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勇
(汉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陕西 汉阴 725100)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20 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
以农旅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兴旺,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宜居的基础上,通过入户走访,与村贤人士座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行了总结和深入思考,结合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对实施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调研,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观音河村位于县城西北4 km 处,交通方便(通柏油路),辖7 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41 户1473 人,脱贫户120 户354 人,监测户20 户59 人,有村干部5 人,有党员38 名。辖区面积9.8 km2,耕地面积有3131 亩(其中:水田492 亩、坡地2273 亩),林地面积3118 亩。地处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本村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着力在生态绿色和农旅融合相结合上下功夫,以观音河库区、河道和产业路周边绿化美化为依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精心打造生态观音河、绿色观音河、花海观音河,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探索形成融种养、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于一体的“观光农业”,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子。观音河村培育了生猪养殖基地1 个,养牛基地1 个,蜂糖李种植基地1 个,枳壳种植大户1 户,禽类养殖大户2 户,村集体产业主要是猕猴桃和吴茱萸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带动群众逐步增收。
3.1 坚持“生态立村”发展思路不动摇。观音河村地处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对水源地保护、县城安全供水、农田灌溉、一江清水到北京都有很大益处。要始终坚持“生态立村”发展思路不动摇,紧紧围绕观音河库区水源地保护,着力打造绿色品牌。全村不论是产业规划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应围绕生态、绿色这个总纲,立足绿色生态优势,科学制定全村经济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着力在生态绿色和农旅融合相结合上下功夫、做文章,以观音河库区、河道和产业路周边绿化美化为依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精心打造生态观音河、绿色观音河、花海观音河,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探索形成融种养、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于一体的“观光农业”,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子,逐步把观音河打造成为陕南的旅游胜地、养生天堂、富民宝地。
3.2 因地制宜地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路子。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有了特色产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问题。在发展产业项目上,要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各组实际情况,尊重农户意愿,依据乡村振兴远景规划培育长期稳定脱贫产业,因地制宜地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路子,杜绝“跟风式”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山上中药材、河边猕猴桃、库区蜂糖李”总体思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基础,结合各组不同地域差异化发展不同产业,选择前景好、效益高、适合自身发展的具体产业项目,真正把观音河的主导产业叫响叫亮、做大做强。如抓好猕猴桃设施农业,紧紧围绕观音河镇猕猴桃小镇要求,发展猕猴桃300 亩,目前已建成150 亩高标准猕猴桃产业园且已初挂果,需加强除草、施肥、搭架、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搞好技术服务,不能重建轻管,要持续完善产业园的配套设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持续发展蜂糖李,稳步发展经济林和中药材产业。该村一组、三组高山区应着力发展枳壳、吴茱萸,适当套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适度发展林下养鸡等养殖业,不断拓展农户增收渠道。
3.3 在产业发展的方式上,要坚持走能人带头,大户带动的路子。农民群众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必须把农户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产业与农户紧密结合,按照规范管理的要求,把产业交给农户,把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让产业、产品、农户和市场深度融合。要注重发挥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的主观能动性,逐步破解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带动能力弱的现实难题。例如,一组的徐登富、徐登满,三组的冉勇、邹小武,五组的丁林松在发展产业上,有思想、有能力,敢想敢干,示范引领,他们发挥了很好地表率带动作用,要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大力表彰鼓励,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努力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产业兴旺目标。在坚持“一品多元、长短结合”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镇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打造观音河镇“有品牌、有颜值、高效益”的绿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3.4 要抢抓机遇,用足用活乡村振兴、生态绿色、产业扶贫等相关政策。加大对村集体组织、企业、农户、能人大户、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产业技术培训,围绕种植养殖业,有针对性开展疫情防控、病虫害防治、修枝整形、培土施肥、采收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指导农户抓好后续管护,着力提高种养技术水平,解决农民群众发展产业技能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大宣传教育、抓好技能培训、开展智志双扶,激活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掌握技术,成为能人。加大农业产业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解决好产业道路不通畅、水电不配套、产业配套设施用地难、成本高等瓶颈制约问题,不断改善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加大对观音河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保的项目争取力度,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资金投入、技术帮扶等措施,扶上马、送一程,使之逐渐发展壮大,持续发展,为农村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持续提供政策支持保障。
近年来,该村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不能回避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将给乡村振兴带来较大阻力和困难。
4.1 基础设施薄弱。观音河村脱贫出列时间是2018年,脱贫早,享受脱贫政策少,国家资金投入不足,道路等级低,电力设施及基础设施达不到发展要求。猕猴桃产业园水利设施配套和有效利用率较低。农业设施偏少,产业园抗灾能力不强,还是“靠天吃饭”,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全县养殖业标准化、设施化棚圈建设滞后,导致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思源农场、百牧山水养牛场、旭日林下养鸡家庭农场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粗放经营的现状。
4.2 农业产业不大不强。观音河村耕地、水源、劳力等资源相对偏少,也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种养业规模小而散,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几家新型种养殖业经营主体发育迟缓,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不具备发展特色农业、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造成了农牧业资源投入“多”与产出效益“少”的矛盾。
4.3 农村人居环境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环卫基础设施不完善,管护经费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未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处理场等方面,大多数生活垃圾就堆在路边垃圾箱,定期拉运至县垃圾场进行填埋处理,污水治理、粪污治理成为环境整治难题。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从观音河村的实践来看,他们的农旅融合发展是成功的。总结起来,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
5.1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选好配强村“两委”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号召有志青年回村发展产业,切实增强村党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将农村党建与巩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党员是村级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致富带头人,在带动群众增收,持续推动群众生活改善方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5.2 发展产业是关键。一是推行“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发展高标准猕猴桃产业园150 亩,吴茱萸产业园350 亩,吴茱萸和猕猴桃初挂果预计可收入2 万元。为了增加收入,在猕猴桃园套种甜玉米和大豆,目前甜玉米已销售12000 kg,收入14198 元,预计黄豆能收入6000 元,厂房出租5 万元,预估村集体年收入可达9 万元。二是发挥产业大户带动群众增收。目前有生猪养殖基地1 个(思源生猪养殖基地)、养牛场1 个(百牧山水养牛)、禽类养殖场2 个(旭日林下养鸡、徐登富养鸡)、水产养殖1 户、蜂糖李种植基地1 个300 亩(松林生态)、枳壳种植基地1 个,有效带动78 户脱贫户稳定增收。同时结合脱贫户实际,鼓励脱贫户发展猕猴桃、蚕桑、吴茱萸种植及养牛、养猪、养鸡等长短期产业结合的模式,规模化发展种植养殖。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从水库向下至蔡家坡顺河形成农旅观光产业带,山上建设中药材产业园种植中药材,为下一步农旅结合发展打基础。
5.3 明确重点是根本。乡村振兴群众是评判人员,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以农民为核心,紧紧围绕农村人口、农村发展的需要,注重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解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制约乡村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突出短板,同时,着力做好民生保障和服务、文化风气习俗的引导。坚持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作为主抓手,大力推动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积极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化、便捷化,以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大力推动以孝道文化、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乡风文明建设,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坚决抵制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全面推行移风易俗,且已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