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全民美育的路径探析

2024-04-27 17:20谢晓荷李蓓蕾
人民论坛 2024年7期
关键词:人口素质审美

谢晓荷 李蓓蕾

【关键词】审美 全民美育 人口素质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①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全民艺术普及”上升为法律规定。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③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正式提出要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包括实施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等。④美育是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既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近年来,美育已经开始从学校的教学任务拓展为全民重视的文化生活。推进全民美育,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意义重大,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增强文化凝聚力。

美育工作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

中华民族历来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美”的教育及传续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特别重视审美教育的价值,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后,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和国家教育,基本上都是沿袭着儒家的审美教育传统。1919年,蔡元培先生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称“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⑤在他的理念中,美育不能仅仅是提倡,而应该是用具体的方式方法来落实、推动,其中艺术教育就是重要的路径。

事实上,艺术自诞生之始,就与艺术家对生活和自身的审美观照具有直接的关系,创作内容主要可以分为自娱自乐式创作、人民大众式创作两种形式。审美交流只有在相对独立的语境中才能展开。但教育以客观方式将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的交流重构,变为全民都可参与。可以说,“全民”和“教育”的参与促成了一种新的空间语境。全民的参与将艺术放置在社会背景、人文背景和全民在场的语境之下,审美标准从少数人的判断标准变为人民大众标准以及艺术本体标准。

新时代美育工作与传统美育工作的主要区别在于内容、方法和目标不同。一方面,新时代美育工作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除了艺术美,还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等审美对象,同时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另一方面,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传统美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使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民俗特色和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自信心,提升公众的文化修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将审美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以服务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

美育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美育资源的统筹整合利用仍不够充分。美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依托专业的场地、充足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科技支撑,然而当前仍有个别地区的专业场地和设备准备不到位,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线美术、音乐、艺术教师接触高艺术水平资源和高水平指导的机会较为不足,部分学生缺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美、认识美的机会。此外,家庭的审美教育主要依靠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们的言行举止将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审美意识不足将导致孩子的审美兴趣和艺术素养得不到很好的引导,会对其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造成影响。

教学内容与美育目标的匹配度仍需提高。新时代美育工作的目标是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利用高新科技和多元化媒体平台推进全民美育。美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一切审美对象都可能成為美育的教材,社会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成为美育的场所,而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审美教学内容设置较为单一且缺乏特色。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诉求,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美育理论为主,艺术相关的实践活动占比较少。其次,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尚未充分转化为美育教学内容,且由于教材的篇幅和选择问题,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教育。最后,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程度需不断提高。各学科也都具有美育功能,要明晰艺术与其他学科所具有的天然联系,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

全民美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根本宗旨是提高全民的审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民群众能够在社会各界所提供的文化资源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和谐、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中创造美并使自身成为美,是美育工作期望达成的愿景。但当前,仍有一些人存在认识误区,如个别人秉持“美育无用论”,认为美育课程是“副课”;还有人将美育教育狭隘地理解为考试、竞赛和考级,单纯以分数、等级等衡量美育教学质量。对此,应在全社会营造关注美育、重视美育、支持美育的良好氛围。

推进全民美育,提高人口素质

借助新技术、新渠道推进全民美育。当前,为了满足人民大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美育平台已经由专业性强领域转向全民参与的普及教育领域。比如,美术馆由过去的以收藏和展览为重,转为展览、教育并重。每个人对于艺术都有自己的鉴赏力、判断力。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是专业性较强的艺术场域,其不仅能够教会大众美术知识和技能,也能够挖掘人们的艺术潜力,提升人们的艺术自信心,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推进全民美育,应着力打造人民群众就近可及的审美空间,根据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规划并建设文化场馆,如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公园、广场等,使大众能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接受美的熏陶。应创新利用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新渠道,通过接地气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喜闻乐见的美。“艺术不需要一味仰望”,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公共文化机构都应成为人们感受生活之美的重要平台。

此外,也可以借助文化产品助力大众审美素养的提升。审美的古今融合能够带来全新的感官盛宴,更能够坚定文化自信。以马面裙的“出圈”为例,其不仅是一个商业现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华丽展示,体现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寻、认同与自信,以及与时俱进的审美创新。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马面裙的基本形制最早可追溯至宋辽时期的女子裙裾。目前较为常见的马面裙形制始于明朝,延续至民国,纹饰多为祥云、鸾凤等吉祥图案。⑥过去,马面裙通常以艺术品形式收藏于博物馆之中,如山东博物馆中的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明)、苏州丝绸博物馆中的黄色暗花绸绣花马面裙(清)等。当前,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马面裙跨越历史,鲜活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章之美,背后是礼仪与文化底蕴。

推进全民美育,教育者是关键,学校是重要平台。教育者影响审美的走向,但是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社会背景和知识背景存在明显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指向审美向何处去的问题,这就要求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增加了30.4万人,增长了50.3%。⑦依托这些高素质高水平教师,不少学校开设了艺术选修课程,并开展了课后服务,不仅增强了艺术的普及力度,还为培养艺术人才提供了机会。需要强调的是,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如何向大众传播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对此,教育者应明确美育的核心价值,同时理清美育的整体思路,加强教育改革;要敢于对现有的教育思路进行创新改革,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具有一些其他社会机构并不具备的美育资源和美育优势,将这些优势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转化为美育发展的强大力量,能够为推进全民美育提供深厚的底蕴和根基。未来的美育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美育工作者,也主要依靠学校培养。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强化培训,助力教育者成为具有“大美育”观念、有大爱、懂大美的人。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美术展览、音乐会等不同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⑧

以公共服务推进全民美育。当前,各大文化艺术专业场馆、机构积极创造机会让艺术触达更广泛的人群。比如,中华艺术宫邀请在校学生分批参加“美术馆现场教学课”;上海博物馆面向听力、智力障碍群体开展美育活动……满足不同年龄、背景、兴趣人群需求的各种量身定制的美育形式,拉近了文化艺术与大众的距离。⑨推进全民美育,可以充分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应加大重点美育项目建设,进一步细分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持续扩大各类场馆的资源互换,努力构建多元丰富的艺术交互情景,使文化艺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加大普惠性审美教育的投入力度,将美育送到社区、商务楼宇、公共空間等,打造“无界”课堂,以公共服务推进全民美育。

(作者分别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2023年南京林业大学一流课程“精品美育课程”(项目编号:164310400)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新华网,2015年1月14日。

②《宁波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中资源的整合和协调》,人民网,2018年1月4日。

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④《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2024年1月2日。

⑤范迪安:《在美术教育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澎湃新闻网,2019年8月20日。

⑥《马面裙:从传统服装到国潮顶流 反向成就汉服赛道》,《工人日报》,2024年3月5日。

⑦《以高质量艺术实践活动推动美育升级》,《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15日。

⑧《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光明日报》,2024年1月23日。

⑨冯佳:《“社会大美育”为何重要》,《文汇报》,2023年12月24日。

责编/孙渴 美编/陈媛媛

猜你喜欢
人口素质审美
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及突破
济南市长清区2012~2016年围生儿出生缺陷监测情况分析
民国时期山西人口素质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倡导全民阅读工作研究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