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连海
俯瞰福建省西南部,在绿水环绕的山岭之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几千座圆形或方形的建筑,远远看去,就像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古城堡,这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民居建筑——土楼。土楼有着悠久的历史、奇巧的结构和齐全的功能,被誉为“东方古城堡”。
除了福建省,我国的广东省、江西省等地,也有土楼分布。
西晋末期,我国中原及北方地区战火频发、天灾肆虐。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大批百姓背井离乡,举家迁移到南方。后来其中有一部分人来到赣南、闽西地区定居下来,被当地人称为“客家人”,意思就是外地搬来的人家。
当时的客家人定居的地区,经常有野兽出没,再加上盗匪猖狂,所以客家人就决定采取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聚居的生活方式,以增强防守,共同抗击外敌。
南方山区气候潮湿,土木遍地,客家人利用这些自然条件,就地取材,把中原传统的夯土技术加以创新和改造,建造了满足族人聚居生活和防御需要的土楼。
早期的土楼规模较小,结构也比较简单,形状基本为正方形、长方形,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也比较粗糙。
到了明朝年间,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土楼建造也进入鼎盛时期。人们在土楼里增置了学馆、书院,以及用于举行各种庆典、文艺活动的戏台,并逐渐形成风气。这段时间,不少客家人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于是,他们便在当地大兴土木,土楼的建筑形式也变得更加讲究,开始追慕高贵豪华的气派。比如,他们对原来的“口字形”土楼进行扩建,改造成雍容华贵的“五凤楼”,并冠以“大夫第”等称号,以彰显其高贵地位及财富实力。
在各式各样的土楼群中,数量最多的是圆形土楼和方形土楼。那么,客家人为什么要将房子建成圆形和方形呢?
有一种说法:源自“天圆地方”的理念。在古人的传统观念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人们在建筑房屋的时候,认为只有圆楼、方楼是属于自己的天地。此外,圆形被认为具有无穷神力,能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
还有一种说法:一开始的土楼多为方形,但后来人们发现方形土楼的角边更容易受损,降低了土楼抵御野獸和外敌袭击的功效。于是,人们便将角边去除,使其逐渐演变成了圆形土楼。
什么是夯土呢?夯土作为动词表示打夯,就是把泥土压实;作为名词指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材料,即将自然状态的“生土”经过加固处理,变为“夯土”。
土楼建造之初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如何才能使土楼长期抵抗住野兽的冲撞和敌人武器的袭击呢?客家人想出了许多妙招,使土楼拥有了强大的功能,对外能抵御强敌,对内能保障生活。
那么,土楼在建筑上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呢?
首先是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外墙。土楼的外墙足足有1-2米厚,墙脚通常用大石块砌到最高洪水位以上,这样不仅能防洪,还能使外墙的墙脚更为坚实,敌人想从外面砸开都极其困难。
如果敌人不用砸的方法而是改挖地道呢?土楼外墙的石墙基一般有1米多深,有的甚至更深,敌人想挖地道进楼也很困难。
其次是又小又高的窗户。土楼的外墙虽然很厚,窗户却开得极小,一层和二层都没有窗户,三层及以上的墙面才有窗户。这些窗户距地面十几米,想爬上去绝非易事。就算敌人爬了上去也不用过度担忧,这些窗户内大外小,形状好似漏斗,易守难攻。守楼的人只要拿着武器在窗口守着,敌人就很难破窗而入。
此外,客家人还在门顶过梁上安置了防火的水槽,只要从二楼注水,水就会沿木门外墙流下,从而迅速浇灭大火。
土楼里还有逃生通道、传声洞等设施。走进土楼,就像走进一座暗藏机关的古城堡,令人不得不赞叹工匠们的精妙技艺。
平日里,土楼里的生活也很舒适。土楼通常有3-6层高,第一层不住人,而是用作厨房,第二层用作谷仓,第三层及以上才是卧房。
这样的布局很有讲究,厨房的烟熏烘烤可使谷物干燥、不易生虫,也能让冬天的土楼内院更加暖和。卧室布置在较高的楼层,干爽通风,采光也好。
几乎每座土楼的内院中都有水井。另外,因为规模大,楼内不仅能容纳一大家族的人,还能饲养家畜,备足柴草。因此,楼内日常生活的必需物资和设施应有尽有。在这冬暖夏凉的土楼里,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生活好几个月。
很多土楼都设有传声洞。平时,楼里的居民晚归敲门,楼里的人很难听见,这时只要对着传声洞喊一声,里面的人就能听到并出来开门。遇到敌人来犯,传声洞还能起到传递情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