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
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单一的讲授课埋没了其独特的魅力,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志。因此,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并传承传统文化,就成了初中文言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结构现状分析
(一)“先译后教”,教师满堂灌
在我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好多文言文课堂仍“波澜不惊”,仍有许多教师延续着“先译后教”的陈旧的教学结构。通常,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一篇文言文翻译基本上要占用1-2节课,宝贵时间白白浪费在翻译上,对文言文文本的解读却是粗枝大叶。“先译后教”,教师满堂翻译,导致文言文学习时间安排头重脚轻,教学主次颠倒,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学生被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弱
“先译后教”,教师满堂翻译,没有把学习、实践、创新机会还给学生,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志,剥夺了学生实践中提升自学能力的机会,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并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见“言”不见“文”,教材文化魅力缺失
“先译后教”的教学结构重视翻译,缺少对文本深层次的感悟、鉴赏以及对优美文言词句的品读,忽视了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挖掘。習惯于将一篇优美的文言文翻译成蹩脚的现代文,造成“文”和“言”的割裂,把一篇篇言简义丰、语言典雅、蕴含丰厚文化的优秀文言文教得兴味索然,埋没了其独特文化魅力,浪费了我国古典文化中丰富的精神资源。
(四)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灵活性差
黑板、课本等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气氛沉闷,知识拓展受限,学科交融无法实现,感染力差,学生综合素养难以培养,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带来的是快慰、乐趣、享受,它的感染力量,它的熏陶作用,并不低于电影、戏剧、音乐的艺术效果。文言文教学是鲜活的,为了去除“先译后教”教学结构的弊端,营造生动有趣、自主学习、质疑探究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时效性,有效传承祖先留下的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交流与展示——讨论与指导——检测与反馈”的教学结构,优化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及创新能力。
(一)设计预习单,回归教师主导地位
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教师主导地位并非满堂灌,要回归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就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创新的能力,预习单的设计无疑是一个极具可行性的策略。
预习单包括明确的预习目标、预习方法、预习任务、预习疑惑、预习评价。学生要在教师的目标指引下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进了“先译后教”的费时、无趣、低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结构,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学生才能准确地检测自己的预习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预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指明了学习路径,避免学生做无用功。预习任务的设置,既便于小组长(同伴)和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督促评价,也便于学生课上进行交流与展示。预习疑问的设置,既可以检测学生预习是否认真、深入,又可以让教师收集到学生有价值的、生成性的学习资源。预习评价利于督促、激励学生认知预习。
我们可以把翻译移到预习环节,让学生结合注释及资料书自主翻译,把原本在课堂上1-2节翻译的时间换为“预习成果交流与展示”的时间,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价值,又体现了教师指导的精要高明,真正回归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课堂实践,突显学生主体性
1.交流与展示,展现自我
预习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环节。课堂上给学生5—10分钟的时间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预习单。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本组在预习时的典型问题和有价值的预习疑惑。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暴露先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让学生在实践和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交流与展示暴露思维过程和认知差异,为下一个教习环节做好铺垫。为了充分发挥预习单的作用,以捕捉更多“学”的信息,教师最好能课前批阅,这样可以调整教习预设,把突出问题放在讨论与指导中解决。
交流与展示这一环节,既能迎合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特征,让其充分展现自我,又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从而做到学生会的坚决不教,小组合作能解决的加以组织,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给予指导,不仅可以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主动探究学习文言文知识,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中产生的成就感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力,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习文言文就成了快乐的体验。
2.讨论与指导,提高自学能力
讨论与指导,是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应围绕两个方面来组织教学,一是根据交流与展示环节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生成教学;另一方面就是教师根据教案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用时大约30分钟左右。教师要做到学生会的坚决不教,典型错误的、难的重点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问题的讨论。
讨论与指导,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主体依然是学生,时间依然要留给学生,主要还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助互进,共同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仅仅是指导并非替代。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如果教师能通过强烈的心理暗示,使其热爱文言文,把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期望转化为自主学习,固然能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3.检测与反馈,提高学习时效性
检测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当堂检测方式恰当及时的反馈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或小组长要给以评分或等第,及时地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欠缺感,以便其学习及时督促、激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教师就可以合理的调整课后作业的布置,避免作业在难易、效能上出现偏差。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堂知识延伸法,在学生初步了解文言词语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课内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试题布置,通过强化训练,让他们对文言字、词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三)用好教材,“文”“言”并重,吸取文化精髓
教材是教学的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在文本的解读中品味文言文语言的美,学习文言文蕴含的文学文化知识,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提高思想境界。何谓“文言”?“言”,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文”则包括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思想、情感等方面。“言”的学习,可以掌握知识;“文”的欣赏,可以提高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去发现言语作品所表现的言语内容和生成的言语内容。文言文阅读教学亦应如此。
1.析“言”,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文言文的“言”与现代文不同,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虚词用法、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的语法知识使文言文独具一格,教师要加以讲解,然后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出标记。如《论语》中虚词“而”用法的积累,《爱莲说》中“之”用法积累,《陋室铭》“何陋之有”倒装句的理解等。析“言”,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知识,为解读“文”打根基。
2.读“文”,感悟意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不能把诵读理解名章名句强塞入学生头脑中,脱离全篇而作生套硬搬,否则就会把学生教成一潭死水。朱熹曾说过:“学者观书,无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段话颇有道理。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能进入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才能让自己的思想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这也就是说,学生“读”的过程就是“悟”的过程,若脱离全篇,“悟”就与原意脱节。
如读《与朱元思书》这一类写景文言文时,我们需要在反复朗读中体验“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缨成韵”,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的语言精妙美。我们要在联想与想象中,在脑海里勾勒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鱼儿畅游的欢乐图,感知水流的清澈;在胸中感知“夾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高俊;从而陶醉于奇山异水的水光山色之中。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把握先写异水后写奇山的总分结构,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写景思路的缜密,学习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灵活多变的章法。我们要在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境遇的基础上,品悟出“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句话给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之感,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和旷达的情怀;从“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感悟到山水蕴含的情感和生命,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领悟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利禄,向往归隐山水生活,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类似言志类的文言文重于类似赏析,而不在于“咬文嚼字”在于多元解读,不应“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在于解读文本中的情怀。
3.“文”“言”并重,吸取文化精髓,注重文道统一的原则。
文道统一,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
以教学《富贵不能淫》为例。教学时应该找出一个切入点,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文道统一。《富贵不能淫》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一首“千古绝唱”。文章先是以“妾妇之道”来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而窃取权势,没有仁义道德原则,然后提出判断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大丈夫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大丈夫之道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为主线教学,达到课堂效果的时效性。这样,学生可以以公孙衍、张仪、妾妇的形象和“大丈夫”形象进行对比,就不难读懂《富贵不能淫》一文所蕴含的儒家“仁政”思想。这就是学习文言文所要实现的吸取文化精髓,修养身心的目的。
通过课堂内外“文”“言”并重,让我们重拾濡养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培养高尚而优雅的审美情操,奠基中华文化的民族底蕴。
(四)信息技术与文言文教学的交融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文言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为文言文教学服务,增添文言文教学的生动性、有趣性、直观性,使文言文一改教学手段单一的常态,变得声情并茂,激发学生乐学的自主学习兴趣。
如《黄河颂》:利用电子白板,将音乐《黄河颂》和课文《黄河颂》相交融,旋律让学生感受音韵美,掌握押韵等知识,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给予震撼,身临其境感受黄河磅礴气势,作者强烈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学习并传承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领悟其中浓烈的爱国之情,培养爱国情怀,树立为中华的伟大复兴而发愤读书的志向。将乐章的结构和文章结构布局的知识相迁移,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文的结构。信息技术是音乐和语文学科交融的载体,它能使教学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效率。
(五)分阶段分层教学
采用分年级分形式,有条理,有层次,系统地进行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七年级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八年级注重“读、译、悟”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九年级检测学生运用能力,注重类文专题复习。
在“交流与展示——讨论与指导——检测与反馈”的教学结构中,利用设计预习单解放老师,节约时间,把教师从包办的满堂灌的讲授者变为引导者,回归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利用交流展示、讨论探究、检测反思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文本解读,吸取文化精髓,注重文道统一;利用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灵活性,增添文言文教学的生动性、有趣性、直观性,使文言文教学变得声情并茂,使学生爱上文言文。
“交流与展示——讨论与指导——检测与反馈”的教学结构,是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探索的一个尝试,它符合新课改理念,也迎合教育发展的潮流,颠覆了传统的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它对学生四大关键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促使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结构更趋科学化、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