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都市新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程露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对实现文化格局升级重塑,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进一步将基本公共文体服务标准化建设经验、路径和方法形成标准意义重大。
(一)维持公共文体服务的规范秩序。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一种有效方法,标准化能够有效维持所执行区域内公共文体服务的秩序。首先,高品质公共文体服务标准化能够发挥规范作用,具有灵活多变、容易落实的特性[3]。目前,国家已在相关政策中对如何进行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但在基层实现时,由于治理过程中的多元博弈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效果折扣,导致了现实发展与理想需求的不匹配。而高品质公共文体服务标准化建设正是基于工具性对整体公共文体服务进行设计、定型、实施及评价,通过对全流程进行的规范设计和有效监控实现良性发展。其次,公共文体服务标准化建设还具有引导和约束的价值。标准充分发挥作用,对人、事、物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监督,以量化的形式清晰可见地让执行者有据可查,也能有效发挥自我约束和管理的作用。
(二)实现合理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统一。标准化建设工程作为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在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中也能起到提升效能的积极作用。按照公共文体服务标准和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在场馆设置、人员配置、服务水平、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的规范,对于均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实现资源配置等具有正面作用。
成都市新都区辖7个街道、2个镇,总面积4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5万。为进一步增强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新都区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基层公共文体服务效能、丰富基层公共文体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等问题,深度研究与实践,自创并实施的“新都标准”,已走出了一条具新都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之路。
(一)主要做法。1.坚持标准为基,开展试点建设。依据国家、省、市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新都区以“1张服务清单+6组服务标准”的形式,已建立起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1”是按条目逐项细化服务清单。 “以点带面”选取了7个既有特色又相对统一的示范点位作为标准化建设试点,以新都区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文体领域)标准化示范点位建设指南》为依据, 通过“采标”“制标”“贯标”“对标”“达标”等系列工作,全面推进新都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创建,不断创新服务普惠举措,提升服务品质效益,引领带动了全区基本公共服务(文体服务领域)质量化提升。2.形成长效机制,反复监督纠错。按照事项目录清单确定的支出责任,开展标准化建设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编制了《新都区基本公共服务(文体服务领域)标准化专项试点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报告》。此外,还编制印发了《标准实施成效监控自评表》,鼓励实施主体开展标准实施自评工作。通过以评促建、以查促改的形式,有力推动了全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贯彻落实。
(二)基本公共文体服务标准化建设成效创新举措。1.“1张清单”+“1个体系”夯实服务基础。新都区创新建立区域服务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形成文化阵地建设及免费开放、文体活动2类19项共计282条服务事项清单,确保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围绕事项清单落实落地,以6组机构为服务载体,构建涵盖通用基础、运行管理、服务提供、服务保障和评估考核5大子体系的新都区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标准体系,新制定标准113项,确保服务有标可依、按标实施。同步建立起标准化“闭环”运行机制,按照“七个统一要求”推动标准成为文体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的指导依据[4]。目前,全区9个镇(街道)10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站)在成都市第四次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中全部达标“一级站”。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激发服务活力。为解决服务链条割裂、服务不同质的难题,新都区制定、发布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管理规范》标准,建立了“1个总馆+1个直属分馆+10个镇(街道)分馆+180个村(社区)服务点+N个社会化分馆”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模式,率先实现“两员”队伍全覆盖,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严格对照标准,实现文体资源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并以错时、延时等方式促进服务更加良好。为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路径,新都区与各商业综合体共建悦读“新空间”,打破传统公共图书馆限制。与合规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合作共同运营基层文化站点,提高服务品质,目前,全区向社会力量购买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超过68.3%。3.“数字赋能”+“区域联盟”提升服务品质。针对文体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在“事项信息不对称,资源汇聚效能不强,群众知晓度、参与度不高,美好需求愿望难表达、难满足”等难题,新都区制定并发布了《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建设规范》,开发“香城文体通”微信小程序。实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集约化和监测动态化。目前,小程序已获浏览量超18万。同时新都区制定、发布了《公共文化区域联动服务规范》,先后建立六城区域联盟,共享数字图书资源200万余册,知名专家学者讲座视频1万余部,在不额外增加财政负担的同时扩大了优质文化资源供给,实现文化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全民覆盖、均衡可及。同时,创新“文化点单”服务,让生活在该区域内的人民群众能够随时享受到文化大餐,打造学习型城市。4.“品牌引领”+“产业融合”变现服务红利。新都区实施历史文化名人保护工程,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家风家教主题展馆——天府家风馆,成立全国首家以荣誉军人为主题的红色博物馆——四川荣军博物馆。用标准擦亮“快乐周末·百姓舞台”和“运动新都·活力香城”“全民艺术周”等10余个服务品牌,聚合发展成为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民生工程。制定、发布了《非遗传习基地服务规范》标准,引导创建10个非遗工坊和近10个非遗研学基地,全方位展示天府文化丰富内涵。在天府沸腾小镇,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点,以标准规范“夜间经济”运营,变现文体服务的后产业价值,激发小镇经济振兴活力。在三河村,以业余足球联赛作为支点,配套青少年足球训练营,扩散赛事影响力,打造区域文体品牌。围绕“足球+音乐”,多方位多场景为乡村旅游带来新动力。
(一)建强服务阵地,促进“均衡普惠”发展。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建成天府家风馆、四川荣军博物馆、区文化馆电子路直属分馆、香城体育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好一批主题化、特色化公共文化新空间。统筹城乡公共文体设施布局、服务供给、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资源,按镇(街道)文化站(中心)不低于1000平方米、不少于6类功能用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不低于200平方米、不少于5类功能用房的标准进行提档升级,辖区现有10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184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70个群众文化活动广场。
(二)瞄准人人共享,实现“群体普惠”发展。2022年开展“流动图书车入乡村”服务24次,区、镇两级新增盲人阅读服务,开展“文化下基层”服务70次,还开展了未成年人文化专场和农民工专场,将图书、文艺演出等送进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促进农村、边远地区及生活困难群众享有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三)优化服务方式,营造“便捷舒心”环境。标准赋能“线上+线下”服务新模式,成功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惠民活动175次,开展系列读书活动136次,接待到馆读者32万余人次,建成447支群众文艺特色队伍,累计招募文化志愿者8000余名,培训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学员近8万人次,促进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群众文艺团队培育和人才标杆发掘。利用“香城文体通”“天府文化云”等平台,开展“云课堂”“云演出”“云讲座”等活动254次,市民点击量突破200余万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在线不打烊”。以标准为抓手实现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拓展线上转型,为公共文化服务带来新的源动力,拓宽新的前进道。
(四)完善机制创新,引领“提质增效”落地。完善社会共建机制,政府把方向、确范围、定标准、抓监管,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去障碍、开路径。健全监测预警机制,通过数据动态监测,督促有关部门(单位)开展“对标达标”行动,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全面实施和全力推进。健全群众反馈和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反馈渠道,获取群众对标准的建议并及时改进,招纳新闻媒体、第三方测评机构开展满意度测评工作。以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
(一)坚持政府主导,强化要素保障。公共文体服务标准化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范围、均等化程度的基本参照系”[5]。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管理协调中的主导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公共文体服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要素保障。从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不断完善公共文体设施网络,加强公共文体服务队伍建设,强化对镇(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服务,为基本公共文体服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狠抓标准制定,注重标准落地。标准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中一直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同时也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通过制定、实施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管理、服务等标准,能够很好地形成长效运行机制,从而以标准促进当地公共文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引入社会力量,创新体制机制。以“专业化+社会化”为思路,以文体服务机构为载体,增强文体服务活力,拓展融合式公共文化服务,将图书馆服务嵌入城区、社区、景区、街区、园区等人群密集区域,带动文教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和展会经济。政府采购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符合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解决所有民生问题的智慧之举[6]。引入企业、社会组织、民间文艺团体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设备、运营管理、项目落地等方面,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以来,公共文化服务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深入推进下,尽快形成适合区域自身需要并能体现区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标准规范为准绳,方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质量、增效能和创品牌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真正意义上推进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高品质、多样化、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