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杰
(赤峰市松山区气象局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农业气象业务是气象部门的基本工作,是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服务的,如气象资源分析、森林火情检测等。但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再加上农业生产对自然气候、温湿度的要求较高,导致农业生产中出现很多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农业气象业务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加强农业气象预警,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实时监测农业气象环境。农业气象观测是一项基础的工作,伴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发展,通过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技术的有效结合,为农民提供了农作物水分、长势等信息。同时,分析目前的气象条件,结合其优劣为农业生产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保证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1]。
1.2 准确预报农业气象灾害。农业气象业务的任务之一是预报农业气象灾害,根据灾害预报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降低农业损失。总的来讲,在农业生产的敏感期,参照近期的天气预报,对天气状况可能给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1.3 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农业气象业务基于当地的气候特征,预测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收获等,同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气候条件等,对其产量进行预测。如果农作物种植期间出现灾害性天气,可通过人工防雹、降雨等方式,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
2.1 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现状。气象部门是一个直接面向公众、社会的服务型部门,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及气象局研究成果在气象行业中的应用,我国已逐渐形成气象业务体系,农业气象以四级业务布局开展,已成为气象部门的基本业务。分析发现,农业气象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各级机关,通过人工增雨、农业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等服务,每年可创造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农民对气象业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现行的工作途径、方法与日俱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比如,建设专业观测网、气象观测站,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气象信息,并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性,从而为各部门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此外,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也有所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大多数省市都能人工增雨、降雨,作业范围也随之增加,人工操作对天气的影响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2 农业气象业务存在的问题
2.2.1 农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不足。农民生活在农村,文化水平不高,经济条件差,这也使得一些农民缺乏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尤其是在雷雨天气时,甚至会出现农民在树下躲雨的情况,导致农民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调查显示,我国每年都有农民被雷击而死,大部分案例发生在农村[2]。
2.2.2 气象部门农业相关人才不足。气象灾害预警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故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但从当前来看,很多地区在开展气象灾害预警工作时,普遍存在员工素质差,而技术能力强的员工匮乏的问题。由于农业气象人员的技能水平不高,也就无法满足现代化气象事业的技术要求,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2.2.3 业务水平不高。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仍处于起步期,因此在业务水平和能力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其一,气象部门在开展农业气象业务时,仍使用传统的服务模式,服务形式单一,无法及时全面地处理灾害预警、气象预报等信息,导致农业气象业务水平低下,妨碍农业产业的发展。其二,在农业气象业务开展中,由于相关内容较少,使得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无法发挥出真正作用,再加上实际方案和实践也有差异,导致农业气象工作频繁出现问题,农业气象信息传输不及时、有偏差,造成最终结果大打折扣,业务水平整体不够高。
2.2.4 天气信息传播渠道狭窄。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方面影响,我国还有很多农村没有普及有线电视、无线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能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天气信息,但由于天气预报播放时农民忙碌,使得农民无法及时了解天气状况,这也就意味着当出现灾害天气时,农民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防范。
2.2.5 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明显不足。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业气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子,对于综合项目而言,其在服务领域上的拓展明显不足,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不一致,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拓展比较少。一些农业气象问题不仅由自然因素引发,还和经济、社会等因素相关。为此,农业气象部门要加强创新,打破现有的学科限制,让综合项目、农业气象学科走出多学科交叉的道路[3]。
2.2.6 仪器陈旧、监测和试验研究薄弱。就我国目前的农业气象工作而言,长期掌握大量的气象资料已比较容易,但同步的生态环境监测资料却比较少,个别地区的设备仪器陈旧,现代化水平不高,而且监测指标和仪器不配套,监测方法、手段简单;一些地区仍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处理气象资料,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慢,再加上专业人才的缺失和流失,导致农业气象业务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3.1 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为了减少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农作物带来的影响,气象部门要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向群众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帮助群众更好地理解气象知识。同时,还要向群众宣传防御气象灾害的相关措施,以便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在气象知识的宣传中,可引入网络、电视等平台,确保每个群众都能认识到防灾减灾的意义。另外,气象站、农技推广站共同建设技术培训体系,举办培训班,向群众宣讲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提高气象灾害的应对能力。
3.2 培养农业气象服务人员。为了推动农业气象发展,提高农作物质量,气象部门首先要成立一支专业技能强、综合素养高的服务队伍,具体措施包括:①气象部门和农业气象服务科室、农业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丰富工作人员的农业气象知识。②从社会招聘优质人才,提高准入门槛,优化岗位设置,明确每个岗位员工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和相关高校沟通合作,有针对性地招聘植物保护、农业气象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增加农业气象服务人才的数量。③建立健全奖罚机制,结合员工的工作表现、学习结果,科学地制定奖励、处罚措施。对于学习积极、工作表现好的员工,可从福利待遇、休假等方面给予奖励;对于学习不积极、工作表现差的员工,可取消奖金或休假。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员工的学习、工作积极性,还能在单位内部营造一种相互竞争的工作氛围,为农业气象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3.3 拓展服务范围。对于气象部门而言,只有不断拓展农业气象业务范围和覆盖面,才能提升业务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业务支持。①在保证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信息正确的前提下,将农业气象指标运用其中,精准分析、预测以后的天气状况,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气象信息和专业指导。②实时监测气象灾害和突发的天气情况,及时向农业人员预警;深入研究气候变化、病虫害问题间的关系,通过气象监测为农民提供预警,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失。③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农作物新增、改善的情况。对于新的优质农作物,气象部门要为其提供精准服务,通过系统化地支持为其建设发展提供保障[4]。④气象部门要意识到种植业的重要性,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做好农业气象预报和灾害评估工作,帮助农民防御灾害,提高农业气象工作的有效性。此外,想要发挥出农业气象业务的效用,还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真正需求,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拓展服务范围,这样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提高气象工作的整体质量。
3.4 丰富农业气象信息传播方式。气象信息的意义是为农民提供气象信息和服务,农业气象业务的开展要以农民需求为核心,并深入研发和使用气象技术成果,从而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地气象服务,探索更多的服务类别,如利用电视屏幕滚动、手机短信等手段丰富气象服务,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和电信、媒体等机构的合作,利用信息传播媒介向农民传递气象信息;增加天气预报的播放频率,设置稳定播放时间,便于农民及时获得气象信息;建立健全网络服务系统,在获得精准信息后及时反馈至上级部门,并制定针对性的灾害应急预案;主动和农民联系,而不是农民被动获得气象信息,确保气象信息能及时被农民知晓并做好有效防范,切实提高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3.5 加强业务联系。农业气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并与很多部门交叉协作。在各项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认真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对传统的业务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学习、借鉴其他部门的业务。在业务联系过程中构建科学完善的服务体系,实现不同气象业务的优势互补,如技术指导、气象监测等部门合作时要综合分析农业气象预报问题,选用合适的方式和渠道传播重要的农业气象信息,提高农业气象工作的针对性。此外,成立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交流中心,在共享气象信息的同时,提升农业气象业务的专业化水平。
3.6 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为了保证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需要大力研发气象预报技术,并将遥感监测、定点观测等技术运用其中,精准获得天气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农业气象业务的各项技术和设备,便于在第一时间监测到各种气象变化,并形成具体的数据信息,及时发送到农民手中,为农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另外,建立农业气候资源开发示范基地,以区域的农业气候资源为主线,探索自然资源的潜力,优化资源布局,科学分类和评估;结合当地情况和农作物的特色,适当拓展观测范围和种类,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加强精准农业、特色农业的结合,为区域经济、环境效益提供第一手的可靠信息,助力农业事业发展。
3.7 为农业生产提供建议与评估。通过监测气象状态,评估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从农作物种类、产量等方面提出发展意见,保证农民能在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发生时做好应急准备,减少经济损失。通过气象设备的使用,还能提高气候变化预测的精准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种植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