,大豆的平均产量从2018年的140 kg/667m2增加到2022年的280 kg/667m2。同时,大豆的蛋白含量和油分含量也有所提高。这表明高产栽培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产量,还改善了大豆的品质。
综上所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栽培和合理推广,有助于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技术培训的加强,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及不断改进的技术。未来,应继续深入研究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不断完善推广策略,以推动我国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