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晨,马媛伟,汤 宝,夏正州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00)
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指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外流的问题形势严峻,由于农业发展不畅、乡村文化不能传承等原因,引起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提出了挑战。吸纳人才和培训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将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引进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实证研究,结合大学生就业现状,将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有机结合。对政府、高校、大学生及家庭等推拉力因素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针对农村空心化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视角和领域方向,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人才资源的集聚效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次调研对象主要为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依照学生群体的学业层次、就业意愿等指标展开,共收集 736 份问卷。样本空间和层次依据数据结构的数学模型分布显示效度和信度。
农村空心化是指农村中的知识青壮年劳动力到城镇就业,造成了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户口制度的制约以及不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使得村庄内部出现了功能性结构缺失现象,从而在空间形式上呈现出空分布的格局。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量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向沿海城市迁移,农村的“空心化”问题也日益凸显[1]。空心化的过程衍生了农村转型的社会效应,也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具体背景。
农民在村外或道路旁盖建房屋,使农村建设用地向外扩展,使农村聚落逐步变得空心化,造成许多农村出现中心衰败、外围扩展无序的空心村现象。一是住宅用地,很多农民在盖建房屋时不愿拆掉旧房,认为老宅子是生活的保障。二是产业用地,在城市周边的村落中,城镇工业化占据了大量耕地;三是农业用地,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导致了大量农田和房屋被废弃(农村宅基地的平均空置率高达10.2%,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面积高达14.9%)。地理空间的“空心化”是其他空心化指标的现实基础。
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农村青壮年的比重降低,剩余的农村人口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2022 年 2 月 28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提到:全国农民工总量 29 562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外出农民工 17 190万人,增长 0.1%;本地农民工 12 372万人,增长 2.4%。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 4 615元,比上年增长4.1%[2]。
农民工整体流动形势为外出农民工增加,本地农民工减少。其中在外出农民工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 11 567万人,比上年增加 385万人,增长3.4%;本地农民工 12 372万人,增长 2.4%;举家外出农民工 2 966万人,增加 107万人,增长 3.7%(如图1)。同时,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 63.89%;农村居民占 36.11%。与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农村人口减少164 361 984名,增加14.21个百分点。与2010年比较,人户分离人口增长了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这 2 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增长速度快,流动人口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分离程度不断加深。人口“空心化”带来了产业结构和乡村文化载体空心化的叠加效应。
图1 农民工规模及增速
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大量流失,农村治理可供使用的工具严重缺乏,使农村发展陷入困境。近年来,局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迟缓甚至停滞现象,在农业生产自给自足都无法保障的形势下,更谈不上为拉动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使得农村的经济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潜力[2]。
在乡村区域范围内,中国的传统文化大部分都保留在乡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而人口空心化又使农村传统文化传承者出现断层,现在中国农村的大部分传统文化掌握在少数的老人手中,急于传承却不得传承者,导致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消失在这一辈年轻人手中。与此同时,乡土文化的保留者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致使乡土文化的发展陷入了一个尴尬且发展受到阻滞的局面。
从行业上来讲述,相对于金融、外企等高收入领域,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范围包括农村、乡镇、林场、厂矿、社区等;就地域来说,与京、津、沪发达地区相比,是指偏远地区、西部地区的人才短缺[3]。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找工作的势头越来越强,但是形势却并不理想。对于到农村和社区就业,一方面感到生活待遇低、发展空间小,不愿意到社区工作;另一方面,也因社会本身没有足够多的岗位而深深感到工作上的压力。因此,从价值认同和大学生培养的视角来看,农村的高质量人才引流面临着现实挑战。
2.2.1 就业体制保障性不高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制度障碍,制约着大学生的市场功能,制约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首先,户口迁移、完善人事服务等方面困难重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涉及许多切身利益问题。二是受历史、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地方政府在短期内难以负担大量的政策性工作岗位,这对促进我国就业的和谐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2.2 就业观念不成熟
目前,大学生的个性有阶段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文化、知识结构的影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从众心理较突出。传统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时代的骄子”,对自己的择业能力、就业能力的评测过高[4]。持此心态的大学生在应聘时,往往会跟风、盲从寻求热门单位、热点职业。尤其在毕业后,就业的匹配性同主观选择会产生结构性的矛盾。
2.2.3 政策及落地情况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 158万人。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比如《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有关的政策包括:资金、补贴、管理等,主要表现为支持就业见习、在校期间就业、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等。
本问卷以样本空间为实证蓝本,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意愿及政策了解层次等方面展开调查。
本问卷共设计 14 个问题,可分为 3 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 1~4 为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其性别、学生身份、文化程度、专业类别;第二部分问题 5~8 为大学生对就业方向及关心的就业要素;第三部分问题 9~14 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对战略的了解程度及对农村空心化的看法。综上方便系统分析大学生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影响现状和未来展望。
在收集的 736 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 720 份,合格率为 9 7.8%。样本中男、女分别5 2.3 6%、47.64%。在校生 627人、毕业生 93人。此次运用spss和visio等软件工具运用频率分析法、检验法等对问卷所采集资料数据进行信、效度在内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各变量进行频谱分析,发掘各指标的分布基本符合抽样的要求。以调查样本的分布为例(如表1所示),调查对象中男性为52.4%,女性为47.6%,意味着性别分布基本均匀,结果具有普遍性,假定空间范围的代表性,能够推广到周围群体。
表1 调查样本主要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调查样本的分布主要包括 2 个内容:展示调查资料的来源渠道和调查对象的平均分配。这两方面为调查问卷资料的精确度提供了依据。
3.3.1 信度检验
从表2整体的信度系数中可以发现,该指标的标准化信度指数为0.769,而信度系数在0~1之间。离1越近的可靠度就会越高。这一分析的结果是0.769,相对来说信度良好,具有可分析性。
表2 克隆巴赫“系数信度检验
3.3.2 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 spss 24 版,探索性因素分析,完成了此项调查流程:从表3 探索性因素分析可知,KMO 检验的系数为 0.708,KMO 检验的系数在 0~1之间,越接近 1 表示该量表的效度越好。
表3 KMO检验
根据球体试验的显著程度上也能看到这一点,这一检测结果的显著程度几乎为 0,因此调查问卷的效度良好。
3.3.3 大学生就业方向及所关心的就业要素
对数据统计分析后可得(如图2 所示),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做了一定程度的选择和规划;小部分人因为文化程度,年龄所学专业等种种因素影响,对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并不是特别的明确。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其建设需要大学生人才的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但部分大学生并未将乡村振兴作为自身价值所求,更多是将基层就业作为人生发展的缓冲地带。
图2 就业方向是否明确及关注要素
根据上文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如图3 所示),普及乡村振兴战略和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是实现农村去空心化的一体两翼,如学校开展相应的课程或者在公众号上推送相关文件文章,政府加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讲解力度等。
图3 乡村振兴战略了解情况
此外,对于农村空心化的外部原因中,“外地的薪资待遇好”“就业创业机会多”“工作环境好且基础设施完善”3 个选项选择人数均过半,可以此为突破口来处理农村空心化的难题;外地的优惠支持力度大(占比 26.01%),说明此因素对农村空心化影响相对而言比较小。除了思考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外部原因,还应分析其内部原因,综合考虑制定完善的解决办法,如图4。
图4 现代化征程下乡村振兴和大学生就业动能综合施策方案
构建市场化的物质环境,积极引导社会上层、基层文化,引导农村大学生“回流”,促进乡村振兴。从2022年起,我国的乡村振兴工作将步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并将其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敲门砖”。通过合作企业建立“驻村基地”“政策扶持”等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同时也要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制定和革新社会保障制度[5]。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多种模式、多种培养方案相结合的市场化人才培养体系;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就业计划、创业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党员代表开展专题宣传活动等广渠道的宣传,持续加强对基层就业政策、政策的解读;最后,要使高校大学生能够真正了解、积极参与,真正发扬爱国、奉献时代精神,主动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继承者。
大学生要提高服务农村的才干,必须具有先进的为农村服务的意识,要在农村建设中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坚持发展、服务农村的思想。农村发展战略的重点是要有一支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大学生先锋组织,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要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成为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6]。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扛起稳产保供责任,着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持续补齐民生短板,更大力度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发展之路,我们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