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要素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以黄石市为例

2024-04-25 03:18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年10期
关键词:黄石市供水量国土

陈 青 熊 娟

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71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和风险识别评估(简称“双评估”)是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有效实施监督的重要前提[1]。风险评估主要是为了解决未来不确定性问题,通过对不可预见的重大因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应对未来发展趋势[2]。本文在分析气候变化、水土资源、自然灾害等自然要素本底特征的基础上,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可能的风险,研究其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影响和对策,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1 区域概况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处长江冲积平原向幕阜山过渡地带,地形整体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特征[3]。城区沿山(黄荆山、大众山、东方山等)、襟江(长江)、怀湖(磁湖、青山湖、青港湖),呈现“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景观风貌。市域河港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境内共有大小河港408条,湖泊258座,素有“滨江百湖之市”的美誉。

2 自然要素本底特征

2.1 水资源特征

2.1.1 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低

黄石市水资源总量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5.80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8.75亿m3,超出2030年黄石市17.43亿m3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4-5]。但近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1.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用水空间分布不均

黄石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由西南向东北递减,降雨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富水流域南部。按时间分布统计,年内分配不均,汛期4~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0%,枯期1~3月、10~12月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40%。

黄石市用水空间分布极其不均,2012年以来中心城区用水量约占全市总用水量的60%,但中心城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5%以下。

2.1.3 供水以提水工程为主,缺乏应急备用水源

黄石市供水以提水工程为主。在地表水资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约占地表水供水量的12.9%,引水工程供水量约占地表水供水量的5.0%,提水工程供水量约占地表水供水量的82.1%。长江目前是黄石城区唯一的城市供水水源,缺乏应急备用水源。

2.2 气候变化特征

黄石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06.6mm,近年降雨量呈明显增加趋势,且极端强降雨事件发生较为频繁。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见图1,年高温日数持续偏多,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2℃/10a。

图1 黄石市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图

2.3 自然灾害特征

2.3.1 气象灾害类型多样,旱涝频发

黄石市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雷电、连阴雨、高温热害、低温冻害、大雾等,其中暴雨洪涝灾害损失最大,占气象灾害损失的40%以上。

2.3.2 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趋势增长

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其数量、频度与危害有增强的趋势,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仍可能再次复活成灾。地质灾害地域分带性明显,见图2,主要分布地为大冶市和阳新,占到了全市地质灾害发生的90%以上,其次为西塞山区和下陆区。其中大冶市148处、阳新县144处、西塞山区32处、下陆区39处。

图2 黄石市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图

2.4 耕地资源特征

2.4.1 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黄石市2019年耕地面积为1091.09km2,见图3,超过规划目标的1087.00km2。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877.22km2,完成上级下达的保护面积。

图3 黄石市耕地分布图

2.4.2 农业空间易遭侵占,耕地保护任务尤为艰巨

根据2009~2018年历年土地变更调查,黄石市耕地保有量总体呈逐年平缓下降趋势,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且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质量局部有待提升。

2.5 矿产资源特征

2.5.1 采矿用地规模大,工矿废弃地整理任务重

黄石市采矿用地规模较大,工矿废弃地整理任务繁重,随着废弃工矿地复垦工作的推进,采矿用地面积逐步下降,见图4。

图4 黄石市采矿用地规模变化

2.5.2 矿产开采与工矿废弃地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黄石市有大量的矿山开采损毁的土地,矿产开采与工矿废弃地影响城乡生态环境,引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3 水资源对国土空间开发影响的对策

3.1 加强水资源及用水管理,优化产业结构

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体系,合理设定水资源利用上限,全面强化用水指标约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布局逐步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工业结构调整中坚持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工业结构空间布局调整同步实施,调整优化高耗水行业结构和布局。

3.2 统筹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构建“优水优用、多元互补”的水安全保障总体格局,加强富水流域上游水库优化调度,统筹布局富水流域-大冶湖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见图5,增强水资源空间调配能力,建成“一主一备”的应急备用水源体系。

图5 黄石市水系连通工程

3.3 修复水生态系统,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

以保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网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为重点,推进流域生态修复。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开展控源减排、入湖排污口治理、湖泊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等工作,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加强区域协同治理,建立跨区域河湖长制,与鄂州市、咸宁市和江西省九江市等周边城市签订流域联防联治协议,共建幕阜山水源涵养功能区。

3.4 强化沿江综合管控,促进岸线合理利用

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岸线向内延伸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严禁设置矿业权。加强沿江综合整治,实施黄石城区沿江综合整治、阳新长江流域片区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采用“分段+分层”管控方式,重点加强黄石港、黄石新港段岸线管控,促进岸线功能合理利用。

4 气候变化对国土空间开发影响的对策

合理配置城市通风廊道,见图6,提升空间品质。优化青山湖—磁湖风道口、大冶湖风道口、棋盘洲风道口和海口湖风道口,结合城市设计与风道设计,提高城市舒适度,改善热岛效应等城市病。

图6 黄石市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图

5 自然灾害对国土空间开发影响的对策

5.1 优化洪涝格局,提高洪涝管控

科学调控,充分发挥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整体作用,优化流域防洪排涝格局,见图7。贯彻海绵城市与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加强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进一步增强洪涝风险应对能力。

图7 防洪排涝工程布局图

5.2 划定防治分区,减少人为致灾

将黄石市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个级别的防治区,见图8,减少人为致灾。重点防治区施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制度、完善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勘查、治理。次重点防治区建立健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对部分较严重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勘查和治理。一般防治区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对隐患点进行排查治理。

图8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图

6 耕地资源对国土空间开发影响的对策

6.1 夯实粮食安全基础,落实耕地保护目标

加强对接基本农田核实调整工作,保障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生态改善”。明确耕地补充整治潜力区域,见图9,挖掘工矿废弃地复垦。

图9 黄石市未利用地耕地开发潜力示意图

6.2 划定耕地保护区,发挥其最大综合效益

结合耕地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景观文化功能等,将耕地进行评价分级,发挥其最大综合效益。耕地核心保护区:面积848.01km2(1-3级),作为农用地保护的质量“底线”,主要为永久性基本农田,禁止一切与粮食生产无关的用途开发。耕地优化保护区:面积188.72km2(4-6级),允许少量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存储设施,以及纳入项目准入清单的重大建设项目。耕地一般保护区:面积59.16km2(7-9级),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城郊、镇郊,鼓励发展都市农业,提升城市生态功能。

7 矿产资源对国土空间开发影响的对策

7.1 协调矿产开采与安全底线管控

错位发展,协同地上地下空间。地表以保护生态为主,地下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禁止对生态功能造成破坏和损毁基本农田,实现生态环境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谐发展。

设立高标准“矿产资源保留地”。将必需开采的矿产区域划定明确范围,从事勘查、开采需经过严格的环评和审核,生态环境修复与开采同步。

7.2 优化分区,推行绿色矿山建设

优化布局分区,将市域划分为重点勘查区、重点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及禁止开采区,见图10。推行绿色矿山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废弃露天矿山功能再造,通过生态修复、土地复垦、功能再造等形成的相关指标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图10 市域矿资源规划空间分区布局示意图

8 结语

本文对黄石市的气候变化、水土资源、自然灾害等自然要素本底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相关分析结果,找出其优势与短板,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可能的风险,研究其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影响,提出与黄石市未来发展趋势相适应、国土空间开发相协调的对策建议,为《黄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科学编制提供数据支撑,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黄石市供水量国土
成都市主城区日供水量的气象相关性分析
兰溪市供水需求侧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河南省供水结构变化及不平衡性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全省供水工程供水量(按工程类型分)
黄石市区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
近30年来黄石市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