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将无同”到“同”

2024-04-25 06:05杨柳
文史知识 2024年1期
关键词:三语名教儒道

杨柳

在魏晉玄学关于名教与自然、儒家与道家持久的分辨中,有士人以“将无同”为高妙。关于“将无同”的故事主要有两处文本记载:

瞻字千里。……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 ”瞻曰:“将无同。 ”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掾”。(《晋书 ·阮瞻传》)

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 ”对曰:“将无同? ”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卫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遂相与为友。

(《世说新语 ·文学》)

两则材料在人物、内容的丰盈程度、事件的叙述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晋书 ·阮瞻传》所载“三语掾”发生在阮瞻与王戎之间,《世说新语 ·文学》则记载发生在阮修(阮宣子)与王衍之间;前者故事止于儒道同异的问题,后者则由卫玠之语而涉及玄学中的表述,即言意之辨的问题;前者叙述中,被辟为“三语掾”,是王戎“咨嗟良久”做出的决定,后者记述,则是王衍因善其言,而欣然辟之,并无咨嗟、沉吟的过程。

两个文本的差异引起了研究者对其真实性、可靠性的考察(庄亦乐、闫春新通过考证认为,《晋书 ·阮瞻传》的记载更符合历史事实。参《“将无同”考》,《许昌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也有论者从玄学思想发展的背景考察,认为“将无同”典故的两个文本系统是连接了不同的思想脉络,在各自语境下表达了不同的玄学要旨,形成了本旨和别诠二重诠释。而不论如何,两个文本叙述的重点都在于儒道之“同”。《晋书》所述,阮瞻面对王戎给出儒道异旨的命题,以“将无同”为答,是在承认儒道不同的前提下,表达两者各安其是,以达至和谐平衡之意,所答三字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从“异”出发,经由互不否定,以达至“同”(参周文俊《“将无同”的本旨与别诠 —从〈晋书〉〈世说新语〉的文本差异切入》,《哲学研究》 2021年第4期)。这与向秀解读“逍遥游”的思路颇为相似。围绕《庄子 ·逍遥游》篇中大鹏和小鸟孰逍遥孰不逍遥的问题,魏晋士人有颇多讨论,其中向秀之说颇具影响力:

夫大鹏之上九万,尺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世说新语 ·文学》)向秀认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尺,虽有大小的差别,但它们所为都是凭依各自的本性,只要合乎自身性分,不失其所待,则可如无待而与物冥的圣人一样,达到逍遥境界。该说影响深远。“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晋书 ·向秀传》)。研究者因而论道,《晋书》所载的“将无同”典故,深刻反映了西晋中晚期竹林士人对向秀《庄子注》核心思想的体会与理解(参前周文俊文)。笔者认为,究竟是王戎、阮瞻受了向秀《庄子注》的影响,还是其时几位思想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名教和自然之间进行调和,还可进一步讨论。而更引人兴趣的则是《晋书》中王戎“咨嗟良久”这一细节。

向秀、王戎均预于竹林之游,虽说七贤之中,王戎曾被阮籍嘲为“俗物”(《世说新语·排调》),但在名教与自然冲突颇为激烈之时,王戎和阮籍嵇康一样,也做到了越名教而任自然: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世说新语 ·德行》)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世说新语 ·伤逝》)

他弃礼俗而重真情。阮籍也曾对王戎之父评论道:“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晋书 ·王戎传》)可见,“俗物”并非真的“俗”,否则就难以预于七贤之列。在其心目中,名教与自然应是判然有别,而他也明确以“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来肯定儒道的差异。既如此,为何又提出“其旨同异”的问题呢?笔者认为,王戎所问乃是儒道最终旨归的同异,而“将无同”的回答,则是承认虽然儒道有别,却是殊途同归,如同《逍遥游》中的小鸟和大鹏,同至于逍遥。

而从强调儒道有别到认同儒道同归,在王戎心中应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段心路历程。这种认知的转变,恐怕也非突如其来,而应有一定的外因来促成。《世说新语 ·伤逝》的一则材料或可提供信息:

王濬冲为尚书令,着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

途经旧地,怀念故人,故《世说新语》将之列入《伤逝》(按:陈寅恪先生推测此事属子虚乌有,但近年来研究者经过考论,认为陈说颇可商榷,黄公酒垆之雅事颇契合于王戎前后生活经历及心态。参陈圣宇《王戎与嵇康、阮籍饮于黄公酒垆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6年第2期)。这里不可忽视的是,王戎流露出无比怅惘沧桑之感,这不仅仅因为曾与嵇康、阮籍共饮的黄公酒垆物是人非,更源自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 ”后文“邈若山河”之叹更说明他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嵇、阮主要人物的离世,竹林之游风流云散是可以想见的,而王戎从此“为时所羁绁”则应有深层的原因。这让我们不可避免地想起向秀的改图入洛:

康既被诛,秀应本郡计入洛。文帝问曰:“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 ”秀曰:“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 ”帝甚悦。秀乃自此役……

(《晋书 ·向秀传》)“秀乃自此役”,与王戎“便为时所羁绁”如出一辙,二者同样源自嵇康被杀的巨大阴影。二人作为竹林之贤,越名教而任自然本是他们的旗帜,也是融入骨子里的生命方式,而今在政治高压、生命威胁之下走上妥协的道路,自然也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如此,向秀“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其逍遥论调和了有待与无待,王戎则肯定了儒道殊途而同归。而阮瞻“将无同”三语成掾,恐怕也是源于这样的心理背景。既然殊途同归,当然就没必要计较方法和路径上是贵名教还是明自然了,向秀应举入洛,王戎为时所羁,也就不足为怪。只是,这种转变到底是违背了他们的初心,内心不免纠结、彷徨,于是向秀有闻笛思旧之赋,王戎有酒垆邈若之叹。阮瞻“将无同”(将无意为莫非……,或莫不是……)的答案虽然表达了肯定的意思,但终未能斩钉截铁。而王戎在面对阮瞻“将无同”之说时,也有意味深长的良久咨嗟。这都说明,“将无同”恐怕不只是对向秀逍遥论的简单的玄理呼应,而是魏晋易代之际嵇康被杀的惨剧,在一批士人心中产生的浓重阴影的投射。

此后,向秀之说为郭象所本:“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夫质小者所资不待大,则质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级,各足称事,其济一也。……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馀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即只要“足于其性”,即是逍遥。郭象更将此理引申发挥,进一步混同了名教与自然、有为与无为、内圣与外王、魏阙与山林,认为,若自性至足,圣人身处庙堂,亦可不为黄屋玉玺束缚其心,历山川同民事,亦可逍遥自得:“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郭象《庄子 ·逍遥游注》)在支道林新论出来之前,向、郭之论坚不可摧,《世说新语 ·文学》谓:“《庄子 ·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而消解差别、齐同出处,已成一时之盛。此期诗文对此亦有诸多呈现: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王康琚《反招隐诗》)巢由坦步,稷契王佐。太公奇拔,首阳空饿。各乘其道,两无贰过。(王胡之《答谢安诗》)苟能夷冲心,所憩靡不净。万物可逍遥,何必棲形影。(张翼《赠沙门竺法三首》)

余与仁友,不涂不笱。默匪岩穴,语无滞事。栎不辞社,周不骇吏。纷动嚣翳,领之在识。会感者圆,妙得者意。我鉴其同,物睹其异。(谢安《与王胡之诗》)

《世说新语》所演绎的“将无同”故事,更似发生在这样的语境之下。王衍的问题“老庄与圣教同异”,不像王戎,在提问前已沉吟思索许久,而更像是面对早有令闻的阮宣子之时,即兴抛出,多少有些考察这位后生之意,而在获得“将无同”的回答之后,王衍也是干脆利落地“善其言”,并辟之为掾,并不像王戎“咨嗟良久”。 —显然,在世号“口中雌黄”的王衍那里,“将无同”已非超乎意外的答案。而在卫玠看来,“将无”二字已属赘言,一“同”字便足以道尽儒道宗旨;“将无”仍存犹疑之意,一“同”字更显笃定。 —《世说新语》的叙述着意呈现的是故事中的机巧锋辩之美,儒道异同的话题仅是作为故事所涉的背景而存在。而读者自然能看得明白,此期“同”论已成压倒优势。

故此,或可说,两个不同版本的“将无同”故事叙述,看似仅有细节的差异,背后却可折射出玄学话语与语境的变迁,也可见出,故事主人公在社会变化、玄学演进中的不同心境。

本文系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北朝墓志文学研究”(项目编号: 20JHQ04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三语名教儒道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研究
郭象《庄子注》对真伪“名教”的辨析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
哈萨克斯坦“三语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印尼三语学校华文教学考察探析
影响三语写作成绩的学习者可控因素研究
有关德语专业教学三语习得的现状研究
贾政性格中的儒道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