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薇
【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本思想也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孟子面对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继承并发展了周代的民本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的理念。孟子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对其民本思想进行了阐述,使其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孟子的民本思想不仅对后世的君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当今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本思想;孟子;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5-0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16
民本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一直都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关民本思想的萌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吸取了前人的思想成果,提出自己的民本思想,即在政治上要注重民意,获得民心;在经济上要制民之产,保障百姓的物质基础;在精神上要注重教育,明人伦思想。在孟子看来,治国理政的关键就在于民,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其独特的内涵与意义,即使历经千年,仍然具有极强的现代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背景
每种思想的形成过程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孟子的民本思想也不例外,其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论渊源
有关民本思想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在《山海经》中对其背景也进行了描述:据说夏朝的君主启在晚年时期疏于朝政,沉溺于饮酒、歌舞,生活日益腐化。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同启一般,沉迷于声色酒食,不修德行,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对太康的统治十分不满,致使外部四夷背叛,最终发生了“太康失国”的故事。面对此情景,太康的五个弟弟不禁作出《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①这也是有关于民本思想的最早的记载。太康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国的执政者必须要尊重、亲近百姓,百姓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君主要得到百姓的认可,不能忽视百姓的地位与作用,只有重民意、得到百姓的认可,才能稳定民心,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到了商周时期,民本思想的萌芽开始逐渐出现。虽然当时的人们仍然信奉天神,相信国家的兴衰存亡是“有命在天”的,但是执政者也开始对前朝的覆灭进行反思,他们总结了夏朝与商朝的灭亡教训,认为夏与商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君王的荒淫与暴政。执政者开始逐渐意识到百姓的重要性,看到民众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对于稳定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维护国家统治,周公提出了“敬天保民”和“明德慎罚”的思想,但是这些都只是零星的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逐渐开始进入变动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的思想家都意识到了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开始提出不同的主张。孔子认为君主要为政以德、爱护百姓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从而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为后来儒家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他对孔子的学说也是十分的尊崇的,他继承了前代的民本思想和孔子关于惠民和仁德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仁政”思想,对民本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将民本思想进一步深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指出,王公诸侯们有三样珍宝:土地、人民、政事,如果一个人把珍珠美玉错当成最宝贵的东西,那么灾祸就会降临到他的身上。从孟子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认为民是非常重要的,是至宝,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如果君主能够重视百姓,这个国家定能够繁荣昌盛。如果君主因为百姓身份低下就忽视了他们,鱼肉百姓,那么这个国家只会走向灭亡。
此外,孟子还继承发展了管仲的朴素唯物主义政治思想。管仲曾经辅佐齐桓公在齐国进行内政外交改革,使齊国成为春秋霸主,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管子在《管子·牧民》中说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危矣。” ②由此可见,管仲当时已经意识到了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把民摆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上。孟子则继承发展了管仲的民的思想,提出了“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的思想主张。孟子还根据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的思想提出了“制民之产”的理念。这些思想都是孟子对管仲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都会受到该时代的影响,孟子的民本思想也不例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孟子出生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极为残忍的时代,各国之间战乱不断,诸侯为了争霸不断发动兼并战争,由乱致治的政治问题异常突出,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③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城池,不断进行征战,到处都是死去的尸体。所以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因为发动战争的虽然是诸侯,但是送命的都是百姓,百姓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虽然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但当孟子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平民了,孟子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饱受战争的摧残,更能体会到底层百姓的生活艰难。孟子基于当时的现实情况,继承并发展了西周以来的民本思想,融合了周公的“敬德保民”和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了保民与仁政思想,为挽救大乱时局提供了救世良方。面对当时战乱不断的社会,许多思想家和学术流派都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以增强国家的实力,于是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同的学术流派之间互相辩论、激烈交锋,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这也促进了孟子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升华,变得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
首先,在孟子的民本思想中最突出的就是“民贵君轻”的思想。从夏商周三朝的兴衰灭亡中,可以看到民众在国家存亡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孟子从朝代的兴衰更替中深刻地认识到民是国家存亡的关键,由此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在一个国家中,民众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社稷,而君主的地位则次于民众和社稷。桀和纣的统治会被推翻就是因为他们丧失了民心,而孟子所提出的民本理论将民摆在了最高的地位,如果君主能够获得民心,那么就会获得民众的力量,国家的统治也会更加稳定。所以,是君主依赖民众而不是民众依赖君主。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中还指出:“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④这反映了孟子民本思想中重视民意的思想,即使左右的亲信和诸位大夫都说一个人不行,也不能轻信,如果全国的百姓都说这个人不行,那么就去考察他,如果这个人确实不行,然后再去罢免他。这表现出孟子对于民意是十分重视的,建议执政者要多听民众的声音,重视民意其实也是对于民心的重视。孟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他针对当时“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社会情况,劝说一些君王应当施仁政,若君王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百姓,一味地横征暴敛,最终会像桀纣一样失去百姓的支持,失去自己的国家。想要稳固国家的统治就要得到民心,而唯有仁政才能得民心。
在选拔人才方面,孟子也向君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孟子认为只靠君主一个人的力量治理国家是行不通的,要选拔有才干的贤能之人来帮助自己,正如“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同时,执政者在选拔人才时不应该考虑其身份和地位,要看这个人是否符合民意,能否做出对国家和民众有益的事情,要任人唯贤,让有才能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些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表现。
(二)经济方面
想要維护社会的良好秩序,首先要保障百姓的物质基础。孔子提出治理国家首先要在经济上惠民、富民,孔子认为:“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⑤如若百姓没有富足的生活,国家是不会富强起来的。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无恒产者无恒心,惟士与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⑥。孟子认为只有士才可以做到没有一定的财富,却可以保持良好的品德,而普通百姓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他们就会难以生存,就无法保持良好的品德,就可能会违法乱纪、胡作非为。所以对百姓来说,“恒产”是极为重要的,对民众来说恒产就是土地,民众有了土地就有了物质保障,丰收好的年份百姓可以吃饱穿暖,即使在灾年来临的时候也不至于饿死,能够生存下去。孟子认为要使百姓有“恒产”,首先就要正经界,只有划定好土地的界限才能“分田制禄可坐而定”。所以,孟子认为要实行井田制,即将国家的土地分为若干块土地,每九块土地为一组,按“井”排列,正中间的一块是公田,其余八块土地都是私田,分给农民,公田由八家农民一起耕种,公田所得收入归土地所有者,私田收入则归农民所有。同时,孟子还提到农业生要“不违农时”,农业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使百姓的“恒产”之源得到保证,最终做到五十可衣帛、七十可食肉、数口之家无饥,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此外,孟子还提出了要“薄税敛”,减轻民众的负担,维护人民基本的生活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百姓被战火所扰,加上严苛的赋税和徭役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君主应当为百姓创造一个休养生息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养生丧死无憾”,有了物质生活的保障,生活富足,百姓才会遵纪守法,修养德行,国家才能稳定。孟子在经济方面所提出的理念是其民本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文化方面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对于教育十分看重,孟子认为百姓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就要对他们进行教化。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中说道:“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⑦人们如果只考虑吃饱穿暖有良好的住所,却不接受教育,那样和野兽就没什么区别了。所以,君王在保障百姓物质富裕的同时还要教导百姓,提升百姓的精神文明水平。孟子认为良好的教育比良好的政治更加重要,良好的政治“民畏之”,但良好的教育“民爱之”,治人人畏,治心心服。而孟子所提倡的教育,就是要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教授民众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使百姓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⑧人伦指的是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对百姓进行五伦的教育,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得人们能够遵循基本的纲常伦理,遵守道德规范,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稳定,巩固国家统治。
(四)社会生活
除了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民本思想,孟子在关于社会生活方面提出了“与民同乐”的观点,孟子认为君王如果想获得民心,就要亲近百姓,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齐国的臣子庄暴曾在拜访孟子的时候告诉孟子,齐王喜爱音乐。于是孟子见到齐王的时候,便问齐王是否喜欢音乐,齐王说自己喜欢的只是普通音乐并非先王之乐。孟子说都是一样的,齐王对此感到疑惑,孟子便说:“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王说:“不若与人。”又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回答:“不若与人。” ⑨孟子又接着说,如果君王在奏乐,百姓听到演奏的乐声,不觉得声音悦耳却觉得头疼,这是因为君王只知道自己享乐,却不顾百姓的痛苦;百姓看到君王去狩猎,看见华丽的仪仗和马车的声音,便露出满脸的忧愁,抱怨连连:陛下如此喜欢狩猎,为什么使我苦到这般地步?父子不能见面,兄弟妻子逃散!这都是因为君王的快乐是用民众的痛苦换来的,君王没有与百姓同忧同乐。孟子认为执政者要与百姓同忧同乐,关心百姓的疾苦,百姓才会感到很欣慰。这样,当君王演奏音乐和外出狩猎的时候,百姓不仅不会抱怨连连,而是会觉得“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会和君王一同快乐。所以,孟子认为“与民同乐”是君王必备的品质。孟子的民本思想包含多个方面,对于保护民众的利益以及维护国家的统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孟子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具进步性的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维护了百姓的利益,促进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富强发展,对后世的君主和士大夫阶层具有很深的影响。在孟子之后,荀子在孟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思想观点。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则以此作为他的治国理念,并且提出了著名的“三镜论”,打造了贞观盛世。同时,因为孟子劝说君主要施仁政,所以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君主的行为,保护了民众的权益。
孟子的民本思想历久弥新,其中许多优秀的思想观点对当今社会的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孟子民思想中的“民贵君轻”的观点要求执政者要尊重民意,这就告诉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要坚持以人为本。我国政府汲取了“民贵君轻”的精华部分,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用更具有服务意识的姿态来践行重民的理念,与民众保持紧密的联系,为百姓谋福利。此外,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民贵君轻的思想比较,去除了其中的封建阶级色彩,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孟子还在经济上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主张要保障百姓的物质生活,要富民。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想要国家长久地稳定,最基本的就是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为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而我国政府也一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努力实现国家的富强。孟子所提出的经济主张是要为百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当今中国则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该思想,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奋斗努力。而如今,我们也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我们党在不断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现如今努力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这与孟子的富民思想有许多的共同之处,可以说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代的延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孟子对于教育也是十分地重视,认为好的教育甚至比好的政治更重要。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向了人才的竞争,所以,我们更要加强对于教育的重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努力平衡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为更多的人提供教育机会,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除了智育外,还要加强道德教育,育人先育德,道德教育可以提升人的道德水平,铸造坚硬的民族灵魂。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办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四、结语
孟子的民本思想包括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在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封建社会治国安邦和治国兴邦的根本学说,即使历经两千多年,依然熠熠生辉。
注释:
①金兆梓:《尚书诠译》,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②李山译注:《管子》,中华书局2021年版。
③④⑥⑦⑧⑨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191页,第43页,第18页,第135页,第137页,第27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80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金兆梓.尚书诠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毛娅妮.孟子民本思想浅析[J].名家名作,2023,
(11):40-42.
[5]黄亚薇.孟子民本思想探析[J].黑龙江史志,2021,
(07):45-48.
[6]王巍.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02):98-101+105.
[7]唐曉英.孟子民本思想的哲学透析[J].大庆社会科学,2020,(0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