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存在,特别是意蕴丰盈、清新隽永的宋词,闻名遐迩,是众多现当代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声乐艺术创作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篆刻着民族性与时代性。南宋时期知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创作的《青玉案·元夕》交口称誉,但这首词具有典型的婉约派特征,与辛弃疾秉持的风格迥然不同。借助描绘熙攘的元宵盛景,反衬词人因仕途不顺心中抑郁不得志的苦闷,侧面烘托出辛弃疾洁身自好的崇高品格。对《青玉案·元夕》的谱曲,就是用一种崭新的形式使宋词再现辉煌。本文阐释了声乐作品《青玉案·元夕》的审美特点和艺术特征,并深度探析了演唱技巧,以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青玉案·元夕》;艺术特征;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5-00-03
宋词是一种既可吟诵,也能歌颂的文学作品,辞藻雅致、情感含蓄的《青玉案·元夕》就是名扬天下的著作之一,造就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千古绝唱。为其谱曲,既升华了宋词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也为现代音乐创作融入更多古风元素。
一、声乐作品《青玉案·元夕》的审美特点
(一)文学审美特点
《青玉案·元夕》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佳作,将元宵时节灯火通明的繁华街景描写得淋漓尽致,運用反衬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遗世独立的女子形象,以此借喻词人自身的境遇,仕途失意却坚持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现出词人高雅、圣洁的美好愿望。从文学鉴赏的视角看,《青玉案·元夕》采用对比的手法,上阕展现了繁盛的元宵景色,下阕塑造了一位孤高自赏的女子形象,在人物与景色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青玉案·元夕》的文学审美上升到一个新高度。[1]根据《青玉案·元夕》改编的同名声乐作品,使得宋词本身别具一格的审美元素融会贯通,声乐作品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二)声乐艺术审美特点
在古代,乐府是宫廷音乐机构,所以不少诗词都比较适合和乐演唱。以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体系“起承转合”的理念为指导思想,并引进现代声乐理论,对《青玉案·元夕》进行编创。“起”的作用在首句率先映入眼帘,“承”“转”“合”分别在后面的内容发挥着作用。全新的声乐创作方式让《青玉案·元夕》在传统音乐艺术与现代音乐发展之间摩擦出新的火花,发掘出更深层次的艺术造诣。
二、声乐作品《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征
(一)灵活轻巧的曲式结构
著名作曲家李砚在创作《青玉案·元夕》时,巧妙运用ABA+模式,将整首乐曲分为四部分。A部分描绘了元宵佳节的奢华夜景,采用行板的速度予以展示。B部分与A部分的相似之处在于沿用行板的速度,并且,前半部分的旋律和节奏与A部分如出一辙;[2]而后半部分巧用衬词抒发了元宵美景的极致赞美之情。紧接着再次运用A部的音型巩固全词的调性,在乐曲尾部重复词的最后一句,重复歌咏“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升华了这首词的主旨。综合运用反衬、合头换尾等多样化手法,使乐曲结构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将词与曲融合为一,进一步将乐曲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推向高潮。
(二)富有层次感的伴奏织体
在乐曲主旋律的基础上,增设富有层次感的伴奏,使《青玉案·元夕》的立体感得到强化。A部和再现部分的伴奏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巧用和弦改变了音乐本色,而且有了离调的参与,使得伴奏的个性更加鲜明,充斥了满满的现代气息。譬如,第八小节的最后一个和弦采用#D音,然后慢慢地过渡到#C音,但是,在第十二小节处,再次运用离调和弦,至此,“凤箫声动”更加委婉且十分悦耳,仿佛浑然天成。整首乐曲的其他部分依然运用这种方式,将离调和弦与增减和弦进行融会贯通,使伴奏的色彩愈加凸显,将元宵夜景渲染到登峰造极之巅。乐曲的B部的伴奏则都运用了十六分音符柱式和弦,增强了“花千树”“星如雨”等景物的立体感和动态性,给人一种置身于绝色美景的真实感受。作曲家李砚在再现部分结束后采用一个#D音,直接凸显了离调,最终以羽音#C结合“尾转”的传统音乐技巧画龙点睛。[3]
(三)隽美明快的音乐旋律
作曲家李砚在编创《青玉案·元夕》的过程中,通过运用绵长的旋律线条,将乐曲中饱满的思想感情以十分流畅的方式表露出来。将起承转合的理念应用于乐曲的起始部分,上阕以主音#f羽音为结尾,下阕应用的节奏模式与上阕是一致的,不过在音域提升了一个八度,然后是下行的旋律,实现从“暗香”到“那人”的完美过渡,将乐曲蕴含的情感变化表现得出神入化。中间部分主要运用了合头换尾的演奏方法,辛弃疾对盛况美景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通过“啊”这样的衬词,为乐曲增添了浓重的感情色彩。[4]第四十一小节之后,则是连续三度模进,最后一句重复拓展,而且在升G音的同时进行延长,再加上钢琴伴奏的助力,乐曲蕴含的情绪瞬间攀升。到了尾声,作曲家将现代声乐与古代宋词朗诵特点结合在一起,运用一句一叹的演奏方式,渐行渐远的疏离之感跃然纸上。《青玉案·元夕》的旋律隽美明快,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四)深幽蕴藉的乐曲意境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能征善战,英勇无畏,他创作的词常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势,全词慷慨激昂。令人意外的是,《青玉案·元夕》却独树一帜,既有雄姿英发的大气,又不乏优雅宛然的韵致,意境满满。作曲家在为其谱曲时,综合运用多样化的音乐技巧,将词本身的意境刻画得活灵活现。不论是“东风夜放花千树”,还是“一夜鱼龙舞”,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的元宵节呼之欲出。在下半阕,词人笔锋一转,人潮涌动的闹市慢慢地宁静下来,只剩下冷冷清清的几盏孤灯,就在心情惆怅、孤寂落寞之时,蓦然回首,忽然意识到想要寻觅的人就在灯火阑珊的地方。戛然而止的转折使词的上半阕突然收尾,描绘的画面看似暗淡下来,实则使愈演愈烈的情绪不断上涨。此时此刻,蓦然回首,念念不忘的心上人原来并未在熙熙攘攘的闹市,而是在安静的一隅等自己归来。原本惆怅徘徊的沮丧瞬间变得又惊又喜,如此人生岂不是更加令人神往。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表达得酣畅淋漓,诠释了复杂的人生境遇,意味深长。
三、声乐作品《青玉案·元夕》的演唱技巧
诗韵和意境是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的典型特征,既有古风古韵的经典词曲,也有古韵今律的新生佳作,它们具备同样的特性,内容凝练,旋律平缓,情感朦胧,朗朗上口。“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演唱古诗词声乐作品要注意气息、吐字、声韵、情感等多方面的演唱技巧。
(一)乐曲演唱气息的调控
气息的调控是演唱的始源,只有在演唱过程中对气息的把控运用自如,掌握科学规范的呼吸和用气方式,采用恰当的呼吸法则,确保声音的连贯性和准确性,使演唱声音通畅、朗润、张弛有度,才能造就堪称完美的演唱现场。《青玉案·元夕》是历久弥新的国之经典,在演唱过程中更要注意演唱气息的控制与利用,以强盛的气息为依托,托举起全词的演唱。譬如,“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句词采用平实的语言叙写了元宵佳节绚丽多彩的夜景,没有抑扬顿挫之感,此时此刻,缓缓地吸气、保持中度力量感会使乐曲更加柔和,营造娓娓动听的美好感受。[5]再如,“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句词虽然是以副歌的形式存在,但却起着推动情绪发展的重要作用,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此时气息的控制尤为重要,丝毫不能松懈,必须运用演唱技巧保持气息流畅,确保歌曲演唱呈现出一气呵成的效果,在跳动的音符间抒发饱满的思想感情。
(二)演唱中的咬字方式与归韵
咬字方式与归韵在古诗词声乐艺术演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的咬字方式能够使得整部声乐作品顯得更加完整,让乐曲的艺术表现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吐字明晰,音韵饱满,是乐曲演唱的关键,唯有如此,才能透过歌曲传达万千思绪。《青玉案·元夕》在旋律变化与情感蔓延方面存在与众不同的特点,在咬字清晰度、力度、归韵上的要求也上升到新的层级。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在这句词中,“东风”应该为阴平声调,需要微微张开口腔,精巧地用舌尖咬住字头,然后用唇齿间隙将字吐出,最终归韵在“eng”。“夜放”应该为去声声调,咬字宽度适当缩小,“夜”字的发音由“e”逐渐向“i”转变,最终归韵在“ang”,字正腔圆地咬字与气息调控相配合,从而提升与词曲宁静安详画面的适配度。字正腔圆对于我国古诗词歌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极尽展现其中的韵律美,演唱时的咬字、吐字以及归韵等关键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声乐艺术演唱者要掌握对我国古典诗词乐曲的咬字方式、发音特点和归韵技巧,将语言艺术与声乐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造就一场场视听盛宴。
(三)声韵与润腔技巧的把握
在演唱篆刻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时,对其进行名副其实的修饰,能够使歌曲的立体感更强,意蕴深厚,具备强烈的感情色彩,创造出各种风韵犹存、曲尽而意未尽的名场面。在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润腔技巧,采用不同的润腔技巧,乐曲演唱效果也不尽相同。《青玉案·元夕》凝练短小的词句中,却充盈着饱满的思想感情,对演唱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将词中的情感表露出来,就必须在演唱中融入更多的润腔技巧,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譬如,“笑语盈盈暗香去”,当唱到“暗香去”时,需要巧用连音,确保这三个字前后流畅,特别是把“去”字的含蓄悠扬唱到极致,给人留下余味无穷的深刻印象。再比如,“蓦然回首”,这里的“首”字需要用到颤音,从而表达出词人的“惊”和“喜”,使得长久以来的期盼和情感得以生动传达,揭示词人心中激动与欣喜的情景,体现了演唱的高超技艺。[6]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古诗词中融入润腔技巧,能够使乐曲的旋律线条得到美化,韵从腔出,层次感更强。中国古诗词歌曲可以说是兼容并蓄,同时具备东方文化和西方美学,在艺术表现力和艺术美感方面独有一番造诣,有着超群绝伦的历史厚重感和强烈的民族韵味。
(四)情感内涵的抒发
情绪的宣泄和情感的抒发是中国古诗词歌曲永恒的追求。《青玉案·元夕》上阕中,词人描画了元宵节时分,人声鼎沸的欢快场景,但实则是一种自喻,用词中孤零零的一位女子来喻指自己,弥漫着词人辛弃疾自身壮志难酬的忧愁。从情感色彩的视角看,全词的感情基调由轻柔过渡到凄美,在演唱过程中,采用侃侃而谈的演唱技巧,仿佛自己身处灯火辉煌的繁华街道,轻柔含蓄地吟唱此刻的情景,词作的画面感愈演愈烈,为下面的直抒胸臆埋下伏笔。副歌部分对情绪和情感的变化起到推动作用,感情色彩慢慢地轻缓下来,众人游玩的欢愉、觅得佳人的惊异、自身遭遇的无可奈何,情感错综复杂。如此充沛的思想感情,需要演唱者设身处地,深刻把握词中每个字的含义,了解词人的过往经历,理解刻画的人物特点,心无旁骛地全身心投入歌曲演唱中,将词人的情绪一点一滴地宣泄出来。同样重要的是,演唱者除了要对古诗词歌曲有宏观认知与感悟,还要从演唱的细节着手,进行微观上的精雕细琢,每一字都要反复斟酌,牢牢把握歌曲的感情色彩,提高乐曲的艺术感染力,抒发乐曲中复杂的情感内涵。
四、结束语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集地,是很多艺术家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造就了不少经典声乐名曲,以古典诗词作为词的声乐艺术创作,是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既能够赋予歌曲别具一格的吸引力,也能够实现古诗词的艺术价值。《青玉案·元夕》兼具文学审美特点和声乐审美特点,能够给人带来极强的音乐审美体验,底蕴深厚,情感真挚,音韵和谐,旋律婉转悦耳,同时具备古风的典雅和现代的时尚,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主义色彩。圆润的唱腔和佳人美景浑然天成,将复杂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是对所有音乐人演唱功底和文化素养的综合考验。
参考文献:
[1]邓婉婷,陈羽璇.古诗词歌曲《青玉案·元夕》的创作特征与演唱处理[J].戏剧之家,2023(25):106-108.
[2]肖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23.
[3]闫畅.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艺术风格与演唱技巧的探析[J].黄河之声,2022(24):136-139.
[4]陈历山.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22(11):124-126.
[5]吴涵悦.古诗词歌曲《青玉案·元夕》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21.
[6]王琪.声乐作品《青玉案·元夕》审美特征与演唱技巧运用研究[J].艺术品鉴,2021(17):104-105.
作者简介:金玉梅(1983-),女,贵州紫云人,本科,讲师,从事民族声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