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昌州
(含山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安徽 含山 238100)
近年来,H 县结合产业实践,重点发展茶果产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旅游、技术和品牌等方面优势资源。培育130 多家规模化茶果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茶旅融合活动,加快品牌创建。目前,取得2 个国家地理标志质量认证和1 个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茶果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有力地推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更好地发展壮大茶果产业,本文系统地阐述了H 县茶果产业的发展现状,梳理了该县茶果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优化对策和建议,为相关地区发展茶果产业提供参考。
H县地处安徽中东部,辖8个镇,119个村,总面积1 028 km2,耕地面积4 万hm2,总人口4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H县围绕产业实际,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重点发展茶果产业,充分挖掘闲置丘陵岗地和山场等土地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围绕茶果产业发展开展招商[1]。引导各类资本、人才要素向茶果产业集中,掀起茶果产业建设热潮,茶果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该县茶果主要种植品种为茶叶、油茶、黄桃、青梅和葡萄等,年均带动村集体增收4 200 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超2 100 元。该地区茶园面积约1 412 hm2,可采茶园约1 231 hm2,主要茶叶品种为龙井43、白叶1号、黄金芽和中茶108等;该县春茶总产量420 t,总产值1.3亿元;茶叶生产经营主体超80 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 家、省级家庭农场1家,茶叶公司、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30 多家,注册茶叶商标23 件,省著名商标4 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 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件,培育了诸多地方知名品牌;水果种植面积约1 151 hm2,可采面积约667 hm2,主要水果品种桃、李、杏、梨、葡萄和蓝莓等,总产量约2 万t,总产值约0.8亿元;该县3.34 hm2以上规模的水果种植大户55家。
1.2.1 土地资源丰富该地区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中部和西北丘陵起伏,山丘错杂,坡缓谷宽。多低山高丘,山高300 m左右,山峰有10多座,总面积371.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95%,为茶果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土地资源。
1.2.2 气候条件适宜研究区地处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 ℃,年平均降水量1 057.7 mm。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为经济果林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气候条件。
1.2.3 茶果产业历史悠久研究区较早建立果树繁育基地,推广桃、李、葡萄、梨和杏等水果。近年来,涌现了一批经济果林经营主体,逐步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和病虫绿色防控,栽培水平明显提升。
1.3.1 明确责任主体该地区成立了茶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茶果产业发展指导性计划,计划新增发展面积2 334 hm2。近年来,新建茶果园面积734 hm2。同时定期召开调度会议,督促、指导高质量完成茶果园建设任务,切实抓好茶果产业发展。
1.3.2 出台政策激励产业发展该地区出台了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和茶果产业提升等方面的若干扶持政策,对新发展茶果园面积成规模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补,茶叶产业补助1.8万元/hm2,果业产业补助9 000元/hm2。对面积6.67 hm2以上的标准化茶果示范园,在原有补助的基础上再补助7 500元/hm2,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取得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的,给予资金和补助。同时,将茶果林纳入农业政策性特色保险承保范围,降低茶果林种植风险。通过政策引导,支持本土大户、返乡能人和外地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茶果产业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初加工和深加工技术水平的各类经营主体,延伸茶果产业链。
1.3.3 培育主体和典型示范通过现场授课、外出参观和政策扶持等措施,结合多项培育工程,培育茶果产业规模经营主体,包括80多家规模较大经营主体,发展茶果业及相关加工业,带动3 000多户脱贫户获得稳定收益。该地区大力推广资源型村级茶产业发展模式,将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持续发力,把产业发展与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发展村级良种茶园超30 hm2,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1家,引进种植大户7 家,形成茶叶种植、采摘、制作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1.3.4 技术服务推动产业发展建立农业科技指导员制度,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与该地区特色种养大户建立技术帮扶关系,每月上门现场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与科研单位积极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大力开展“产学研”基地建设和各项试验示范,推广龙井系列、安吉白茶和中茶108等优良茶叶品种,普及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确保茶果品种选得准、栽得下、管得好。
近年来,该地区新建茶果园面积超667 hm2,其中,果园面积超445 hm2,茶园面积超222 hm2,多种植茶叶、油茶、黄桃和青梅等,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化生产优势,为茶果产业产业化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茶果产业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茶果产业具备的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等特点,分别在风景区、山村和茶博园等地举办采茶节、桃花节、摄影大赛、诗词会和古道游等活动,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茶果产业是一项绿色长效的富民产业。一方面,发展茶叶、黄桃和油茶等茶果产业,带动农业经济增收;另一方面,整地、栽植、管理、采摘和运输等环节,带动劳动力务工就业。
随着茶果产业的发展,该地区逐渐形成山、水、田、林、路和谐发展的新生态环境,建成果园、桃花源、茶博园、茶园、茶厂和田园综合体等有一定影响力的观光采摘基地,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白茶1号和黄金芽等在该地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绿茶影响力逐渐减弱;桃、李和杏等大宗水果种植面积大,蓝莓、杨梅和草莓等高档水果种植面积占比少。该地区进一步扩大“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努力提高绿色有机高质量茶果园占比。
该地区春季采茶期约1 个月,用工集中、时间短,多渠道招聘采茶工人,加强对采茶工人的技能培训,满足季节性用工需求,保障茶叶及时采摘。同时,随着电商、冷储、物流和乡村旅游等农业新业态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人才队伍,满足茶果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在扩大茶果园面积的同时,充分考虑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用地需求,进一步完善茶果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充分满足茶果产业经营主体对生产加工的需求,加强茶果园建设与电商发展、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的衔接。
落实茶果产业提升行动发展要求,按照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加强茶果园建设。同时,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的原则,引进并栽植优质高档、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种。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茶果园建设,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完备的种植、保鲜和冷藏等设施的经营主体,形成完整的茶果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链。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结合茶果园生产特点,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机械。
该地区绿茶特色鲜明,具有色泽翠绿、香气高长且滋味醇厚等特点,要继续发挥品牌效应,整合茶叶品牌资源,走特色茶叶品牌之路。引导企业、农民和合作社等参与品牌创建与培育,全方位打造茶果产品品牌形象。依托“互联网+”行动,加强茶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多渠道搭建茶果产品销售平台[2]。
每年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用于发展乡村产业,在用房配套设施方面,简化设施用地审批手续,以满足企业生产生活用房需求。在开发闲置荒地的同时,注重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必要的生产道路、喷滴灌设施和绿色防控设备等,高标准且高质量地完成茶果园建设。加快贮藏保鲜体系建设,发展果品加工贮藏保鲜业,以保障该行业用地需求[3]。
通过引导毕业生到产业发展一线。落实林果实用技术人才培育计划,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林果种植能手,筛选农村林果实用技术人才,充实林果技术人员队伍。深化与科研院校“产学研”合作,建立茶果工作站等,促进核心技术成果落地,不断提高茶果生产水平[4]。
在春茶采摘前,统一在互联网等平台发布招工信息,帮助茶叶企业招聘具备一定技能的采茶工人。同时,加强地区制茶、采茶工人的技能培训,满足茶企对茶叶生产技能性劳动力需求。
通过茶果园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打造以茶博园、茶果园、桃花源和茶村等为核心,集休闲观光、知识科普、采摘体验和茗茶品鉴为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5]。按照以点串线、连线成片的建设思路,形成以生态农业生产、民俗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体系[6]。创办特色茶果采摘园、农业观光园和特色农家乐等,组织各类农事节庆活动,加速“茶果产业+”深度融合,把休闲旅游和茶果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延伸产业链条[7],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质。
依托茶果园建设,加快电商经营主体培育,通过示范带动、主体培育、品牌建设、创新发展和人才培训等方式扩大农村产品销售网络。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鼓励企业创建区域电商平台,扶持新型农村电商经营主体[8]。鼓励引导企业依托互联网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广“一村一品一店”,发挥村级电商服务网点信息传递作用。积极组织农村电商企业进行产销对接,推进“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9],加快推广生鲜农产品、特色乡村食品线下体验、网上直销相结合的农产品新零售模式[10]。
本文针对H 县茶果产业发展特点,系统地分析了该县土地资源、生态条件和种植历史等方面具有的优势禀赋。研究发现,该地区发展茶果产业具有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茶果产业历史悠久等优势,采取了明确责任主体、出台政策激励产业发展、培育主体和典型示范、技术服务推动产业发展等有效措施,实现了种植规模扩大迅速,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增收效果明显,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发展成效。未来该地区将强化品牌化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壮大技术人才队伍。本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培育经营主体,打响区域公用品牌,优先保障用地需求,加强专业人才培育,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和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等建议,为相关地区发展茶果产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