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派”先师俵屋宗达绘画的装饰风格

2024-04-25 05:43张珍
国画家 2024年1期

张珍

摘要:“琳派”是日本绘画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装饰性风格对日本绘画中的装饰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屋宗达的作品入手,从构图和色彩两方面分析和探讨其绘画中的装饰风格,以及后来琳派绘画对其绘画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琳派”;屋宗达;装饰风格

俵屋宗达,是安土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初期的艺术家,是日本“琳派”绘画的奠基者,对后来“琳派”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俵屋宗达在画风上保留了传统的日本绘画风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装饰性的绘画语言与表现形式。他的绘画在构图和颜色装饰上有极高的成就,同时也在水墨的形式上创造出“溜込”[1]的技法。本文将从俵屋宗达绘画的构图形式及浓烈的色彩风格方面入手,分析与探索俵屋宗达的艺术特色。

一、构图

构图是历代画家在创作中不断追求的一个方面,都希望能找到独特的构图形式,南朝齐绘画理论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的“六法”,其中“经营位置”中的“经营”是指画面中物体的“位置”通过经营来确立,可见构图形式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意思是构图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文字。日本绘画受中国绘画的影响,其构图与中国相似,都是以文字为理论基础,其演变过程就是将物体从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宗达的构图也不例外,遵从了以文字为基础的构图形式。在《茑之细道图屏风》中,运用象征性展示故事的大胆设计,在左右连续的长画面涂上颜色,将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表示天空,下部分表示平坡,画面中间用意象手法表现出垂落的叶子。由此可知,这是《伊势物语》第九段在原业平下行的场面,但在画面中却并没有人物,这种抽象的暗示手法是巧妙的。宗达在传统构图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美学观点,将物体从具象变为意象,进而走向抽象,他主观地在作品中加入形态各异的线条、块面形状,使作品呈现出完整的图像审美空间形式。

隔扇屏风画的形式在日本被广为使用,“隔扇屏风”最早被称为“唐绘屏风”,由中国传入。在奈良时代就有从中国传入的白描屏风画,平安时代后期开始制作墨画的隔扇屏风画。随着隔扇屏风画的发展,水墨画已不适应这种大画面形式,后来在画面中加入了日本的和歌、自然和风俗等内容,形成“大和绘屏风”,此后隔扇屏风在日本成为最常用的表现形式。宗达经常在屏风上用金银泥绘图,在作品《风神雷神图屏风》中,宗达运用隔扇屏风式的构图形式,将风神与雷神画在画面边缘两侧,风神的口袋与雷神的雷鼓都已经漫出画面,这样特殊的构图令二神从两边向中间扑来。二神的目光所向,将欣赏者的视线完全固定下来,画面中风神、雷神面部朝向画面中间;肢体动作互相奔跑,似乎将要面临一阵强风和闪电,使画面的中间空白成为点睛之笔,给观者留有想象空间,构图的紧张感得以加强。画面中心成为气场最集中的区域,大面积的金色背景酝酿出极为宽阔的空间,从而营造出无限延伸之感。这件作品无落款和印章,构图充满紧张感,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曾评论宗达的《风神雷神图屏风》:“真是奇特的构图。”《风神雷神图屏风》的特殊风格使后来的日本画家尾形光琳、酒井抱一等反复地临摹创作。

宗达在构图上表现出典型的日本民族情结。在传统大和绘的基础上遵从了“文字”的构图方式,将形式主义的抽象性和脱离整体的具象性结合起来,成为“琳派”绘画平面的装饰感。在形式上运用传统的隔扇屏风,这种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式的构图形式让宗达的绘画成为日本美术史上的经典。

二、色彩

在日本美术中,“琳派”代表了日本雅而精致的部分,追求纯日本趣味的装饰美。被誉为“当代日本美术史研究第一人”的辻惟雄将超越时代和领域的日本美术特质总结为“‘装饰性‘游戏和‘万物有灵,以此作为进入日本美术的三把钥匙”。日本美术中的装饰是在盛唐美术的影响下,画家接触到金碧山水画,被浓烈的色彩所吸引,随着绘画的发展逐步成为“琳派”的装饰基础。“琳派”中的装饰不同于以往日本绘画的正统庄严和恪守传统,而是随和雅趣,在随性中将日本的“和”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日本艺术中随意自由却又恪守传统、极简清淡却又内涵丰富的矛盾特质。

宗达从自然关系中走出,画面加上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感情,在色彩上自由地运用理想化的手法和浪漫的情调。色彩经过整理与归纳,通过对不同面积、形状、色彩进行调和,使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状态。作品《风神雷神图屏风》中金箔的运用不仅具有传统屏风画的装饰性,还与画面中风神的绿肤色、雷神绿色的服饰相呼应,为空灵的画面拓展出神秘的视觉效果。画面中风神和雷神刻画细致入微,色彩的和谐透露出精致的工艺感,与抽象简约的整体画面形成强烈对比,由此清晰地看到他对风神雷神的理解、继承与发展。日本理论界泰斗高阶秀尔在《世界中的日本绘画》中引用了《宣和画谱》中的文字:“日本画特点是色彩浓密,金和青绿常用,而且画面呈现出艳丽的色彩。”从宗达的画中可以看到色彩在画面中确实是艳丽感性且富有装饰性的。宗达的画既保持着狩野永德开始的桃山障壁画强有力的生命感,同时又追求水墨画柔和微妙的墨色和艳丽色彩协调性的融合变化。

在技法上,宗达运用“溜込”技法,在颜料中混入金银等矿物颜料使画面更加丰富。宗达用技法实现丰富的绘画细节,增加画面中肌理的装饰感。在《风神雷神图屏风》中,云彩使用了“溜込”技法,在沉闷的墨色上混入银泥,避免了黑色的沉重感,表现出柔和轻盈的质感。这种技法在《源氏物语关屋澪标图屏风》《松岛图屏风》《牛图》等作品中均有出现。

在色彩上,宗达的作品有着浓烈的色彩倾向,除去对传统矿物质颜色的表达,大量金银箔的运用对画面起了装饰性的作用。在“溜込”技法的表现上,流淌的色彩更是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多样性。宗达将色彩发挥到极致,看似是对于现实的忽视,其实是对日本民族内心深处情感的“装饰”升华。

三、屋宗达绘画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美術研究学者源丰宗在1980年出版的《日本美术绘画全集第十四卷·俵屋宗达》画册中写道:“尽管宗达是如此优秀的画师,但在漫长的日本美术史上,他却一直被疏忽了。”直到1913年,日本进入大正时代的第二年,宗达才终于在日本美术史上赢得一席之地。作为“琳派”的奠基者,宗达的作品有着“琳派”独特的装饰美感和趣味,他的作品在融汇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样式。宗达作为“琳派”的奠基者,其画作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他尽力摆脱中国画的形式,不断地探索新形式。尾形光琳在继承宗达绘画的特色下,创作出风格文雅、细腻的画风,在《红白梅图屏风画》中,在金色的背景上用“汉骨描”的画法画出红白两株梅花树,画面中间用抽象的方法画出银色的水流,被称为“光琳波纹”。后来酒井抱一、铃木其一等画师在继承和创新下,充分发挥装饰性语言,否定绘画的宗教性和叙事性,结合传统的方式,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确立了典雅的江户“琳派”新样式。

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琳派”装饰风格在当代各种艺术形式中整体呈现出风格多样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琳派”作品在众多艺术中经常出现,譬如,在《鸢尾八桥砚盒》中,盒身、盒盖用“琳派”绘画装饰,观者的视线通过黑色的长桥引导,游览整个盒子。在1974年日本发行了一套《万国邮政联盟一百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使用的图案就是宗达的《农家早春图》。在当代,“琳派”在服装展、插花艺术,陶瓷艺术等艺术创造中大量出现,这种纯粹艺术的创新都展示了“琳派”的时代精神。总之“琳派”之所以能成为日本民族美术的典型样式,最重要的原因是源源不断地融汇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使其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本文选取了“琳派”先师俵屋宗达的代表作品对装饰性的风格进行了浅谈,在后期的研习中将会对宗达作品进行多方面和高层次的研究,以此来深入了解宗达的艺术成就。

注释

[1]溜込:日文汉字,“琳派”绘画中色彩的一种表现技法。

参考文献

[1]乐丽君,《日本“琳派”艺术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

[2][日]村重宁,《宗达とその式》,《日本の美(461)》,2004年。

[3]仝朝晖,《宗达、光琳与近代日本画的装饰性》,《装饰》,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