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然
(涿鹿县林业和草原局 河北 涿鹿 075600)
观赏海棠(Malus sp.)为蔷薇科苹果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是集观花、观叶、观果为一体的观赏树种。观赏海棠品种丰富,耐寒、耐瘠薄,在园林中适于列植于道路两旁,亦可孤植、丛植于草坪上或点缀于岩石旁、湖水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优秀的园林景观树种。近年来,随着我国园林行业地快速发展,河北省观赏海棠生产栽培规模不断扩大,为提高园林养护管理水平,根据生产实践,本文总结了观赏海棠几种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1.1 发病症状。该病主要为害海棠枝干,发病初期病斑褐色、油渍状,病部软化、凹陷,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小颗粒,潮湿情况下溢出橙黄色丝状物。
1.2 发病规律。该病属于真菌病害,病菌为弱寄生菌,潜伏侵染。病菌在老病斑或死树皮中越冬,病原菌从伤口侵入,借助风雨传播。3 ~10 月侵染发病,以4 ~5 月和8 ~9 月为侵染高峰期。
1.3 防治方法。①清除侵染源。搞好园林卫生,及时剪除病枝和干桩,消除老翘皮,并集中烧毁或深埋。②对剪锯口进行涂药剂保护,可涂甲硫萘乙酸或腐殖酸铜。③增强树势。适时灌水,春灌秋控,提倡秋施基肥。同时做好生长期褐斑病、锈病、叶螨等病虫害的防治,防止海棠早期落叶病削弱树势。④树体喷药:海棠萌芽前,全园喷施具有治疗作用的广谱性杀菌剂,如戊唑醇、吡唑醚菌酯、代森铵、甲基硫菌灵等[1]。树干、大枝、枝杈处等重点部位一定要喷施均匀。⑤刮治病斑:刮面要大于病斑1 mm 左右,工具锋利,刮口平滑,不留毛茬,及时涂药,涂抹甲基托布津、噻霉酮、碱水等。
2.1 症状。发生在海棠叶片上,病斑初期为褐色斑点,边缘不清晰,扩展后灰褐色,内暗褐色,边缘细微放射状,后期干枯,出现黑色颗粒状物。
2.2 发病规律。真菌病害,病菌寄生在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春季即发病,8 ~10 月严重,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
2.3 防治方法
2.3.1 人工防治。秋末冬初,剪除病枝,清扫落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源。
2.3.2 药剂防治。①发病前喷洒1∶2∶200 波尔多液或0.3 ~0.5 波美度石硫合剂。②发病前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 ~1000 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每隔10 ~15 d 喷1 次,连喷2 ~3 次,注意轮换用药。
3.1 发病症状。主要为害海棠叶片、叶柄、嫩枝和果实。叶面出现橙黄色的圆形小病斑,边缘有黄绿色晕圈,病组织肥厚肿胀,初期病斑上着生橙黄色的小颗粒,后期病斑为黑色颗粒,叶背面有黄色毛状物,病斑密布时,叶片早落;桧柏等植物被侵染后,针叶和小枝上形成褐黄色瘤状物,为菌瘿,雨后吸水变为黄色胶状物,犹如小黄花,受害的针叶和小枝生长衰弱,严重时可枯死。
3.2 发病规律。真菌担子菌亚门病害,有转主寄生现象,风景绿化区严重。病原菌以菌丝体在针叶树寄主体内越冬,可存活多年,翌年3 ~4 月冬孢子成熟,菌瘿吸水涨大,开裂,借风雨传播,侵染海棠,7 月产生锈孢子,借风雨传播再回到桧柏上,侵入嫩梢越冬,春季多雨,气温偏高则发病重。若冬孢子飞散高峰期与寄主大量展叶期相吻合,病害发生则重。
3.3 防治方法
3.3.1 园林植物配置。注意海棠种植区周围尽量避免种植桧柏等植物。
3.3.2 人工防治。结合修剪,在2 ~3 月适当剪除并烧毁桧柏等寄主上的重病枝,减少侵染来源。
3.3.3 药剂防治。春季当针叶树上的菌瘿开裂,即柳树发芽,桃树开花时,有4 ~10 mm 降雨时,应立即向针叶树上喷洒1∶2∶100 的波尔多液或0.5 ~0.8 波美度石硫合剂。在春雨降水量达10 mm 以上时,雨后向海棠等阔叶树上喷洒1%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秋季8 ~9 月锈孢子成熟时,在海棠上喷洒65%代森锌500 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500 ~2000 倍液。
4.1 危害症状。绣线菊蚜为吸汁害虫,以若蚜、成蚜群集于寄主嫩梢、嫩叶背面及幼果刺吸为害,受害叶片向背面卷曲或卷缩,受害枝梢生长缓慢。
4.2 发生规律。1 年发生10 余代,以卵在寄主枝条缝隙和芽苞旁越冬,翌年芽萌动时开始孵化,4 ~5 月在绣线菊幼叶、嫩梢和芽上大量发生。后逐渐转移到海棠等木本植物上为害,6 ~7 月繁殖最快,产生大量有翅蚜扩散蔓延造成严重为害,秋后又有迁回;11 月上中旬,以卵越冬。
4.3 防治方法
4.3.1 物理防治。采用黄色黏虫板诱杀有翅蚜。
4.3.2 药剂防治。蚜虫大量发生期,可喷洒50%啶虫脒水分散剂2000 ~3000 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 ~1500 倍液或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4000~6000 倍液,掌握在蚜虫高峰期前后选择晴天喷洒均匀,交替用药。
4.3.3 保护和利用天敌。绣线菊蚜的天敌有蚜茧蜂、草蛉、食蚜蝇、瓢虫等,注意保护这些害虫天敌。
5.1 危害症状。梨冠网蝽为吸汁害虫,以成虫、若虫刺吸海棠叶片,叶片正面出现小白色斑点,叶片背面有其排泄物,叶背呈现锈黄色斑。严重时导致提早落叶和不能开花。
5.2 发生规律。1 年发生2 ~4 代,以成虫在树皮缝隙、树洞、杂草丛等处越冬,次年4 月下旬开始活动,在叶背面刺吸为害,分泌褐色黏液,叶片正面出现黄白色斑点,6 月份危害严重,造成植株早期落叶,7 ~9 月均会为害,10 月成虫越冬。
5.3 防治方法。①清除树木附近的落叶杂草,集中销毁或深埋。②喷施50%辛硫磷乳油1000 ~2000 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 ~4000 倍液。
6.1 危害症状。叶螨类,吸汁害虫,群居叶背为害,有吐丝结网习性。为害时叶片正面出现苍白色斑点,后期为褪绿斑块,严重时叶背面呈现铁锈色,全叶黄褐色枯焦,形似火烧,提早脱落。
6.2 发生规律。1 年发生6 ~10 代,以受精雌成螨在树皮裂缝及主干周围的土壤中越冬,翌年4 月中下旬开始为害,6 ~8 月高温干旱季节是危害高峰期,一般为害至10 月。
6.3 防治方法。①人工防治:及时清除残枝虫叶并及时销毁。②药剂防治:24%螺螨酯悬浮剂4000 ~6000 倍液、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3000 ~4000 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4000 ~6000 倍液喷雾防治。③保护和利用天敌。注意保护山楂叶螨的天敌草蛉、小花蝽、捕食性红蜘蛛等。
7.1 危害症状。食叶害虫,低龄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3 龄后分散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
7.2 发生规律。河北1 年发生2 代,以幼虫在枝干上结茧越冬,6 月出现成虫,卵产在叶背,初孵幼虫群栖为害叶片,以后分散为害。被害叶片呈现缺刻和孔洞,6 ~9 月是幼虫危害期,10 月幼虫越冬。
7.3 防治方法。①人工刮除枝干上的茧,集中烧毁。②初孵幼虫期群集为害时摘除虫叶,人工捕杀幼虫。③幼虫发生严重时喷施1.2%烟参碱乳油1000 倍液。④保护姬蜂、猎蝽、螳螂等天敌。
8.1 危害症状。舟形毛虫为食叶害虫,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小幼虫啃食叶肉,呈网状,幼虫长大分散为害,幼虫吃光叶片和叶脉仅留下叶柄。
8.2 发生规律。1 年发1 代,以蛹在树冠下土壤中越冬,翌年7 月上旬~8 月上旬羽化,成虫趋光性强,产卵于叶背,8 月上旬幼虫孵化,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啃食叶肉,长大后分散为害,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的习性;8 月中旬~9 月中旬为幼虫期,老熟后入土化蛹越冬。
8.3 防治方法
8.3.1 人工防治。①结合树穴深翻、松土挖蛹,集中处理。②利用初孵幼虫的群集性和受惊吐丝下垂的习性,少量树木且虫量不多时,可摘除虫叶、虫枝和振动树冠杀死落地幼虫。
8.3.2 物理防治。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8.3.3 药剂防治。幼虫初发期,可用20%氰戊菊酯乳油800 ~1200 倍液,45%丙溴·辛硫磷乳油1000 倍液等喷雾防治。
9.1 危害症状。桑天牛为蛀干害虫,嫩梢树皮可见成虫啃食的不规则条块状伤疤,边缘残留绒毛状纤维物,在树干同一方位可见有顺序排列的圆形排粪孔。
9.2 发生规律。2 年发生1 代,以幼虫在干内越冬,6 ~7 月出现成虫,成虫有假死性,产卵刻槽“川”字形[1],每刻槽产卵1 粒,幼虫孵化后先蛀食韧皮部再蛀食木质部。
9.3 防治方法。①在成虫期,用8%绿色威雷300 ~600 倍液进行常量或超低量喷树干。②在卵和低龄幼虫期,捶击主干上的卵和未侵入木质部的幼龄幼虫。③在幼虫期,采用插毒签、磷化铝片剂塞孔熏蒸等,或用10%吡虫啉50 倍药液注入虫孔杀死幼虫。④成片种植的林地,释放管氏肿腿蜂,严重时可用管氏肿腿蜂携带白僵菌治理[2]。保护天敌啄木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