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育明
(海南省定安县富文镇政府 海南 定安 571234)
林下经济指的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优势,结合林地生态,实现林下养殖、栽培等复合型的生产及经营活动,进而促进农、林、牧三大产业实现协调发展、互帮互助的生态化农业生产模式[1],现阶段林下经济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槟榔是我国海南省主要的经济性热带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0 万亩以上。通过发展经济林下复合栽培,不但能够将林下自然资源予以充分运用,而且能够对林中的生态环境予以调节与改善,与此同时降低肥料、农药、人工等大量投入,实现成本有效控制,为农民实现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此外,通过发展林下复合栽培,海南省实现了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找到了新经济背景下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1.1 海南省槟榔栽培产业发展现状。海南省是槟榔主要生产地区,云南、福建等地区也有少量槟榔栽培[1]。截止到2019 年,海南槟榔栽培面积已经超过了11.5 万hm2,占我国槟榔栽培总面积的96%以上。近几年,槟榔产业迅速扩大,其产值也随之实现了数百亿元的增长。槟榔在我国通常被加工为咀嚼类食品,其加工企业集中在海南或周边国家及地区,但绝大多数成品仍然产自我国海南省。
1.2 槟榔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我国林下复合栽培作物品类相对较多,诸如热带水果、咖啡等,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区还是集中于我国海南省。截止到2020年,我国海南省经济林作物以椰子、槟榔为主,从事林下经济的人数高达80 余万人,实现了农产品产量的稳步提升,同时也稳住了海南省的经济大盘。当前海南大规模连片种植的经济林复合栽培面积约为65 万亩,并且将幼龄、成龄香味料胡椒也种植于槟榔林下,种植面积约为10 万亩,其分别分布于海南省的东部及东南部;幼龄槟榔、幼龄椰子及水果在经济林区也进行了种植,其种植面积约为9 万亩,占总面积的8%左右,分布于海南省的多个地区[2]。近几年,海南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将灵芝、菌类等种苗栽培在槟榔林下,并将其作为培育基地。一些地区运用槟榔、香蕉等林地着重开始发展林下复合栽培产业。
2.1 管理机制不健全。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其经济作物虽然物美价廉,但也出现了易产难销、供大于求的不良局面,同时缺乏品牌效应,加之面临融资困难的窘境,对槟榔林下经济实现稳定健康发展起不到促进效果,农林牧三部门的指导效果较为有限,在资金方面也无法予以足够支持。
2.2 林下栽培技术水平较差。槟榔栽培园在诸多方面存在短板,诸如存在重视栽培、轻视管理等常见问题,导致槟榔黄化问题愈加严重,对海南省槟榔栽培产业发展极为不利;海南省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发展时间不长,借助槟榔林下复合栽培,能够将槟榔林下空间充分激活,实现农林经济全面提升,提高农民经济收益[3]。但是,槟榔林下间作方面的科研水平尚未成熟,在间作物品种选择、栽培技术、栽培模式等方面研发成果较少,仅对少数自主培育或引进选育的间作物进行了较小规模的栽培,且栽培模式较为单一,间作物施肥、病虫害防治、经营加工等主要技术应用成果也较少。
2.3 技术服务不足。许多科研单位均缺少槟榔林下复合栽培的专业团队,致使槟榔林下复合栽培技术研发停滞不前,其推广宣传服务也无法持续推进。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区的农业技术部门对于槟榔林下复合栽培缺少关注,对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十分匮乏,因此无法为槟榔种植户提供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指导[4]。此外,由于缺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社会化的信息服务平台,难以实现产业化示范和科学引导。
2.4 产业未实现组织化。现在海南槟榔林下栽培生产的管理绝大多数仍十分粗放,栽培与经营方式呈现分散状态,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严重缺乏组织化。相关企业没有形成协作关系,实行自行生产自行销售的营销方式,且营销理念与当下社会发展并不匹配,整体营销水平不足[5]。其中,除了一部分企业与合作社建立合作后,形成小规模的标准化栽培,大部分种植户仍然处于独立经营阶段,无法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近年来,即便种植户与合作社实现组织化协作,但是在规模、类型与结构方面发展程度仍然较低,对抗激烈市场竞争的风险能力稍显薄弱,无法保障槟榔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2.5 资金投入与劳动力极为缺乏。应用于槟榔林下复合种植的投入资金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下复合种植模式的发展与新品种的创新。农业生产活动具较强的季节性特征,尤其在槟榔收获期,人工需求量相对较大。当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较为严重,导致农村劳动力极为缺乏。
3.1 完善组织管理。发展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需要政府予以高度重视与扶持,同时合理制定计划目标,对产业发展进行约束与管理,完善组织架构,提升对槟榔林下产业的科学引导,并为其打开多元化的营销渠道,使槟榔经营能够向集中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6]。通过创建槟榔林下复合栽培示范基地,加大对槟榔林下标准化复合栽培、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等不同方面的技术研究,以多元化的模式与渠道进行推广。通过大力扶持科技创新体系、标准生产基地、深加工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的快速发展。
3.2 优化科技保障体系。借助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等多个研发机构,资源整合,提高对槟榔林下复合栽培技术的投入力度,诸如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加工技术等,通过科技攻关,对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进行科学优化,从而有效提高栽培技术[7]。另外,还要对相关企业进行引导与扶持,使其能够成为新品种、新技术自主研发的主体,实现生产科研的有机结合,使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能够持续进步。
3.3 积极倡导科技入户。借助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的研发力量,整合研发成果,提高槟榔种植户的科技认知,并能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栽培与生产当中。通过多元化、多角度的栽培技术讲座与培训,从而实现新型农民的培养目标,组建高水平的种植团队,实现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的技术发展。
3.4 创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建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此同时打造深层次专业服务平台,定期开展培训与实地指导、咨询与推广宣传服务。建立农业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提升生产、加工等一系列农业产业信息的汇集、分析与利用,为槟榔林下复合种植户提供最新、最准的信息资讯服务。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大力培养,提升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化经营的整体能力,使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市场竞争力得以大幅提升。
3.5 提高产业组织化力度。提高对种植大户、新兴农民等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引导力度,从而彻底转变分散栽培、生产单一的局面[8]。引导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经营主体进行注册,使其能够实现规范化管理与运营,同时在生产、物流等诸多方面予以相应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同时显著提升产业组织化发展,使其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此外,通过借助现代化科技技术、多媒体渠道,对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予以广泛推广,激活产品市场,拓宽营销渠道,使该产业能够实现标准化、组织化运营,为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打造良性市场环境。
3.6 提高资金投入与劳动力转移。当地政府应适当提高对经济林下复合种植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提升槟榔种植户参与林下复合种植的积极性,加大对槟榔经济林下复合种植技术的研发资金投入,促使相关研究人员能够深入、长久的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全面提升槟榔林下种植的水平,促进槟榔产量提升。此外,通过农机设备的引进与使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同时,开展相关槟榔种植技术的强化培训,引导槟榔种植户从事槟榔林下复合栽培生产,组建专业团队,提高槟榔栽培种植专业性。政府从政策上予以倾斜,适当下发槟榔林下复合栽培补贴,提高农民加入槟榔林下复合栽培的主动性,从而达成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促进槟榔林下复合栽培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