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文人画的禅宗美学思想与南北宗论艺术理念

2024-04-25 04:44朱勤炎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董其昌文人画

摘 要: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的山水画在我国书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先阐述董其昌文人画禅宗美学思想的产生,了解该思想形成的背景;其次基于董其昌的代表作品,分析禅宗思想的妙悟性、境界的空灵性以及形式的简淡性,论证董其昌对禅宗的感悟颇深;最后探析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的具体原因及艺术理念。董其昌将带有丰富禅宗理论的绘画主张凝聚起来,总结南北二宗文人绘画的特点,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董其昌;文人画;禅宗美学思想;南北宗论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善书画,富收藏,尤精鉴赏,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对禅宗有着深刻的理解,“借禅论文”,并将禅宗思想融入绘画中,提出南北宗论思想。南北宗论本质为以禅论画,对唐代以来的绘画进行详细解读,根据禅家南宗、北宗的思想理念,认为文人画是南宗,贬低北宗的行家画[1]。南北宗论艺术理念独特,极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山水画的发展。

一、董其昌文人画禅宗美学思想的产生

(一)禅宗美学思想缘起于华亭

董其昌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此时正为明世宗统治时期,政治局面动荡、经济凋敝是明中期整体的社会情形。华亭属江浙地区,当时正是禅宗兴盛地带,由于受到时政影响,禅宗思想盛行,当地林立寺院,又被称为“东南佛国”[2]。此時董其昌迁居此地,大约是其禅缘之肇始。华亭有着十分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董其昌在华亭的科考之路一直持续到35岁,在万历年间,他持续经历两次乡试落第,备受打击,于是为了寻求精神释放与心灵慰藉,便开始参禅悟道。在之后的会试中,董其昌文笔斐然,本当是会元,却因其字迹不够工整而屈居第二。于是董其昌开始发奋学习书法,之后,董其昌在接触丹青艺术,钻研书画的同时不断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但此时的董其昌在心中并未认可禅宗思想。

(二)董其昌主动与禅相伴

因长期接触禅宗思想,董其昌开始主动接受禅宗的洗礼。在此过程中,董其昌阅读了大量的禅宗经典。其代表作《画禅室随笔》共分十五门,其中“禅悦”一门提及了多篇经书,包括《般若经》《金刚经》等。董其昌不仅主动学习禅宗思想,还在日常生活中结交了达观禅师、憨山禅师等禅僧隐士,并在与他们的长期相处过程中,深刻领悟了禅宗思想的内涵,也开始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融入所学的禅宗思想[3]。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加上江浙地区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为董其昌后来提出以禅入画的思想提供了支持。

(三)仕隐之间完成以禅论画的重要使命

董其昌从小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他的一生大起大落。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踏入仕途,被授予翰林编修,其官运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十分顺利,还被任命为使臣及主考官。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出现党争,董其昌为避祸而选择离开京城,此为第一次主动隐退官场。在六年后的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董其昌重出官场,并在一年后,因得罪权贵而选择辞官隐退。后来他又多次任职、隐退,直至崇祯八年(1635年)告老还乡。从董其昌的任职经历来看,其内心摇摆不定,既想在官场大展鸿图,又十分厌恶官场的污浊风气,他的政治观念明显受到禅宗的影响。也正是在半隐退的状态下,董其昌才有充足的时间参禅习画[4]。

二、董其昌文人画禅宗美学思想的特点

董其昌在创作文人画的过程中,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将禅宗思想融入山水画创作中,逐渐形成禅宗美学思想,使其山水画更具艺术性与审美性,既增强了山水画的视觉效果,又感染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禅宗美学思想的妙悟性

禅宗思想中的“妙悟”是一种顿悟能力,指人能够在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习得禅学的真谛。董其昌在感悟“妙悟”的过程中,将其融入绘画中,由此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论。在领悟禅宗后,董其昌大力推崇与禅宗精神追求一致的南宗文人画,让观者感受画中所表达的简远、畅神之感。禅宗思想中的“妙悟”精神让董其昌对绘画有了新的追求,并在绘画过程中极力追求绘画的“变法”[5]。同时,他又尊重传统绘画技法,希望通过“觉悟”实现“变法”。董其昌认为,绘画创作需要摆脱传统的束缚,理解古人绘画表现的神韵,参透禅宗思想中的禅机,在感悟中进行绘画。例如其代表作《山水册》就是掌握了禅宗思想中“妙悟”的文人画,让人们深入感受到禅宗融入文人画表现的审美意趣,以及绘画表现出的清秀古拙、萧散空灵的境界。虽然画中的山水风景整体平淡,但在平淡之中见变化,充分体现出禅宗的“妙悟”[6]。

(二)禅宗美学境界的空灵性

禅宗思想超越时空,认为万物皆有灵,世界万物的缘起缘落皆有规律,其本质归于空灵性,这是禅宗思想的哲学境界。我国一些传统画家十分向往禅宗思想的空灵境界,也擅长在画中通过留白来体现禅悟境界中的空灵。同样,禅宗的空灵性也影响了董其昌的山水画创作理念。由此,董其昌形成了深刻的禅宗美学思想,他用笔墨表现山水画中的空灵,用绘画表现天地间的万物,用精妙的留白凸显画作的空灵境界,使其山水画整体表现出“静穆”的氛围,但在欣赏时能让人们感受到画作的“空”[7]。例如:在画作《山水册·木叶微脱》中,董其昌运用湖面与天空之间精妙的留白,给画面增添了空灵之感,并给人以“虚无”的审美感受;在山水画《墨卷传衣图》中,董其昌将笔墨运用得十分灵动,生动地展现出一派温润清幽的江南丽景,画中透露出空灵的氛围。

(三)禅宗美学形式的简淡性

禅宗一向强调以“顿悟”为主旨,重视以慧心传授,不立文字,简洁直入,追求精神的简洁性、平淡性。董其昌受到“简洁、平淡”的影响,在以后山水画的创作中注重形式的简淡性,取自然之精华,通过“小事”“小景”“小物”等小切口、小题材反映大事物、大主题,在平淡的画面中蕴藏深远的意境。例如:在《仿古山水册》中,虽然画面构图简单,仅有勾勒的几棵小树,却使画面十分生动且有灵气,透露出平和、简静的意境[8];在《书画合璧山水小景》中,董其昌仍然使用简单的构图与淡墨进行点缀,整体景色十分简单,却表现出江南山水的特点。由此可见,董其昌对禅宗的感悟颇深,能够熟练使用简洁、平淡的手法描绘自然山水,表现出禅宗思想中宇宙无限之意,彰显出其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三、禅宗美学思想与南北宗论艺术理念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在禅宗美学思想背景下提出,该理论的提出与董其昌的政治理想抱负密切相关,他以禅宗分南北來阐释中国画家不同的精神状态。南宗、北宗画家创作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对我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基于禅宗美学思想背景提出南北宗论

董其昌将禅宗思想与绘画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思想,并提出南北宗论,通过以禅入画表现绘画创作的最高境界。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董其昌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明代后期出现政局混乱的现象,经历改革失败后的社会割裂严重,于是董其昌开始转向艺术领域。他认为发展艺术对于政治有服务作用,艺术的道德力量也有助于社会秩序的恢复。

第二,从明代开始,文人对于院体画与文人画优劣的看法不同。根据文人推崇画派的不同可分为“浙派”与“吴派”,前者主要推崇宋画,后者主要推崇元画。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文人画成为文人传达思想的重要途径。因此,董其昌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思考禅宗与绘画的联系,同时促使了南北宗论的诞生,从而推动了我国绘画走向的转变。

第三,在禅宗兴盛的背景下,以禅论画为文人绘画提供了思想指导。明中期政治局面动荡,儒家思想受到严重冲击,“心学”兴盛[9]。此时,禅宗集合了佛教、道教及儒家的特点,有利于推动艺术的发展,使文人心灵觉醒,帮助社会恢复秩序。董其昌看到了这一点,坚持以禅论画。

(二)南北宗论艺术理念

董其昌撰写的《画禅室随笔》一书,内容是关于书画创作及评鉴的基本理论。该书集中记录了董其昌对于南北宗论的阐述,共分为四卷。其中,卷二以论画为主,阐述了南北宗论艺术理念,并分析了文人画对于传统书画发展的重要性。该艺术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禅宗南北分宗,董其昌将中国传统绘画进行了南北划分,表现出“崇南抑北”的思想。禅宗与南北宗论的关系密切,这与董其昌长期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有关,他用禅宗分宗的原因解释“画分南北二宗”,为自己南北宗论的立论找到理论支撑。董其昌认为,王维是南宗文人画的创始人,北宗画家以李思训父子为首。此外,他还阐述了“崇南抑北”的原因,即北宗存在“工难习”的问题,不易传承,而南宗一直呈现出繁盛的趋势。从董其昌“崇南抑北”的观点中能够映射出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思想。因此,董其昌认为北宗画风与禅宗的北宗“渐悟”相对应,南宗画风与禅宗的南宗“顿悟”相对应,完成了用禅宗思想划分传统中国画的任务。

第二,对于南北宗画作的评判标准,董其昌将文人画的“士气”作为品评依据,重视文人画传达的意境,且“士气”与谢赫“六法”提到的“气韵”本质相同。文人画追求神似,用笔疏散、随意、放松,不求形似,但是画面可以传达出深远的意境。禅宗所追求的是一种“无相”的状态,外在的“相”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无相”是指要破除外在的“相”,去追寻“心相”。文人画追求的“士气”正与禅宗的“无相”不谋而合,二者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可将“气韵”视为人的天赋,强求不得。此外,“气韵”与禅宗“见性成佛”的思想一致,即修行之人不用向身外求法,但可以意识到自己是佛的化身。

第三,南北宗论提倡人们应主动向古人学习。董其昌认为自然就是最好的师者,可以以自然为师,正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中的“书”指观摩前人的名作,并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技法;而“行万里路”是大胆走出去,感受天地万物,并以其为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法古”学习的选择性。在南北宗论中,董其昌认为北宗画因为工整难,不易学。因此,学习之人无需全部学习,可以结合自己所需进行取舍,并在临摹名作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创作,使画面更加灵活[10]。多学习古人丰富的绘画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高度,并保持继承与创新精神。

四、结语

禅宗美学思想对董其昌的绘画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重视思想的“顿悟”、形式的简淡以及境界的空灵,最终形成“平淡天真”的绘画风格。董其昌以禅入画,提出的南北宗论与禅宗美学思想密切相关。从董其昌将禅宗思想融入绘画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南北宗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确立了禅宗思想在我国绘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也肯定了禅宗思想在中国画创作发展中的重要性。董其昌将中国画进行分宗,完成了中国画的体系化梳理,是中国画创新的一次伟大尝试。董其昌的禅宗美学思想促成了南北宗论艺术理论的形成,其中以禅入画、平淡自然的绘画思想至今对中国画的研究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洪伟.艺术风格与历史事件:关于董其昌新颖画法成因的三种史学解释[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2):49-57.

[2]尚一墨.现代性:董其昌艺术作为世界艺术史的价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6):110-117.

[3]凌利中.丹青宝筏:董其昌的艺术超越及其相关问题[J].美术大观,2019(1):4-29.

[4]雷德侯,吴秋野.董其昌藏经洞题字及其与禅宗的关系[J].中国书法,2022(5):78-83.

[5]张伟.董其昌山水中的“仿三赵”[J].新美术,2022(4):48-65.

[6]翁志丹.笔法与道统:董其昌南宗画学建构研究[J].美术研究,2022(1):69-74.

[7]王连起.浅谈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画发展中的作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2):4-23,108.

[8]夏中义.论士人画:从苏轼到郑板桥:“墨石诗意”七百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63-79,189.

[9]吴雪杉.溪山行旅:董其昌、“四王”与清代“仿范宽”山水[J].美术学报,2020(1):4-21.

[10]杜娟.董其昌与太仓琅琊王氏交游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1):81-94.

作者简介:

朱勤炎,内蒙古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民族艺术。

猜你喜欢
董其昌文人画
文人画文人
明 董其昌 行书辋川诗册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董其昌作品欣赏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