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自中华文明走出其诞生的疆域,就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兴趣与密切关注,由此形成的海外有关中国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早在希腊罗马的文献中就有关于中国的记录。大航海以后,大批西方人来到东方,中国和西方在精神和思想上首次相遇,传教士向西方介绍中国留下的数量可观的作品,成为汉学发展的奠基石。1814年法兰西学院正式设立汉学教席,开启了汉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全新发展时期。二战后,汉学中心开始向美国转移,研究范式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从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转变。总体来看,以法国为代表的汉学主要研究古代中国,侧重人文学术;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国学更关注近现代中国,侧重社会科学,两者分别对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以及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研究当代中国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学术事业。
北至斯德哥尔摩,南到南非,东起日本、韩国,西至巴西、阿根廷,开展中国研究的地区范围不断扩大;从过去的历史与文献研究到当代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环境、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中国学涵盖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从过去的学院派到更具现实性、对策性的智库研究,中国学研究的问题性、针对性不断增强;从国外学者单向研究到国际层面与中国本土学术有了越来越多的对话,中国学研究的中外互动性不断加强……从汉学到中国学,再到世界中国学,在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学术积淀和世界化进程日益加深,中国学研究不再单纯围绕“中国之中国”,人们在不断发现“世界之中国”的同时,也在不断理解“人类之世界”。
在中国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的同时,一些学者也表达了他们的隐忧——在国际上影响各国中国学知识生产的主要力量仍然集中在西方国家;一些研究中国学的西方学者既不懂中文更不了解中国,其研究存在不少对中国歷史文化的一知半解、文献翻译的明显错误和研究立场的偏离客观等问题。实际上,这也反映出我们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存在话语缺失等问题,尚未完全跳出“以西格中”的框架。
中国学研究不仅关乎历史,更关乎当今世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中国学”的研究与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世界中国学”不仅包括“历史的中国”“现实的中国”,也包括“世界的中国”。推动“世界中国学”更好地面向未来,应当主动破除“以西格中”的视野和方法局限,真正从中国本身的历史逻辑、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出发去思考和理解中国,善于从中国之治中提炼出具有哲理、道理、学理的核心概念;从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探索构建中国学研究的知识体系,“让中国学回到中国”,打通内政与外交、内宣与外宣、政治实践与价值观念、学术体系与舆论话语之间的“隔断”,力求使实践经验、概念逻辑、学术话语、价值观念与叙事表达相互融通、连接中外、融贯古今,为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