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显玲
【摘要】近年来,新兴的“报复性X”结构是一定修辞动因对语法构式重加塑造的修辞构式,从“X”的泛化、“报复”语义的变化以及“报复性X”自身的语义泛化可以推知“报复性X”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修辞构式“报复性X”的形成途径是模因的复制与传播、隐喻机制的类推以及说话者的主观化表达趋势。
【关键词】“报复性X”;修辞构式;演变依据;形成途径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5-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37
近几年,现代汉语中逐渐兴起了一种表示自我补偿性的结构“报复性X”。例如:
(1)这是到年底,艺人开始报复性营业了嘛!十一月也太爽了吧,行程不断,不光有新歌聽,有综艺看,还有直播。(微博)
前人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功能、结构语义特点、流行成因等方面。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报复性X”的构式义、“报复性X”结构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的判断依据以及修辞构式“报复性X”的形成途径。
一、“报复性X”的构式义
Goldberg(1995)认为构式就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体;刘大为(2010)在Goldberg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构式分为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他认为“语法构式指的是任何一种可从构成成分推导其构式义的构式,以及虽有不可推导的构式义,但已经完全语法化了的构式;修辞构式指的则是所有带有不可推导性的构式,只要这种不可推导性还没有完全在构式中语法化。”通过分析“报复性”与X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构式“报复性X”也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传统的,即作为语法构式的“报复性X”,也就是能从其构成成分“报复性”与X之间的语义推导出其构式义:A报复B,通过X的方式,例如:“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在昨天举行的二战纪念活动中说,不能因当初盟国对德国的报复性轰炸造成的巨大灾难而抵消纳粹德国的罪责。”就可以推导出“盟国报复德国,通过轰炸的方式”,“报复”和“轰炸”的语义关联度强。
另一种则是新兴的,即作为修辞构式的“报复性X”,我们从其表层形式或构成成分上无法直接推导出其含义,例如:“每次出去玩了以后,都有种报复性学习的冲动,恨不得每分每秒都要硬着头皮学。”在例句中,并不是说话者要通过学习的方式报复谁,而是表达了说话者说话时的愧疚以及想要弥补因为玩而浪费的学习时间。
二、“报复性X”结构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的
判断依据
通过对所检索到的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报复性X”结构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报复性X”构式原有的语义限制,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从结构上看,“报复性X”是组合式偏正结构,框架成分“报复性”意义比较固定且明显,《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构件“报复”的释义是: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在传统“报复性X”结构中,“报复”的语义仍是原始义。根据搜集到的语料,我们发现进入传统结构“报复性X”的“X”多是表达具有冲突性、暴力性和交互性的事件或行为动作,基本是具有“[+进攻行为]”“[+贬义色彩]”“[+双方的参与性]”“[+非合作性]”这几种语义特征的动词性词语。传统结构“报复性X”的意义可以从框架成分“报复性”和“X”推导出来,即“A报复B,通过X的方式”。
(一)“X”的语义泛化
从语义上看,能够进入语法构式的“X”多是具有“暴力性”“损害性”和“打击性”等语义特征的动词性词语,而新兴构式则打破这一限制。
1.语义上具有日常性的行为动作。例如:
(2)房租涨了又降,北京“报复性”租房来得有点难。(央视网)
(3)奈雪的茶推出超大大大大大桶装奶茶,“报复性喝奶茶”真的来了?(微博)
可以看出,“租房”“喝奶茶”等都是我们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动作。
2.语义上具有积极性的行为动作。例如:
(4)这个春天,让我们“报复性”热爱生活。(微博)
(5)上周被工作折磨得痛不欲生,周末正好有机会来杭州,于是便报复性游走……一个下午去了钱王祠、雷峰塔、浙江省博物馆,环了西湖一整圈。(微博)
可以看出,“热爱生活”“游走”等都是所在语境下言者所渴望并认为能够带来一定益处的动作行为。
3.语义上具有消极性的行为动作。例如:
(6)上班的一天忙到飞起,手机根本拿不到手里,于是休息的一天报复性玩手机,我要把手机玩烂。(微博)
(7)两周不抽的下场就是报复性狂抽,这会儿嗓子已经冒烟了我像个烟囱。(微博)
(8)在宿舍宅了一个月,一晚上三个人吃了两斤半羊肉两斤牛肉一斤半鸡肉一斤鱼肉六十个饺子还有一大堆凉菜,属于一种报复性暴饮暴食了。(微博)
可以看出,“玩手机”“狂抽”“暴饮暴食”在一定语境下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消极的事情,具有过度补偿的性质。
总体上来看,传统语法构式中的“X”作为一种具体的报复手段,对于报复对象来说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而之后出现的新兴构式,表示的都是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抑制,在解除抑制后出现的补偿性行为动作。因此,与传统构式相比,“X”逐渐泛化,如上述例子,“X”大多都是日常性的动作行为,攻击性和伤害性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二)“报复”语义的变化
在传统构式中,“报复”的语义是原始的,即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而在新兴构式中,“报复”的语义发生变化,这里的“报复”不再是一个人采用一种非和谐手段来报复另一个人,而是一个人通过非暴力方式来“报复”或过度补偿自己,我们认为“报复”的语义变化与“X”的语义是紧密关联的,随着“X”的泛化,“报复”的语义特征:[+暴力性][+进攻性]经历了一个由强减弱直至消失的过程,甚至增加了[+补偿性]的语义特征,与传统构式相比,新兴构式中的 “报复性”与“X”在语义上失去了逻辑联系,整个构式表示的是具有中性色彩的补偿性行为或事件。试比较:
(9)经查明,此案是报复性伤害致死,是个人恩怨而非雇凶杀人案件。(微博)
(10)瘦下来最大的爱好就是买衣服,根本停不下来,以前胖从没买过裤子,现在报复性买裤子,已经买了10多条了。(微博)
例(9)中,犯罪嫌疑人杀害受害人,采取一种极具暴力性的手段,而在例(10)中,言者之前因为胖没买过裤子,但瘦了后就采购数条裤子补偿自己。
(三)“报复性X”结构语义的变化
1.报复对象模糊化
在传统的语法构式中,整个构式表示A报复B,通过X的方式,例如:
(11)但此类极端性气候事件,本质上源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异常,正是大自然的报复性肆虐。
在上面的例句中,有一个明确的报复对象“人类”,但在新兴构式中,例如:
(12)2.4亿人在路上,报复性旅游开始了。(微博)
(13)“报复性健身”比加班还可怕,你离猝死原来这么近?(人民日报客户端)
(14)年轻人如何“报复性”熬夜?(凤凰网视频)
可以看出,在“报复性旅游”“报复性健身”和“报复性熬夜”中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报复对象,可见在修辞构式“报复性X”中,“报复”的对象逐渐模糊化。
2.“报复”动作关涉的主体从双向性转变为单向性
在语法构式中,“报复”关涉的必须是两个人或者两个人以上,即A報复了B,采取“X”这种方式,而这种“报复性X”的方式也必然会造成具有破坏性的不好结果;但在新兴构式中,如前文例子中的学习、游走、暴饮暴食和喝奶茶等,都是单个人的行为,没有其他人的参与或互动。可见,在语法构式“报复性X”中,“报复性X”的参与者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而在新兴构式“报复性X”中,事件或动作的参与者是单个主体。试比较:
(15)第92分钟,施魏因斯泰格报复性推倒莱科被红牌罚下。
(16)“目前已经定好的行程有:三月的云南、五月的港澳,而群里在商量四月的长沙,七月的新疆……报复性旅游……哈哈……”(微博)
(17)“晚上没吃晚饭,于是报复性饮食,把好吃街所有想吃的都买回来吃,简直不要太爽。”(微博)
例(15)中的事件的双方分别是施魏因斯泰格与莱科,而在例(16)和(17)中,只有事件的单个个体即说话者自己。
3.语义色彩转变
通过检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我们得到467条“报复性X”的有效数据,其中“报复性袭击”89条,“报复性打击”29条,“报复性空袭”18条,“报复性攻击”9条,“报复性轰炸”8条,“报复性炮击”6条,可以发现传统语法构式中的“报复性”更多与变项“袭击”“空袭”“军事打击”“关税”等搭配,传统“报复性X”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或事件基本上都是具有一定的消极语义色彩,而在新兴修辞构式中,消极的语义色彩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如上文中提到的例子:“报复性热爱生活”“报复性游走”,“热爱生活”和“游走”不再具有消极的语义色彩,而且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高压工作下对于悠闲生活的追求。
三、修辞构式“报复性X”的形成途径
(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何自然(2007)指出,模因(meme)的复制并不是说词语的复制件的内容以及形式都与原件相同,其实,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会结合不同的语境,从而产生新的语言模因复合体。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而语言模因的表现型传播又有三种类型。2020年以来,新兴构式“报复性X”频繁出现在许多新闻标题、自媒体视频中,新兴构式从传统构式“报复性X”演变而来,其作为临时形式得到人们的认可,近三年,在网络媒体上涌现出一批例如“报复性学习”“报复性旅游”“报复性玩手机”“报复性营业”等临时用法,可以看出“学习”“旅游”“玩手机”与“袭击”“军事打击”等词相比具有不同的语义色彩,构件“报复”的语义以及整体构式义都与传统构式不同,只是仍然保留了组合式偏正结构形式,新兴构式“报复性X”作为新语境下的一种创新用法,很快被人们复制和传播。因此我们认为语法构式“报复性X”与修辞构式“报复性X”属于何自然所说的同构异义横向嫁接,即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只是内容变了,为另外的词语所取代。也是说,修辞构式“报复性X”是通过复制原件传统构式并得到广泛传播而形成的。
(二)隐喻认知机制的类推
“报复性X”结构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实际上是“报复性X”语义泛化的过程,而“报复性X”结构的语义泛化主要是基于隐喻认知机制的推动,即处于源域的传统结构“报复性X”与处于目标域的新兴构式之间具备相似关系,无法建立这种相似关系语义泛化也就无从产生。传统语法构式“报复性X”表示A报复B,采取了X的方式,这里前提是A先受到B的打击和伤害,即语法构式“报复性X”是A在B的压制之下的一种反击措施,新兴修辞构式表示的是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抑制,在解除抑制后出现的补偿性行为动作,修辞构式“报复性X”与语法构式“报复性X”在“受到某种因素的压制或抑制”这一点上具备相似关系,区别在于传统语法构式中压制因素是某些人或某些群体故意发出的具有损害性和攻击性的行为动作,而修辞构式中抑制因素的来源范围逐渐变大,且目的性和伤害性呈现减弱趋向。
(三)主观性和主观化
沈家煊(2001)谈到“主观性”和“主观化”,他认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传统语法构式中,“报复性X”多出现在政治、军事、商业金融等新闻报道的客观语境中,只是客观描述了具有报复性和损伤性的回击事件。而新兴的修辞构式较之语法构式,更多出现在网络社交平台、自媒体、日常对话等主观语境中,例如:“接下来两个月要报复性看livehouse、音乐节、演唱会(委屈表情),生活已经这么痛苦了,没有音乐现场我会崩溃。”“下午终于把毕设初稿交了,报复性地刷了一晚上短视频,充分享受了一把子低级趣味的快乐。明天的事明天再说吧,老子今晚剩下这两小时必须要彻底摆烂。”“这段时间简直就是在报复性玩耍,不要命地玩,上次朋友请客吃了大几百的贵价饭,朋友的朋友转头又请了喝酒……”(微博)从表具体的打击义到表弥补义再到表示过度补偿义甚至到表示程度深义,新兴修辞构式中的“报复”,在高频使用过程中,“程度深”这一语用功能结合语境逐渐固化为构式的一个主要功能,其所含的信息内容越来越少,原有意义逐渐弱化,语法化程度越来越高,相应地,主观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可见,修辞构式“报复性X”是在原语法构式的基础上说话人为了表达自己主观感受和个人情感的主观化的结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报复性X”的构式义、“报复性X”结构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的判断依据以及修辞构式“报复性X”的形成途径。我们认为“报复性X”结构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报复性X”构式原有的语义限制,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判断依据是:修辞构式中“X”的泛化、“报复”的语义从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变化为抑制因素解除后的自我补偿以及“报复性X”结构自身语义的泛化。模因的复制与传播、隐喻机制的类推和说话者主观化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修辞构式“报复性X”的形成。
参考文献:
[1]Adele E.Goldberg,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J].当代修辞学,2010,(03):7-17.
[3]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4):268-27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