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郭梦宇
【摘要】海南岛是我国最南端的茶叶产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与岛内复杂的环形层状地貌使其拥有了其他产茶区所难以比拟的自然禀赋。作为我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海南黎族茶药之俗与汉人移民的饮茶文化在长期的交融与碰撞后,衍生了别具一格的海南茶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变化与演替,内涵也随之丰富。今日,海南茶产业方兴未艾,文化内涵历久弥新,回顾海南茶叶的千年发展史,提炼其独特精神文化内核,可以为海南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文化软实力支持,进而服务国家需求,为当今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贡獻力量。
【关键词】海南;茶叶;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4-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4.040
现代我国的茶叶种植主要有江南、江北、西南、华南四个产区,海南岛即位于最南端的华南茶区,是我国境内唯一拥有热带季风气候的茶区,全年暖热、长夏无冬、降水充沛的优越气候条件与岛内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的环形层状地貌使其成为茶树生长的天赐宝地,同时也赋予了海南茶叶品味的不可复制性。当代海南茶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学界对海南茶叶的研究成果亦显丰硕,然而多聚焦于当代的茶叶经济产业与农业科技方面。本文承前人研究之余荫,对海南茶叶开发利用历史的整体发展过程进行重新回顾和总结,并对海南各茶叶品种进行考源,并分析其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一、海南茶叶的发展:从野生到种植
海南岛自唐虞三代就被视为荒蛮之地,有“南服荒徼”“越郡外境”之名,开发进程缓慢,生态环境长期维持原始状态。黎族先民作为当地原始居民,为适应湿热多雨、瘴气蔽日、毒虫滋生的恶劣生存环境,逐渐有意识地采摘野生茶叶并煮饮以防治疾疫。但因黎族居处山区腹地,且无文字之习,因而其对野生茶叶的药用之俗长期囿于聚落之内,地方文献中也未出现过涉及“茶”的记述。直至唐宋,海南岛逐渐成为中原谪官的流放之所,李德裕、苏轼等中原士人被贬琼崖,带来了汉人饮茶的生活逸趣,他们寄情山水,品茗读书,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明清以降,伴随着岛外人口的大量迁入,海南的原始生境得到进一步开发,饮茶之俗也逐渐普及开来,当地野生茶叶名声渐噪并成为上贡朝廷的佳品。近代以来,海南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得到大规模垦殖,茶树终于开始被人工种植,海南茶叶自此也迎来了新生。
以茶入药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点明茶的药用价值:“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白居易亦有诗言:“茶药赠多因病久,衣裳寄早及寒初。”不过海南岛气候湿热、山多瘴气、毒虫滋生,居处山区的黎民为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治疗疫疠,以野茶入药之俗当比文献记载更早,因此黎族早期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中,不乏有以茶治病之语。后世所记文献有载:“黎茶产黎中,客民在山中摘取炮炙之,性寒能解热,不宜多饮。”“鹧鸪茶,生黎母山中,五月采之,蒸熟晒干,芳馥异常,可消食。”可见,黎族先民久居深山之中,已对野茶药理作用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饮用茶药已经成为其特色习俗。直至唐宋,野茶入药之法亦为谪贬至海南的中原官僚所知晓。唐后期名相李德裕在党争失败后,被贬崖州,他致书表弟言其遭贬后穷困卧病之境遇,即语及海南茶药:“天地穷人,物情所弃……阁老智仁念旧,再降专人,兼赐衣服器物,茶药至多”。
明代与岛外交流日益频繁,是其开发的高峰时期,当地茶叶更为时人交口称誉,成为上贡明廷的珍品。《乐会县志》《儋州志》等县志中零散记载着各地区上贡数额:“芽茶一十七斤”“茶芽四十五斤,茶叶一十五斤(以上俱出州,今派人均平)”。明代正德六年《琼台志》卷九记载:“茶,东路佳。又‘出琼山、文昌者佳。俗老妪杂烹以茱萸、?、芎、八角、茱莉花,钵乘吹末饮之。”可见,海南已有茶饮品质的评判标准饮茶与专门茶具,但只存有简单“吃茶”之法,尚提及规范化的制茶流程。清承明制,延续了明时对海南地区茶叶的征贡,且数额更多:“芽茶,本县一百二十八斤四两,每斤价银二分。叶茶,本县三十六斤八分五厘,俱出于都图办。”清中期以来,海南饮茶技艺日益精熟,岛民对茶叶的采摘时间、煎泡方式与水质等都有一定要求,嘉庆《澄迈县志》有载:“新村井在城东半里许。泉水清冽甘甜”,“南闾岭茶味清甘。每年清明前后十日采。采时有数百余人,日采夜宿。以香气占茶叶老嫩。早时闻香,茶叶嫩;午候闻香茶叶得中;日哺闻香茶叶老。名日甜茶,味匹武夷,甚堪。”不过此时的海南仍称地广人稀,原始生态开发程度有限,且本地物产丰饶,所产茶叶基本可以满足日常饮用之需,岛民从事茶叶生产贸易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仍无人种茶,仅仅依靠自然赐予。
清中期以来随着人口增殖,海南原始生态开发速度加快,大量野生森林资源被砍伐,环岛开发区的野生茶树大量消失,不过黎区深处的野生茶树只有少部分被汉人利用,直至民国早期,这一区域的野生茶树才被大量发现。此时的海南的饮茶仍然依赖野生茶叶采集,仍未有人工种植:“本岛向无人工种茶,一般所饮之茶多仰给于外。本岛所产茶叶,皆采自野生茶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南岛依旧保留着相当数量的野生茶树,岛民制茶仍以野生茶叶为主,广东省外贸局开发海南岛茶叶勘察小组对海南岛进行了摸底调查,印证了海南岛此前并无人工种植茶树的史实。自此,对海南岛茶树资源的开发被提上了议程。1954年10月,华南垦殖局做出了《关于发展垦殖场副业生产的决定》,其中提出“以橡胶生产为主,结合其他经营,大力开发热带、亚热带的农林特产”的生产方针。同年12月,中央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国有农场会议上,决定热带、亚热带地区“应以种植价值较高的热带及亚热带作物为主(如剑麻、椰子、油棕、咖啡、香茅等),并发展畜牧,种植粮食、油料。”从此,垦区除橡胶以外的多种种养业开始提上议事日程。1958年,国家对外贸易部和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支持海南行政公署对外贸易局和海南茶叶出口公司引进云南阿萨姆大叶良种和广东英德的制茶设备,建立海南红茶出口货源基地,创办了通什、岭头、白马岭三个国有农场;后来又相继扶持发展了红卫、白沙、东兴、东泰红明、东和、中坤、岭脚、中瑞、龙门、演丰等30多个茶场。1974年定安县南海国有农场把种植油棕改为茶叶农场,后多家农场相继效仿,彼时海南扩大茶叶种植规模与开展茶叶加工并行,茶业发展蓬勃向上,数据显示,1986年,海南茶叶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1989年,海南茶的年产量达7620吨;1990年,种茶农场已达40个。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全国茶叶市场的开放,茶叶统购统销时代结束,各口岸公司为抢占市场导致茶价大跌;加之国际市场进口、消费国从中国进口红茶减少,以制造红茶为主的海南生产出口全面受到影响。海南茶业受到巨大冲击,市场严重萎缩,茶叶生产、种植一度停止,一时间茶厂纷纷倒闭,黯然退出茶叶市场。21世纪后,随着海南自贸港的建立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茶业被列为海南支柱产业之一,国家对茶企业的资产、生产、经营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同时加大对新产品的投入开发,增加新品的科技含量,使海南茶业焕发新的生机。
二、海南茶叶的文化价值:茶语与茶礼
海南岛的饮茶习俗源远流长,并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汉代以前,古代越族从内陆渡海而来,成为海南岛的首批移民,即后世的黎族,黎民茶药之俗与移民饮茶之风相交融,成为海南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汉以后,海南开发程度逐渐加深,并且日益成为岛外流民和中原朝廷士人的徙居之所、流放之地,黎族的茶药之俗与移民的饮茶文化在长期的交融与碰撞后,衍生了别具一格的海南茶文化。
茶文化的形成与文人骚客的吟风弄月密不可分。文人们在饮茶品茗中既可满足口腹之欲,又可从杯中悟道,将宁静、悠闲之心境拟于文字,传之后世,其茶道之中展现出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岛内外的历史文化名人即与海南野茶产生了交集,在品味海岛茗茶之香的同时,也基于自己的生活际遇,在诗句中展现了不同的心境与情操。
海南文人的饮茶品茗之风最早可追溯到北宋,苏轼被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他在被贬儋州后,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随遇而安,自我宽慰:“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寂寞三冬至,飘然瘴海中。不嫌羁寓远,屡感岁华穷。父老怜匏系,肴蔬盛簋饛。一欢为子寿,百福与君同。……藷芋人人送,囷庖日日丰。瘴收黎母谷……槟榔代茗饮,吉内禦霜风。”(P10)诗中虽包含羁旅他乡的酸涩之情,但因着海南人的热情好客使得苏轼感受到了异乡的温暖,他也逐渐适应了海南的风俗人情,以“槟榔代茗饮”,身着木棉以御寒风。苏轼对海南当地所产茶叶也多有偏爱,苏轼居儋佳作无数,多记录其居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陶和刘柴桑》:“万劫互起灭……黄橼出旧枿,紫茗抽新畲……无妻老相如。”诗中记录了苏轼居儋时,在畬田上自己种茶品用之事,其诗《汲江煎茶》反映了其烹茶品茗的积极生活状态:“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诗中详细介绍了制茶、烹茶的工序,雅俗相和,为后世所流传。北宋末靖康之变以来,诸多南方汉人此时南迁入琼,为海南带去了中原饮茶之风,然而由于岛内原无种茶之俗,汉人所饮茶叶也多来自岛外。苏轼描述了制茶、饮茶全过程的《汲江煎茶》一诗在海南广为流传,却未能带动饮茶之俗在海南的大范围传播不过其乐观、积极的处世态度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人。时代更迭,“东坡故居”依旧伫立在海岛之崖,成为海南世代游子的精神寄托。
以茶待客、以茶会友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质朴、热情的海南人民更是将这种文化内涵丰富并传承至今。以品质出名的便是自明代起作为贡品的水满茶,但是制法比较复杂,一般为家族秘传,只有少数人掌握并出售茶叶以获利,“父在冯子材军中,得梅县幕客授以制茶方法,谓五指山多野茶,制出可获厚利,由是遂世其业,往来山中者有年。”“五指山产一种黎茶……惟价至昂,外人不易得。”也正是由于寻常人家极难接触并掌握优质茶叶的制法,才有“本岛所产茶叶,皆采自野生茶树,而制法粗恶,色味不佳”(P338)的结果。正因此导致了黎族地区日常茶叶口味不佳、优质茶叶价格过高难以负担,所以当地并未普及饮茶之风,平常人家多以代茶植物充当茶饮,“芸香科,儋县及各地。野生乔木或小乔木,春夏间采叶充茶叶用”。“田麻科……崖县,陵水,昌江……野生灌木或小乔木,夏采叶晒干做茶叶用”由于茶叶这种珍贵的属性,所以常被作为赠礼,或在比较重要的场合才会出现,例如“有亲戚至,亦以‘饭汤饮之,惟欸贵客始烹茶,且亦中上之家为然。如逢婚丧大节,则取‘山茶叶少许置锅内,和水煮之,茶色深红而乏味,盖仅为解渴而用。故余以为若谓粤人皆饮茶,则琼崖为例外矣。”此外,夏寿华在其考察中有提及当地居民予他茶叶作为外来宾客赠礼,“庞揖五以五指山茶心二包、薏仁一包赠予”足以说明近代以来,茶叶在海南人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海南茶业体制改革开始推进,国营茶馆增多,加之海南地区的茶叶种植面积扩大,稀缺属性不再,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家庭中的日常饮料,西式茶馆出现“大众化、平民化”走向,也为老爸茶文化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个体经营的茶馆又逐渐替代了国营西式茶馆,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茶点开始发生变化,增加了一些本地人喜欢的汤面、粉、猪杂等,使其更加贴近大众口味。也正因此,“吃茶”的人群多以老年人为主,“老爸茶”这一称谓才逐渐流行起来,但是多以口头为主,并未落实到招牌、店名上。市井随处可见市民携三五个好友在茶摊畅聊,人情世故,尽融于其中。1988年经济特区建立后,老爸茶的主力军彻底转移为退休老人、待业青年以及经个体户这种需要消磨时间的人群。老爸茶作为海南市井生活的缩影,描绘了海南人闲暇舒适的生活状态,见证了海南城市发展的变迁,是海南地区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平民化、大众化的特点,更是成为海南市井文化的主要标志,其背后薪火相传的“茶礼”承载了千年来海南人民的待客之仪,人生之道。
三、结语
海南岛独有的热带资源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条件,但毕竟地处九州之外,与内陆交流较少,在中古以前,海南的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水平长期徘徊不前,黎民使用茶药之俗传播范围有限,上层文人的饮茶之举也没有带动平民的饮茶之风盛行。而唐宋以后,随着人口徙入,谪官增多,海南山区腹地逐渐得到开发程度,野生茶叶随之走出高山深坳,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在长期的黎汉交融后,别具一格的茶文化开始在琼崖海岛“大行其道”,其内涵不断丰富,成为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海南茶叶的千年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边疆区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开发实际上与中原王朝的盛衰隆窳状况紧密结合,因贬谪、迁徙而来的中原士人即对海南文化的形成与变迁施加了重要影响。海南茶叶的丰厚历史底蕴与文化交融赋予了其独特的人文内涵,且随着时代变迁而愈加丰富,历久弥新,回味甘甜。考源历代方志所载茶种,理清其历史发展脉络,对现代海南茶叶品种进行归纳分类,可起到“摸清家底”的作用,有助于为海南茶叶种植与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贡献灵感源泉,进而做出更加合理的规划,助推海南茶叶迈向新生。
参考文献:
[1]谢萍,倪根金,魏露苓.从采集到栽培:海南茶叶发展史论[J].农业考古,2022,(05).
[2](唐)陆羽.茶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3]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 全唐诗 第9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9.
[4]周文海.民国感恩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5](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78.
[6](清)衙晞骏.陵水县志[Z].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
[7](明)唐胄.正德琼台志 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6.
[8](元)脱脱.简体字本二十六史宋史卷367卷431[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9](明)唐胄.正德琼台志 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