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农村金融理论、农业供应链金融理论和信贷减贫理论,关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金融发展和信用体系建设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影响,总结新时代下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现实需求,深入探究政府、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及贫困农户等参与主体间的有效协作机制,提炼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创新和转型升级的趋势和特征,揭示出农业供应链金融减贫效应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得出其减贫效应实现的具体路径选择,进而提出措施与政策建议,以指导进一步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和改革,更好的实现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提升金融扶贫成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金融减贫机制;信贷减贫效应;乡村振兴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11-000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1.047
1 引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国“三农”工作已进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我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化、智能化、合作化转型的关键节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远高于传统小农经济,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农村金融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供给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受制于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比较效益较弱、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较高、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原因,使得各类农业中小企业和农户在融资过程中易遇到各类难题,甚至出现金融排斥的现象。若农村金融市场受制于金融缺位和信贷供给不足,造成城乡二元金融差距,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与农民老龄化等问题也将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凸显。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对于有效破解农业产业振兴发展资金不足和产业与信贷资本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成为金融部门脱贫攻坚、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一剂良方;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鼓励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提高各类农业主体的融资可得性,推动金融精准扶贫,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作为新型农村金融运行模式,农业供应链金融致力于构建农业产业链各利益主体之间有效的信贷联结机制,兼具普惠金融、合作金融和小微金融的特点,既能激励貧困农户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其经营性收入,又能帮助贫困农户摆脱信贷约束困境,是助推农业产业扶贫的重要动力,也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为缓解农业融资困境,优化农村金融供给,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是重要举措之一。
目前,对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包括三方面,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研究、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创新研究及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的减贫效果研究[1]。其中,单独探讨农业供应链金融减贫效应或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实践案例研究,而对于减贫效应的内在机制分析则相对不足。同时,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供应链金融场景中的应用发展,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多方主体协作机制的冲击下,农业供应链金融在实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助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目的上将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因此,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探讨和检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减贫机制及具体路径选择,能够为缓解农户融资困难和农村金融抑制困境、拓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业务范围、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供新思路,为更好的实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助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提供新视角。
2 农业供应链金融减贫效应的内在机制
2.1 联动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价值创造增值
农业供应链金融作为供应链金融在农业垂直领域上的应用,以农业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信贷中心,根据资金实力和信用等级对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授信,为供应链条上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这种金融模式突破了传统银行借贷的单一授信注资模式的局限,联动农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涉农主体,在农业供应链各利益主体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信贷联结机制,通过优化资金流动和信息流通,将单个主体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整体的可控风险。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供应链成员间的利益联结,农业供应链金融能够优化配置各主体间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实现降成本、增收益、补短板的功能,进而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及全产业链的协作互助,实现农业供应链成员间在生产资料、农业技术、产品销售等多方面的协同效应,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产业重塑、融资增信方面的引领作用,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效果,从而提升供应链整体价值,更好的实现农业价值创造与增值,帮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农业产业链收益,带动贫困农户减贫增收,助力小微农业企业脱贫致富。
2.2 突破授信条件约束,化解农业融资困境
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低风险农户的识别难度较高,仅凭借其个人信用等级和可抵质押资产获取所需资金的可能性较低[2],而中小农业企业通常存在经营管理规范性差、财务核算不健全、信用等级较低等问题,同样面临融资困境。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采用综合授信的方式,以资质较好的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为信贷中介,将其作为衔接农户、农业中小企业和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传递平台,形成以实力雄厚的大型农业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授信闭环,围绕各供应链成员的信贷需求进行匹配,提升其融资可获得性,化解其融资困境。具体而言,根据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农业主体间的生产或服务订单等交易信息、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金融机构可为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设计专门贷款协议,提供信贷融资方案,给予特色信贷服务支持,以此满足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融资需求,弥补高风险、低收益的农户的信用缺位,化解弱势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约束,改善贫困农户及小微农业企业的融资困境,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弱势的小企业或农户,使其能够获得更为充裕的农业生产经营资金,帮助其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率提升,降低零散农户的贫困发生率,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强化脱贫成效,达到金融精准扶贫的目的。
2.3 完善有效征信系统,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农业生产经营存在生产周期长、市场风险高、投资回报率低、消费弹性小、抗风险能力差等弱质性特征,主营或兼营农产品的小农户及涉农企业的合格抵质押物不足、违约现象突出,在生产经营、财务状况、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更大不稳定性,进而会传导引发相应的信用风险。而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能够通过建立有效的征信系统和风险防控机制,减少农业金融资源错配和农村信贷失灵,增强风险隔离机制。一方面,农业供应链金融可通过灵活有效的征信系统,实现全链条线上信息共享,能实时查询农产品供应链上各成员间的信用关系,加强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收集处理效率,打造多维网状联结结构式闭环信贷系统,促进成员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实现对农业供应链的整体统一的授信管理。另一方面,农业供应链金融能通过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破解农业信贷融资难题。如在农业生产环节引入担保措施来覆盖农业产业风险敞口,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实现商流与物流的分离,通过构建多层次担保体系来降低信用风险,使农村金融服务更为安全可靠、高效便捷,满足农户从事农业产业经营的资金需求,进而促进小微企业减贫增收,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3 农业供应链金融减贫效应的路径选择
3.1 借助农村金融杠杆,加速农业经济增长
农村金融的应用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效推动农业总产值增加和农业经济增长[3],农业供应链信贷能够通过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产业链整合来助推农户脱贫致富[4],其核心在于借助交易主体间的交易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方式实现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5]。因此,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能够通过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提高信贷可得性,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加速农业经济增长,实现金融减贫效应。在农业供应链模式下,围绕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聚焦重点领域和地方特色,加大金融资源投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突破贫困地区金融贫困恶性循环,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资金保障,为涉农主体注入充分动力,支持新型农业产业的培育壮大,鼓励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投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增加农业整体产值与收益,助力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而经济增长对穷人的“涓滴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正是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减贫的间接效应的主要表现之一[6],即通过产业发展边际渗透效应和调节收入分配来缩小贫富差距,通过提低限高的措施实现对贫困人口的普惠性,为实现乡村振兴和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3.2 改善资金授信条件,提升人均收入水平
受农村金融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农业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碎片化、贫困农户缺乏有效担保等原因,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积极性较低,农业生产经营资金受限,农业生产力水平难以提升,加之农业生产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率低的特点,均会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而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能发挥农村社会资本降低农户信贷违约风险的积极作用,减少农户与借贷资金供给方间的信息不对称[7]。因此,农业供应链金融能改善农业主体的信用条件,提升其有效借贷机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人均收入。一方面,农业供应链上下游的农户、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可借助龙头核心企业的信用增级获得信用担保,有效降低涉农企业的融资成本。在获得更多的贷款支持后,企业能够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调整农业生产模式,创新农业技术进步,实现涉农企业的提质增效,提升农业职工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农业供应链金融可借助再贷款、普惠小微支持等金融工具幫助农户、小微企业获得资金,帮助解决其在农业生产销售中面临的问题,缩短农民从生产到销售的时间,让农民节省费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此外,农业供应链金融还能够改善农产品的流通环节,简化交易流程,缩短交易时间,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储蓄积累,提升恩格尔系数,达到减贫增收的目的。
3.3 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提升劳动要素回报
金融减贫的直接效应体现在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和劳动力要素回报率来实现贫困减缓[8],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的核心在于扩大贫困人口的存款和投资,通过促进就业提升和资本积累实现减贫增收,通过金融普惠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9]。具体而言,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下,将畅通产业链条信息、弥补短期资金需求、提升资金周转效率,减少不确定因素对涉农企业和农户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商品化率,吸收更多贫困人口就业,改善农村就业结构,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同时,农业供应链金融提高了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利用率[10],帮助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同时也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共享农业等新业态中,拓宽农民本地就业的渠道和机会,让农民能在非农作季节可参与非农工作,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可选择回乡创业,参与到更大范围的社会分工,实现农村居民的增收效果,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对于降低农村恩格尔系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意义。
3.4 加快乡村数字建设,创新金融发展模式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普及和数字金融的发展,创新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在提高穷人的议价能力和降低贫困的脆弱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1]。首先,大数据技术帮助金融机构更精准的评估农业风险和需求,获取更佳的信用查询和信用评级渠道,覆盖更为广泛的客户群体,对农业经营者的信用信息进行快速高效的分析,制定适合客户自身情况的信贷服务,从而为资金短缺的低收入农业生产者提供信贷支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实现农业生产可用资本的增加,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扶贫的精准化。其次,智能化的风险评估和预测能精准定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资金的真实需求,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准确了解农产品市场需求,科学制定经营策略,明确资金的合理投向,提高培训教育投入,降低投资风险和农业经营风险,避免资金错配。此外,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农业供应链平台,实现了农产品生产、配送、仓储、分销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和联动,有利于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实现更好的农业收益。通过增强金融供给的普惠性,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性,实现金融资本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减贫增收,助力区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收入水平和储蓄积极性,帮助实现脱贫致富之路。
4 农业供应链金融减贫效应的深化策略
4.1 持续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建设孵化
充分认识农业供应链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持续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建设孵化。做好项目前期调研考察工作,梳理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切入机会,通过政策鼓励、财税扶持、资金补贴多种方式,构建多方协作共赢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探索信贷供给模式,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农业经营主体、生产交易周期不同,设计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对农业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的关注度,加强对当地农业企业的评估考察,在确保资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农业核心企业的准入门槛,利用政府信用支持吸纳更多涉农中小企业加入,强化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区域平衡性,促使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农业扶贫产业,围绕农业供应链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精准发力。
4.2 加快完善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制度体系
需进一步完善农业供应链金融涉及的相关制度,健全农业供应链服务与管理体系。第一,建立标准严格的监管框架。包括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农业供应链金融成员的准入标准,设计科学合理的操作服务流程,设置相应违规失信惩戒制度,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向标准化高质量发展。第二,完善银政企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包括健全各部门的内控制度,明确各阶段工作规划,制定具体业务操作手册,建立动态跟踪调整机制,保障信息在银政企各部门的及时互通。第三,开发科学合理的风险防控机制。通过适用性强、普及率高、应用性广的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为农业供应链各环节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提供安全保障。
4.3 强化健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机制
首先,健全农业供应链的信用评级制度,扩大丰富征信系统的数据辐射范围,提升识别农业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信用评估的精准度。根据农业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交易特点和资金流向规律,形成透明高效的资金闭环管控机制,使金融机构及时掌握信用动态,降低信贷违约损失。其次,大力发展和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等核心企业的信用赋能功能,发挥核心企业带动家庭农场、农户等上下游企业的增信增收作用,增强非核心企业的履约能力,形成牢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后,强化村民信用教育和诚信宣传工作。比如打造诚信主题特色活动,完善奖惩激励制度,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守信重诺的道德文化氛围,进而有效降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
4.4 积极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数字转型
第一,通过智能化手段构建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农业交易全流程的自动化和信息的交互共享,帮助金融机构准确掌握和识别农业供应链内外部的变化,从而简化信贷流程,畅通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的透明度。第二,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农民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智慧征信体系,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嵌入信用评价数据模型,更为精准的筛选出资质水平高的可授信对象,从而更好的降低信用风险。第三,运用移动感知视频、電子围栏等技术建立大数据风控模型,对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实施远程监测,提升智能风控水平,提升信贷服务全过程的精准性、高效性与便捷性,实现农业供应链信贷减贫成效和提升金融精准扶贫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戴德宝,周丹,范体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减贫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2,38(14):60-64.
[2]伍中信,雷沁,邓月.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供应链+产权链”金融股权融资模式创新[J].财会通讯,2022(22):3-9,21.
[3]史歌,郭俊华.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20,36(21):155-158.
[4]徐翔,刘尔思.产业扶贫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11(7):85-88.
[5]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典型案例与理论含义[J].财贸经济,2013(8):47-57.
[6]申云,李京蓉,杨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减贫机制研究——基于社员农户脱贫能力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2):50-60,196.
[7]童馨乐,李扬,杨向阳.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农户借贷渠道偏好研究——以全国六省农户调查数据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6):78-87,138-139.
[8]姜松.农业价值链金融创新的现实困境与化解之策——以重庆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8(9):44-54.
[9]温涛,朱炯,王小华.中国农贷的“精英俘获”机制: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分层比较[J].经济研究,2016,51(2):111-125.
[10]杨照东,任义科,杜海峰.确权、多种补偿与农民工退出农村意愿[J].中国农村观察,2019(2):93-109.
[11]黄倩,李政,熊德平.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改革,2019(11):90-101.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202351176)。
[作者简介]郭梦婷(1994—),女,浙江舟山人,硕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学院,讲师,会计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数字金融、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