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报道创新策略研究
——以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为例

2024-04-25 11:47◎张
传播力研究 2024年8期
关键词:新闻奖消息会议

◎张 鑫

(黑龙江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00086)

会议消息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会议议程、会议内容和会议精神进行广泛介绍、宣传的一种传播形式,对于解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推进社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所涉及主题的严肃性,对于会议的报道往往容易陷入固化的写作模式中,个性表达不足,难以真正引发受众的兴趣。因此,会议新闻报道不能仅仅浮于搬运会议文件和材料,而需深入会议把握内涵,多方筛选会议重点,在线索、标题、内容、篇幅、模式这五方面精心设计,悉心打磨,从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线索发现:跳出会议报道会议,聚焦热点解决问题

如何将丰富的会议信息以简洁、清晰的方式传达给受众,是采编人员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采写会议新闻不应机械地照搬会议材料、罗列会议内容、转述会议流程,而应跳出会议报道会议[1],抓住会议特点,多个角度传达会议精神,帮助受众在程序化、专业化的会议结束后,清晰、准确、全面地了解会议召开的意义。

“跳出会议”要求记者一方面不受限于“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等此类可以事先获取的新闻要素,而是要在会场中捕捉到没有提前出现在会议议程中的线索,例如领导人临时脱稿的讲话[2]、会议现场的突发情况、与提前设想的不同之处等。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在对会议提供的线索进行持续跟进,对从会议中获悉的重要政策、重点问题,以及相关难题在会后是否得到解决进行追踪和核实[3]。

第30 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消息《群众呼声放心上“关键小事”抓到底全省百万家庭“三点半难题”得解》的线索源于河北省主题教育征集意见会,凭借这次会议,记者发现河北省教育厅当时将“三点半难题”当成重点整改的大事推进。为了核实会议精神的落实情况,记者“跳出会议”进而“报道会议”,对这项重点整改的大事进行了跟进。不同于把会议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等要素直接体现在导语段的常规会议消息,这则跟进会议进行的报道,在呈现上也没有浮于会议表面。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则会议消息对会议精神落实情况的追踪从3 月持续到同年9 月,跟进关注半年之久,最终才使“三点半难题”得以解决,以此突破了简单的会议信息发布,用看得见的成果代替对会议内容的简单叙述。

常规的会议消息通常只关注会议流程本身,但在中国新闻奖历届作品中,“跳出会议报道会议”的方式有了更多应用。这种方式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深入的视角,让记者选择站在会议的“侧面”进行报道。比如,第23 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7 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的线索源自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在湖北的报告会,导语段以中央级领导跟随社会车辆出行为切入,以此反映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新一届党中央集体良好的亲民作风。虽然线索都来源于会议,但仅以会议作为背景材料进行解释说明,着重将会议的影响通过具体事例进行解读。这样做不仅报道了会议的基本情况,而且通过展示会议之外的丰富事实,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会议的意义和会议精神的落实效果。

二、作品标题:冲突感强,引人注目

新闻标题塑造着新闻作品的“第一印象”,对受众是否愿意进一步阅读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途径和呈现方式使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庞杂的信息传输也使受众更倾向于通过标题了解全文。因此,一个优秀的标题能够增强整篇新闻的吸引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而传统会议新闻报道难以被接受的原因之一,在于部分会议新闻报道的标题存在口号化、程式化的现象。因此,增强会议消息的可读性,可以先从“头”入手,从获奖会议消息作品标题的特点中寻求可借鉴的经验。

第31 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文字消息《降低干部舒适度提升群众满意度盐城:政府机关用电要为中小学教室“让路”》,出自江苏盐城召开的全市民生补短板会。在标题上,记者没有使用“某会议在某地召开”的格式,而是抓住了会议上涉及民生的部分,通过标题透露出当地政府保障民生的措施。以“电力”作为民生保障的切入点,一面是“干部”和“政府机关”,另一面是“群众”和“中小学教室”;一面是“降低”,另一面是“提升”,还概括性总结出“干部的舒适度可以降低,但群众的满意度必须提高”的会议精神。这则会议消息的标题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冲突感,通过独特的表述手法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

全面审视中国新闻奖会议消息作品后可以发现,不少获奖作品都展现了高度重视制作新闻标题的趋势,诸如“一语双关”“以小见大”的标题构建,不仅折射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也是对受众阅读新闻的有效吸引。第10 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文字消息《簰洲湾溃口“淹”出7 000 多人》出自湖北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一次分组讨论会谈,这则消息采用隐喻式标题凸显问题的严重程度。溃口不是“淹死”人而是“淹出”人,而后又借“7 000”这个数字折射出此事件涉及人员的数量之大,由此也反映出簰洲湾领导的腐败问题之严重。“淹”对应着“水”,也暗含着簰洲湾在人口统计数据上的水分之多。由此体现这则消息的标题,其内涵十分深刻。

第24 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文字消息《基层干部为上海市委常委学习会上课“五个担心”让领导出一身“汗”》出自上海市委常委学习会,日常生活中,一般是由市委常委级别的领导干部为基层干部上课,而这则标题所呈现出的情景与日常生活中的常态相反,营造出一种颠倒的反差感和冲突感,从而凸显出事件的非凡性和新闻价值。

在读题时代,新闻的标题必须引人注目,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获得受众的关注。标题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阅读意愿,这同时也要求新闻记者不仅要精心打造文章主体内容,也要注重打造文章的“门面”,勾勒出精练、准确、生动、具有特色的新闻标题。新闻记者应该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准确地把握消息的重点内容,从而设计出既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又恰当且不失分寸的标题。通过吸引人的标题,引导受众对会议新闻进行关注,改变受众仅凭刻板印象就屏蔽此类新闻的行为。

三、作品内容:增加场景描写,不拘泥于讲话

在全国省报总编辑座谈会上,有报纸读者反映意见称“报上会议消息多而枯燥,我们不爱看”,主管部门也承认自己将发布会议消息当成纯业务性的工作,总是说“发个消息吧,登报了,说明我们干工作了。”可见,受众之所以不爱阅读会议消息,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呈现的内容过分围绕会场讲话和工作留痕的需要,而非围绕受众的阅读意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到“文山会海”现象有所反弹,也指出日常性工作重“痕”不重“绩”的“痕迹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痕迹主义,成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罗列会场讲话和会议议程的记录会发现,这不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会议精神的传递,而是对自身的工作纪实和对上级部门的工作汇报。因此,若想让会议消息具有可读性,不应拘泥于会议流程或领导发言,而需要重视增加对场景细节的描写,加强对会场氛围的描绘。

第30 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消息《“这两天是哪天?今天还是明天?”凉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度会辣味足》即对会场情况进行了生动再现。消息以施工企业和施工单位的检讨开篇,随后又介绍了会场领导对工作进度的点名和追问。针对金阳县因缺木工导致施工进度缓慢的原因,其解释“县里已经督促,要求施工单位这两天必须上够木工”后,凉山州副州长抓住其含糊不清的时间安排,追问“这两天是哪天?今天还是明天?”语言犀利、一针见血,将个别干部企图避重就轻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记者复盘了扶贫调度会现场中充满“火药味”的对话,还原会议现场中最典型、最精彩的情节场面,折射出在扶贫工作中,个别干部敷衍被动,搪塞应付的懒政、怠政作风,也传递了市政府对脱贫工作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力度。虽然也是对会议现场进行的描述,但是记者捕捉到最精彩的对话内容,反问、追问、逼问,层层递进,运用场景化的描写凸显了这场扶贫调度会“辣味十足”的特点。虽然也是在写领导的讲话,但这些话不是对现有材料的机械阅读,反而构造了对话的场景,通过一来一往对话式的表达营造了会议的现场氛围。文中“反转”“随机”等词汇,也为会议消息增添了画面感,让受众可以在文字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现场的紧张局面。

在全媒体背景下,会议报道越发需要通过再现会场上简短又精彩的瞬间,俘获受众的关注。在2022 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现场提到了“活泼敦厚的‘冰墩墩’,喜庆祥和的‘雪容融’,扑面而来的中国年味儿,香喷喷的豆包”。按照发言稿阅读后,总书记“脱稿”抬头说出一句“谷爱凌是爱吃馅饼,外国人还爱吃饺子”。短短的两句话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和欢笑。因场景化的呈现突出了总书记的亲切感,《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捕捉到会场上这一细节,利用短视频平台,扩大了对表彰大会的报道和传播,使这20 多秒钟的视频赢得了200 多万的点赞。

常规的会议报道经常仅陈述领导的发言,但是对发言人发言过程中附加的动作、表情和现场的反应等少有体现。事实上,在内容中适当增加领导发言时的神态描写,对于增强会议新闻可读性来说同样重要。第30 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描写会议现场状况的精彩案例之一,整篇消息题材重大,短小精练。文中出现“听到众人的笑声,菲科补充道”“习近平主席的目光沉静而充满力量”“稍作停顿,他继续讲道”等种种神态细节的刻画生动再现了会见现场。内容上,虽是在写习近平总书记与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会见时的讲话,但又不仅仅是在写领导讲话,通过附加情绪的补充解释了现场的和谐,借助一句话、一个动作,表达了一种情感、一份态度。这种情景化的表达更能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最为生动、有价值的信息,也体现了会议消息里要增加场景描写的趋势。

会议消息以会议作为支撑点,需要对会议精神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传播,也必须要善于用各种方式向普通受众解释,解释得是否明白、是否清楚,都影响着受众是否愿意接受新闻作品。无论是用现场有来有往的对话显示基层干部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还是用简短的对话彰显大国领袖的人格魅力,诸如此类的场景描写都能达到增强文章观感和可读性的效果。

四、作品篇幅:短小精练,信息量足

第33 届中国新闻奖在消息作品的评选办法中明确提出“新闻消息要简明扼要”,即对文字类消息的篇幅提出了要求。会议消息作为新闻消息的一种,文章内容同样不必求全,消息的篇幅由长至短,材料由杂至精,不是在单纯界定文字的数量,而是更高要求作品的信息量,精练的新闻消息更能适应读者高效获取信息的需要。这也鞭策着新闻记者在采写会议消息时,需要将会议中复杂的议题和术语进行简化处理,以最精练的语言最高效地传递信息。

获中国新闻奖的消息包含文字消息、新媒体消息、广播消息等体裁,体现了当下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如今,信息传播的媒介已不再局限于诸如报纸和杂志的传统纸媒,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平台来接触信息,并通过图像、文字和视频的形式获取更多元化的内容。传播载体的转变促使新闻记者要着力打造“网络时代的消息”,这种消息类型的变化着重体现在“快”和“短”上。“快”是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短”是新闻消息尤其是文字消息在互联网时代传播时更应该关注的点。“短小精练”也是在提醒新闻媒体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进行更有效的表达。

在共33 届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篇幅最短的文字类会议消息是第12 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多哈会议闭幕 WTO 工作人员赠给标志历史性瞬间的珍贵礼物本报记者将入世槌带回国》。这则会议消息的正文仅两段话,共301字,却记录了WTO 多哈会议通过中国入世这一重大事件,主题突出,语言精练。第30 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会议文字消息,文章以435 字的篇幅体现了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和在世界外交场上的中国风采,在微小的篇幅中承载了丰富的信息量。这篇消息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其所属体裁虽是文字消息,但却是新闻网站、移动新媒体上的文字消息,相比于报纸端的传统文字消息,它利用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更好地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作品提出的篇幅短、文风平实和传播快速的要求,更加适应当前的传播环境。

有关调查显示,在美国,人们阅读新闻的平均时间只有七分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篇幅短的文章才更容易把读者“留下来”。以中国新闻奖作为新闻界的标杆,“迅速简明报道新闻事实”是其对文字消息的参评要求,也应该成为媒体和新闻采编人员的追求。只有采取适度的段落安排和精炼的文字表达,才能有效遏制套话、空话的滥用,以适应现代新闻传播速度加快的需求,为受众提供更有效率、更为舒适的阅读体验。

五、作品模式:提升叙事技巧,讲好会场故事

在撰写会议消息时,应以“人本视角”审视新闻价值,注重叙事技巧的提升,强化对会场故事的讲述,通过“讲好会场故事”改变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以此提升新闻作品的共情力、可读性[5]。

要使会议报道更具故事性、生动性,可以采用细化人物神态、优化会议语言的策略。故事性的表达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会议新闻可能存在的枯燥的问题,突出会议的特色和价值,让受众看到的不再是枯燥的事实,而是鲜活的生活、立体的人物、饱满的形象,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读性。第3 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向劳模鞠一躬》出自于一场劳模表彰大会,记者没有把目光聚焦于会议本身,泛泛介绍劳模们的经验和感悟,而是抓住了会议中“鞠躬”这一细节展开描写,讲述了分局长致敬劳模时流下眼泪和深深鞠躬的故事,用“泪水夺眶而出”“用手绢擦了擦脸上的泪珠”“离开讲台,站好立正的姿势,向劳模恭恭敬敬地弯下腰”等细致入微的动作词汇,将故事情节展开叙述,激发了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以此表达出党和人民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充分肯定,也彰显了劳动者高尚的品质和劳动的价值。

第33 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消息《新型陆军首次亮翼中国航展》来自我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航空领域涉及专业表达,因而对记者“讲好会场故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言上,记者穿插普通人观赏此次航展盛宴的视角,记录了观众感叹“现在的陆军真是太不一样了!”在画面上,记者又对战机“时而倒转横滚,时而加速疾驰,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进行描绘,通过形象刻画战机掠过“一树之高”的场景,使现场盛况的呈现更为具体。不仅如此,记者对展会现场观众、飞行指导员、航展主办方专家均进行了采访,以在场人员观展的直观感受传递此次航展的看点和亮点,让文字报道也能生动再现博览会上新型陆军的惊艳。

转变表达方式,借助故事化叙事手段,挖掘会议亮点并进行有效切入,形成有情景、有画面的会议记录,是撰写优质会议消息可参考的方法。通过精心筛选会议消息的故事情节,讲好会场故事,改变会议消息枯燥的呈现模式,以此让会议消息融入更多的人情味,激发受众的阅读欲望,引导受众继续阅读。

六、结语

会议消息作为对重要会议的报道,是会议的延伸,也是受众接收政策信息的主要来源,其通过传递会议信息,使会议要点内容为更多的人知晓。由此,会议消息发挥着在最短的时间里,进一步扩大会议影响、彰显会议实效的作用。会议消息也应汲取获奖作品的经验,跳出会议报道会议,减少人民群众对会议新闻看不懂、不爱看的情绪,在标题、内容、篇幅和模式上创新会议新闻报道策略,提高其质量和可读性,推动会议精神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猜你喜欢
新闻奖消息会议
《八七会议》
会议通知
一张图看5G消息
会议通知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消息
消息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