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接收从主动到被动:阅读类节目可视化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4-04-25 18:52:27钭亚萍蒋湘玫陈丽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阅读形式创新

钭亚萍 蒋湘玫 陈丽婷

摘要:近年来,国内综艺节目市场趋于泛娱乐化、同质化。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渴望更高层次、更有深度的精神享受。同时,信息化时代多元文化在不断冲击原有的价值体系,当下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类节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文艺节目相结合,深挖文化内涵,传播优质文化,是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受到大众青睐。但文化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内容单一、格局固化等问题,观众逐渐对其产生了审美疲劳。另外,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相对传统的节目形式已难以满足大众需求,节目创新迫在眉睫。而阅读类节目作为文化类节目的重要分支,在承担着教育使命的同时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当前的阅读类节目常常被人诟病枯燥无趣,历经漫长的摸索后,阅读类节目量质齐飞,涌现出众多广受好评的优质节目,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冲击了传统文化类节目格局,以更多元化的展现和表达引领新的阅读风潮。文章从阅读类节目推广角度出发,从节目类型、节目形式两方面探析在融媒体环境下,阅读类节目如何实现文化内容的可视化,打破文化类节目的准入门槛,冲击碎片化信息的固有壁垒,让观众由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接收信息。

关键词:阅读;节目;文化;形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113-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薪火相承读书明理:阅读赋能推进青少年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14434003

一、文化性是阅读类节目的内核

阅读类节目是以读书为内核展开的[1],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其应将文化性放在首位。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特质也让节目在类型选择与创新上受限。当今时代,信息海量,阅读类节目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多样的节目类型和多元的节目形式挤压,如何扩大节目受众基础与焕发节目的生命力,成为阅读类节目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节目内容上,阳春白雪的受众群体非常有限,不利于强化节目传播效果,但阅读类节目也不能沦为泛娱乐化和市场化的产物,否则就流于媚俗。因此,要注重打造节目的文化品位,营造立体化的文化氛围。在不同阅读类节目中,对文化性的体现方式也各不相同。

比如在《 见字如面 》中,对每期设立主题串联词,如“守望”“烽烟”“叹无常”等的选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象性,而观众只有在相关文化底蕴的支撑下,才能更好地领会创作者选择这些意象所要进行的情感表达。该节目内容围绕读信展开,“读”使得个人阅读走向大众阅读[2],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普及的门槛,而“信”本身具有文学性,借用信件这一文化载体打造节目的文化符号,有利于营造娓娓道来、扣人心弦的文化节目氛围。

在《典籍里的中国》中,融入专家诵读、戏剧表演、名家评论等元素,将相对晦涩难读的史书资料搬演而出,实现了对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表现。该节目侧重对史实的讲述,采用与传统阅读不同的视听表述形式,通过情感认同,构建群体化的共同文化记忆[3],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提高话题讨论热度,增强观众黏性。

当下,节目类型界限日益模糊,各类节目存在裂变融合的趋向,这是为了满足受众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结果,与此同时,也体现出垂直化、精细化的受众需求变化趋势[4]。阅读类节目不仅具备鲜明的文化属性,通过“阅读+”的表达形式还可以更好地拓展阅读类节目在当代生活中的生存空间和传播渗透力。“阅读+”的表达形式与多种元素相互串联,文化阅读类节目自带的文化属性、故事化和情感化叙事元素[5],可以与戏剧化、情景化、真人秀、慢生活等元素结合创新,衍生多元化的阅读节目类型。

在进行节目类型探索时,阅读类节目要兼具文化性、娱乐性与可视化。节目内容要具备思想深度和文化廣度,摒弃形式化和空壳化,逐渐落地走实,不能忽略节目自身的社会引领和导向责任。

此外,阅读类节目应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动态完善节目类型,积极进行垂直化节目类型探索,在共性中寻找个性、在个性中寻找共性,调动集体的文化认同,拓宽受众基础,助力阅读类电视节目长青。

二、阅读类节目中形式表达的发展策略

(一)画面展现形式

1.舞美与灯光:从舞台到观众,呈现全景沉浸式典籍演绎

人们喜闻乐见的室内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大众化娱乐形式,属于舞台艺术在综艺领域的尝试[6]。阅读类节目注重展现文化底蕴,这要求舞美和灯光庄重而有设计感,凸显节目想要呈现的历史感和书卷气。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节目通过多舞台、多空间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讲述典籍故事,对话华夏先贤[7]。节目共有三个舞台,围绕古今交融的核心概念,构造了一个多空间的“故事场”。一号舞台作为典籍演绎主舞台,以书架为灵感来源,通过条形屏幕呈现竹简意象;二号舞台是主人翁的书房,通过两块大屏的动势和特效,呈现影视化效果;三号舞台以双层平台与楼梯的配合形成抽象的类似图书馆的环境,与一号舞台交错相接共同讲述书中的故事,打破了第四堵墙的限制。在舞台上空,由数千条LED灯带组成的流线不仅象征着中华浩瀚的历史长河,同时连接并模糊了三个舞台的时空边界,以穿越时空的形式打造横跨千年的对话。

在电视节目广受欢迎的背景下,各家媒体为获取关注、增强观众黏性,试图通过舞美与灯光的融合强化节目效果,这也成为电视综艺节目制作时的普遍共识[8]。但在电视节目百花齐放的大势之下,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制作团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最终呈现效果与设想出现偏差,又如过于频繁使用的LED屏令其给人带来的惊艳感逐渐消解,观众对其产生了审美疲劳。

2.动画:从现场到荧幕,打造节目独特风格

在媒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跨界融合的现象屡见不鲜,动画元素与综艺节目相结合成为大势所趋[9]。数字动画效果的加入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与角度,屏幕另一端的观众从被动方变成主动方,数字动画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形成新颖的互动模式[10]。以《我在岛屿读书》为例,节目片头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几位作家的形象,这让对观众来说有一定距离感的大作家变得更接地气,画风温馨治愈,更具亲和力。

同时,还需根据节目定位调整应用到节目中的动画风格。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结合传统文化特色应用动画元素,每一季的片头都融入了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元素,带给观众视觉与精神上的双重震撼[11]。又如《书简阅中国》采用大量动画将游戏、聊天框等现代元素和历史故事相结合,让抽象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让观众更主动深入地理解故事,形成独特的节目风格。

当将动画融入节目成为一种潮流,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适度应用动画能为节目锦上添花,而因过度追求画面丰富而投入繁多的动画元素会导致节目主题不鲜明,最终令节目淹没于众多同类节目之中。

(二)场景设置形式

暨南大学谭天教授认为,电视节目的制作构成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人物、事实、场景[12]。

1.内景:从书本到舞台,打造沉浸式的文字表演

没有外景的加持,室内阅读类节目必须仰仗场景设置。《一本好书》抛开常见的综艺表现形式,通过全新的呈现手法将书“演”给观众看,活化书籍中的场景[13]。以《一本好书》为例,节目采用两条叙事结构,使用舞台和品读现场这两个不同的空间场景。从舞台的叙事结构来讲,通过演员表演与观众进行对话,观众可以打破屏幕限制直接与演员进行交流,更直观地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从品读现场的叙事结构来讲,品读现场主要针对屏幕前的观众,它是对经典名著进一步的解读,品书人通过节目向观众输出观点,而观众又通过后续的留言与品书人对话,形成交流闭环。

相比于《一本好书》的双层叙事结构,《典籍里的中国》则更为复杂,采用的是三层叙事结构。第一层是演员以话剧形式演绎经典作品,这对于观众来说是直观的。第二层则是主持人撒贝宁,他连接了古代时空和现代时空,作为时空的第三者参与到作品中,提观众之所问,解观众之所惑。第三层是嘉宾访谈室,通过嘉宾对经典作品的再次解读,引导观众对作品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依托这三种不同的舞台,节目打造出了多层次的时空叙事空间,使观众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典籍文化的内涵和价值[14]。

2.外景:从文字到思考,感受诗和远方的心灵之旅

室外阅读类节目主要聚焦于阅读和室外场景融合的模式。《一千零一夜》将普通的夜晚街景和阅读相结合,打破了观众对阅读的传统认知,也让节目更接地气。《我在岛屿读书》同样采用外景拍摄,节目将拍摄地点定在珠海市的东澳岛,把岛屿风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嘉宾们面对美景随机说出相关的经典名著,文字和美景交融,带给人不一样的美学体验和人生感悟。“岛屿读书”通过可触摸的、写意的象征,把人心灵的渴望和客观世界的美好联系在一起,达到了一种视觉表现的美学境界的升华[15]。

三、结语

文章通过探析当前阅读类节目的整体大环境及个别优秀案例,发现当前阅读类节目已初具规模,成为文化类节目乃至整个电视节目领域的主力军。在强娱乐性节目的浪潮退去后,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代表的阅读类节目不断蓄力,迈上了新台阶。

就现状而言,阅读类节目不断创新节目类型和节目形式,挖掘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致力于传递更多元化的内容,引领观众感受其蕴藏的深刻内涵,并延伸出更辽阔的思考空间,以更好地传承其精神文明。

阅读类节目还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转换,寻找更多创新表达。从叙事角度来说,可将节目更多地包装在具体“故事”之下,并且将故事日常化,用更年轻的语态叙述,迎合受众需求。从节目的选题及内容呈现上来说,找到小众化、普适化的文化题材,打造群体记忆,用情感打动观众,促进优秀文化的活态传承。从文化性的电视节目而言,可考虑到其传播途径,话语权更多下放到观众,调动观众讨论热情,是潜在的文化自觉氛围营造。当更多的文化元素充斥日常生活,不断推进文化自立自信自强,这是优秀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不断创新转换的必要之因。

融媒体环境下,阅读类节目虽已找到了突围之道,但始终存在技术性问题,创作困境也亟待突破,口碑与利益如何平衡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如何让阅读类节目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兼顾教育意義与适当的娱乐性质,在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更强的文化认同感,仍有待深入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希文.浅析文化阅读类电视节目的讲述方式和受众审美心理的关系[J].电视研究,2022(2):38-40.

[2] 陈连利.传播学视野下文化综艺类节目分析:以《见字如面》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4):45-46.

[3] 叶晨露.激活·重构·内化: 《典籍里的中国》的记忆建构与价值认同[J].声屏世界,2023(17):34-36.

[4] 黄楚新.全方位融合与系统化布局:中国媒体融合发展进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7):1-7.

[5] 雷英. 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综艺节目类型与形态的转型及变迁研究[J].视听,2020(11):47-49.

[6] 夏吉宏.论综艺节目舞美灯光的设计创新[J].新闻战线,2016(10):89-90.

[7] 李松吉,杨殚.从《典籍里的中国》看文化综艺节目的传承传播[J].声屏世界,2022(8):51-53.

[8] 谢丽亚.电视综艺节目中舞美与灯光融合的意义[J].采写编,2022(8):146-148.

[9] 刘馨蕾.综艺节目中动画元素的应用及功能价值[J].电视技术,2022(4):131-133.

[10] 魏良.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综艺节目中的数字动画效果[J].大众文艺,2017(2):203.

[11] 赵丹.动画元素在综艺节目包装中的应用[J].电声技术,2020(10):47-49.

[12] 谭天.批评与建构:聚焦中国电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09.

[13] 操雯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模式浅析:以《一本好书》为例[J].声屏世界,2022(17):65-67.

[14] 杨俊峰.多重叙事结构下传统文化的情感传播探析: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声屏世界,2023(15):27-29.

[15] 李佳芙.对读书节目探索“生活美学”新范式的研究:以《我在岛屿读书》为例[J].采写编,2023(9):100-102.

作者简介 钭亚萍,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蒋湘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陈丽婷,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阅读形式创新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2:30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9:29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