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非商融商:打造“商科+”特色的人才培养高地实施举措与路径

2024-04-27 21:09盛婕吕立新汪伟吴思佳
关键词:技术赋能商科人才培养

盛婕 吕立新 汪伟 吴思佳

摘  要:数字经济时代涌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技术,驱动了传统商业的数字化变革,“智能+产业”成为未来商业发展的趋势,面对企业对复合创新型人才、新型就业结构对人才生态链的全新需求,“商科+”人才培养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技术赋能,非商融商”作为集聚数字思维的新商科架构理念,为“商科+”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新的融合、共生的探索逻辑。打造“商科+”特色人才培养高地,要求高职院校重塑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化解商科数字转型后的现实困境,在师生商业价值转型、专业组群共生、实践平台开创、模块课程设计及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等关键领域落实决策、推进变革,锻造具备人文气质、儒商精神与技术创新实力的“商科+”特色专门人才。

关键词:“商科+”;人才培养;技术赋能;非商融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4)01-0077-04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1]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辐射范围的扩大、市场经济结构及要素资源的重组、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深度变革,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正蓄势待发。2022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报告首次新增了97个数字职业标识,并提出数字职业招聘规模及份额均呈上升态势。[2]为平衡数字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关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数字浪潮下的深度转型与时代变革。与此同时,数字与传统业态的不断重组与融合驱动了新商业的发展,打破了商业地理壁垒,以极低的可变成本、便捷的基础服务及简易的交易结构让数字商业模式变得更加集中且广泛,并涌现出大量的新型商科就业形态,商业组织与环境正向着无边界、虚拟化、数字化、平台化的方向发展,技术融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输送显得愈加迫切。“商科+”作为技术赋能时代的复合概念,用以探寻职业院校融商人才培养的出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能完好对接时代转型与升级对新商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重塑“商科+”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

以“商科+”概念重塑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明确“商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服务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人才诉求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对接市场岗位需求,传统商科人才教育注重经济与管理职能的培养,而“商科+”可以理解为在传统上进行的对象连接,以达到内部融合后实现的创新培养。其中,有技术与经济变革对新商业模式的扶植,有跨界与交叉学科对新商业复合人才培养的造访,更有儒商与创新精神对新商业人才职能匹配的呼唤。

(一)賈而好儒的新视野

性本善是儒商伦理的源头活水,圣贤人格是商科人才的本质追求[3],“商科+”人才应具备高尚的商业品格与富饶的商业文化。商业的本质应是通过为社会创造真、善、美来获得一定利润的过程,而并非一味追求外在的财富之道,尤其是在大数据环绕的数字商业模式中,无数的网民被迫“裸奔”在数字代码中,巨大的钱财红利难免让商人沦为时代的傀儡,贪婪地在种种不法盈利行为中迷失自我。[4]因此,开拓商科人才培养的职业认知边界、重塑贾而好儒的职业视野,植入深刻的商业文化教育与健康的职业道德教育元素,商科学子需要提高作为经济人的理性、管理人的知性、商业人的德性,真正厘清人才职业发展的思路,灵活面对岗位的变换困境,清醒辨别隐蔽且猖獗的利益诱惑,在获得财富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成为一代符合社会期待且具有长远发展眼光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多元融合的新能力

商业发展在于求道,能力复合是人与商业之道最现代的联系,“商科+”人才应具备敏锐的数据思维与跨业融合的多元能力。数据思维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理性描述客观事实,读懂数据背后的商业逻辑,掌握商业之道,这就需要商科学子具备更全面的多元能力,能够跨过学科的界限、冲破单向度的道德囚牢,在思考时解构问题、在分析时平衡关联、在决策时辨别利弊,来应对岗位的多样需求。因此,“商科+”人才需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能系统掌握经济、管理、财务、营销及贸易等多商业学科理论知识,更要对数据知识和跨学科技能有更严格的要求,对问题时刻保持好奇心,对成果投入创造力,对结论植入批判力,能在自我培养过程中塑造多样性,能在困境前换角度思考、换方法适应、换道路行走,实现本性的全面释放。

(三)技术赋能的新学法

打破技术与传统业的壁垒,融通式教育是“商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商科+”人才应具备数据价值链与交叉学习的意识。面向新市场的岗位需求,商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迎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发展规划,围绕数字产业重构了智能专业集群。职业教育专业的数字转型精准地打造了产业升级的人才队伍,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跨学科融合的学法新需求。因此,“商科+”教育应构建纵横交错的培养方法,帮助学生从纵向探索学科知识更深层的内涵体系,从横向联结新技术与传统商科专业的应用[5],商科学子不仅要通晓专业的主体课程,也要涉足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尤其要掌握数字技术在商科知识中的使用方法,明辨何时适用、怎样有效整合,让数字技术支撑于本业务之内,服务于本学科之外,努力成为技术时代的跨业知识建构者与创生者。

二、超越“商科+”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在数字时代的驱动下,商科创新成为时代潮流,在打破商科与数字转型的产业连接壁垒后,遭遇了种种残酷的现实困境,新时代与市场不断向商科毕业人才发出转型呼唤,“商科+”人才培养面临着内外部环境多方面的挑战。

  • 时代对创新精神的改革愿景

商业资源逐渐展现出全局、多点、无限及数字化的特征,商业环境的复杂、易变形态为商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利益诱惑,“商科+”人才培养急需稳定价值重心,向创新创造业转移。一方面,儒商素养的转变诉求。商科人才要一改从商致富的传统思想,发扬社会主义商业道德美德,遵守度量衡标准,遵从儒商道德思想,保持从业诚信,正确运用数据便捷工具,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为人民创造真、善、美。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的转变愿景。创新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面对就业形态转型的新局面,“商科+”人才培养需要填补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缺口,在商業创新、技术创新领域发展探索,改变企业运营的价值,描绘更多创新创业案例,指引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承载数字时代精神,主动适应并掌握新商业变革的竞争规则,成为数字经济创新人才模式的“芯片”。

  • 市场对职能边界的弹性诉求

在万物智能的驱动下,市场出现了大量相互交叉、关联的新岗位、新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商科+”教学面临着“懂管理、通经济、熟技术”的多职能新型复合人才培养需求。一是职能边界的弹性需求,“商科+”在传统商科教育基础上融合了技术,催生院校将现有商科专业进行转型,例如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大数据与会计、商务数据与分析等,被灌入鲜活的血液,但仍无法改变专业融合间边界的形状与范围,让二者能够随着外界的变化而相互适应、相互包容。二是课程体系的改革需求。组织以核心业务能力为依托,发散培养职业多元相关能力的教学课程结构,构建符合大数据商业规律、充满活力的育人课程内容,是打造人才高地、适应商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能保障学生掌握夯实的知识与技能,让商业人才成为不失个性化、充满拓展力、精通技术应用,灵活应对复杂商业生态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层级化、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仍面临着较大进步与改革空间。

  • 高职对技术工具的应用取向

新一轮大数据科技革命改变了商业系统。正确认识工具应用与实践教学间的关系是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道路上需要重新正视的矛盾。一方面,新产业实践与教学的矛盾。智能工具的广泛普及让教学速度落后于产业实践[6],“商科+”与传统商科的最大区别在于技术平台的支撑,而前者在现代市场中并未主动地适应市场规则,导致上下断连,一味向上适应新产业的实践,却与新技术教学的基础工作脱节。智能设备给企业节省了劳动力、带来了高效率与高产能,商科教育必须换位思考,破解产教脱轨的新挑战,避免核心位置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工具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矛盾。传统教育持续向学生灌输技术工具思维,过度增强了学生对工具的依赖性、黏合性,形成了程序化的教育与实践链。当工人将一切操作都寄托于工具上,技术将不再是技术,而是程序化的固守步骤,因此,商科教育还面临着互联网思维的转型,引导学生敢于创生知识,探索工具使用的内部学科逻辑,而这些都对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打造“商科+”人才培养的特色高地

在产业及消费不断升级迭代的商业领域,“商科+”是与数字时代进行的加法,是新技术连接,也是跨学科连接,更是新职能连接。“商科+”要对人才培育模式进行颠覆式改革,跳出现有资源、融合新元素来办教育,以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为目标,从融商价值、专业建设、平台开创、课程解构与教师队伍等方面着手,全力建设“商科+”人才培养新生态。

  • 伦理端正:实现数字融商的价值转型

数字融商来源于商业社会形态由单一到复杂再到智能的演变,其过程实质是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商业变革,数据化、智能化在不断改变着商业的内在逻辑。而在这一变革的背后,商科教育面临着商业效率与利益优先等多重挑战,价值转型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担任着引领者身份。一方面,从新商科视角来看,价值转型意味着将工具理性转为价值理性,锻造全面的思政、人文、价值与职业道德教育,用鲜活的失信案例教学阻断学生利益思想的萌芽,帮助学生知法、懂法、尊法,增强对法律行为的辨别力,开展以服务精神为核心的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数字工具,正视商业经营之道,勇于担起社会责任,不做奸商。另一方面,从教师视角来看,价值转型意味着职业素养与信息教学能力的强化。教师通过继续学习与深造来提高对信息数据的敏感性与自觉性,深化对大数据知识、理论及政策的理解,增强数字技术与商业学科深度融合的教学能力,深刻意识到数字融商的实际意义,保证利用数据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决策合法性与监测全面性。此外,从学生视角来看,价值转型意味着成果导向的突破。以对标职业人才的培养结构与标准来锁定教学的价值抓手的关键在于明确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分数、竞赛、奖金等成果的桎梏[7],以服务数字中国发展为核心的个体精神价值、自我价值及社会价值为导向,对教育全过程进行持续创新与改革。

(二)专业共生:推进要素联结的组群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校生存之基,专业间的组群规律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建设路径。以新商科业态需求、组织等要素设定专业间共生的联结逻辑,有助于摆脱专业孤掌难鸣的困境,灵活填补市场缺口,让“商科+”学子在共同的人才培养体系下各显其能。从外部逻辑来看,专业组群建设应明确服务面向的方向,即对应何种产业。[8]根据服务面向选择专业合成群,不仅要能体现数字技术的先进性与前沿性,而且要围绕特色产业链中相关领域的职业需求及差异,制定不同专业群组群逻辑,对群内各要素进行动态调整,保障商科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链需求供给侧各要素全方面融合。以群建院,才更有助于学校探索专业群的发展路径,跨学院对资源进行集聚与系统管理。同时,努力打造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精品课程资源,均衡专业群优质资源,辐射同类行业、同类专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增强专业群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搭建教学链、人才链、产业链互通平台,更好地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与示范作用。[9]从内部逻辑来看,专业群内的组建应以某一核心专业为龙头,凸显组群特色、引领群内资源整合;在相同学科、技术、知识及资源等共性要素的紧密连接下构建集群,瞄准人才培养特质,融化专业的边界线,打破专业知识隔阂,弥补跨专业学习的鸿沟,支撑群内的跨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帮助学生跨专业拓展学习、协同共进。驱动集群内部的联结创新让专业群体系在指向共同产业目标的同时也能彰显专业的个性要素,来保障群内各专业的凝聚性与相对独立性,展现其个性才能来对接岗位分工的需求。其中,尤其关注对组群共享资源的项目建设,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效益的重要推动力,关键在于围绕数字中国建设理念,能扎根于中国的发展实际,构建本国特色产业体系,积极与社会重点产业相衔接,将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课程体系及教师团队深入共享资源建设当中。

(三)资源整合:开创内外联动的实践平台

新型商科专业参照行业特质、围绕行业内容,在传统商科课程基础上,更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内外兼修的实践平台正是整合教学资源、人才接轨社会的未来所向。高职院校要以“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思路开创实践平台,实现数字商业环境下人才创造精神的唤醒与培养、技术技能的掌握与输出。一是对内高水平引进,引进优质资源。一方面,高职院校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牵头组织与龙头企业深化合作,组建产业学院、职教集团、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企业班、大师工作室等系列产教融合培育单位,搭建“共享工厂”[10],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形成校企合作、校际联合实践平台与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大力邀请业界精英、专家走进课堂,开设专题讲座、组织项目实训,教授实务课程、剖析行业热点、传授业务经验,成立“精英课堂”,共同建立“企业+”实践合作育人模式。二是对外高质量输出,输出人才资源。依托校企合作搭建的共享平台,给予坚实的人才输出制度支持、实习实训资源支持、就业创业指导支持,用市场化的眼光看待商科学子,来回应数字商业时代下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11]充分发挥院内商科学科优势互补,建立并完善一站式创新创业区,打造商业孵化基地,完善创业导师队伍、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开办创新创业赛项,建立“以赛代考、以训代考”的实践教学模式,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创业人才,打破思维定式,真正让学生出校园、能力出校园、技术出校园和创新出校园。

(四)模块引领:重构数智交叉的课程设计

打破知识壁垒,“数智+”形态的交叉课程建设为商科人才培养按下快捷键。改革现有课程资源完成技术教学整合,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是调节排斥冲突的最佳方式。以整合学生多元能力为教学本位,模块化的第一步是“拆分”,即将原专业课程按照某一维度进行分解,第二步是“整合”,即保证各模块内容的系统性,第三步是“联结”,即将技术教学贯穿其中并进行串联,形成“基础+核心+拓展+技术”模块的“商科+”课程结构。[12]其中,基础课程作为通识知识与职业素养的载体,夯实基本知识、涵养职业道德;核心课程承载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锻造学生熟练的岗位胜任能力;拓展课程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打通专业间的关联知识通道,提升商科人才的岗位迁移能力、职业的持续创造及终身学习能力;技术课程为交叉培养的中枢模块,以数据为核心资产,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可视化等数字技术作为创新创业工具,培养学生的商业数据思维,同时将数据思维与理论作为专项知识与其他模块内容交叉迭代,这样“商科+”课程将在综合数字技术应用的条件下,展现出分模块递进的立体结构,以灵活的形态拓宽了学生的商业发展道路,在短时间内解决了传统课程的技术短板问题,真正在课程设计中实现深度融合、交叉内外资源、强化教学驱动,架构起“数智+”商科教学立交桥,开展商业全生命周期培养。

(五)双师双能:聚焦跨业融合的教师培养

基于本专业立场,统筹其他专业技能,双力驱动下的教师跨业教学能力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双师队伍应破解“知易行难”的现实困境,既懂商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更有独到的数字教学思维。把前沿技术用到教学中是商科教师队伍培养的必要任务。首先,重构选聘制度。要在人才引进基础上向企业一线从业专家倾斜,聘用高技能人才加入兼职教师队伍,制定产业大师管理、考核与晋升奖励制度,提高产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育人责任感与荣誉感。完善产业教师推荐制,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产业大师库。其次,聚焦教师流动站建设。借助校企双聘和产业教授的优势,帮助本校专职教师流动学习,帮助专业带头人共同推进专业教学建设、重构课程体系,鼓励校企教师在双向任职间进行互培互聘[13],优化双导师教学内容比例,来孕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最后,创新教学模式。数字时代的教育技术不仅颠覆了教学形式,更参与构建了教育教学的环境与生态,“商科+智能”教学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智能理论与技巧的基础上,实现人机协同,让教学与技术相互适应,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性教学,让技术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解决商科教学中的瓶颈问题。此外,教师应将思政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知识教学中,多关注基于问题或项目的体验式教学,注重案例与实践项目的设计,帮助学生端正商业素养,并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 [EB/OL].[2023-04-22].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4/t20230427_419051.htm.

[2]中華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EB/OL]. [2022-07-14].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rsxw/202207/t20220714_457800.html.

[3]徐国利.传统儒商仁道观及其现代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21(6):57-66.

[4]张国平,王开田,施杨.“四位一体、四维融合”的新商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2(11):50-52.

[5]金春华,张满.新商科专业人才信息化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23(1):51-56.

[6]呂波.新技术下,新商科面临的挑战与应对[N].中国科学报,2019-12-25(4).

[7]王昕,石伟平.数字经济时代高职新商科专业群建设:目标、挑战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11):11-16.

[8]马丹,王芳,黄东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模型的构建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3(23):21-25.

[9]方灿林,张启明.资源库: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基础、要求和表征[J].现代教育管理,2019(8):71-75.

[0]石伟平.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力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研究》书评[J].职教论坛,2022(6):129.

[11]张政利,肖彬.“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下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3(16):61-64.

[2]李政.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内涵、开发与使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4):5-11.

[3]张凯,王真真.论TPACK框架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提升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2):79-84.

Technology empowerment, non-business financing:

Creating “business +”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highl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and paths

Sheng Jie, Lv Lixin, Wang Wei, Wu Sijia

(Quality Assurance Section,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Anhui 241002)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ies in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 has drive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business, and “intelligent +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future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enterprises' new demand for compoun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new employment structure for talent ecological chain, “business +” talent trai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ushered in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s a new business architecture concept that gathers digital thinking, “technology enables, non-business finance” provides a new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exploration logic for the “Business +” talent training path. To build a “business +” talent training highland,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required to reshap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alent training, resolve the practical dilemma afte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business, implement decisions and promote changes in key areas such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siness val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symbiosis of professional groups, the creation of practice platforms, the design of modular cour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fied and dual-capable teachers. Forge “business +” special talents with humanistic temperament, Confucian business spirit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strength.

Key words: “Business +”; Personnel training; Technology empowerment; Non-commercial financial business

猜你喜欢
技术赋能商科人才培养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从CAI到智慧教育
短视频发展的七个法则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变革:空间与限度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