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泓 宁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中国 重庆 400715)
学界对于温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地理领域,如陈桥驿先生《〈水经注〉研究》一书对《水经注》所记载的温泉进行了系统整理[1]。李仲均先生《中国温泉开发利用史》梳理了历代关于温泉的记载和地下热水利用的历史[2]。对于唐代的温泉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利用温泉栽培蔬菜,利用骊山温泉诗歌探索骊山宫廷文学圈、唐代皇家温泉文化盛期的模型。主要有杨光《古人也吃反季节蔬菜 唐朝利用温泉栽培蔬菜》[3]、严纪华《一道温泉绕御楼:唐代骊山温泉诗论》[4]、王效锋在《唐代温泉考论》[5]。此外,陈寅恪先生在其《元白诗笺证稿》中提及用温泉洗浴疗疾是一种中亚的风俗,传过来的时间可能是在东汉,甚至可能更早,但并未发现明确的史料予以证明;同时认为唐代温泉洗浴文化的流行是承袭了北魏贵族的风俗[6]。
唐朝文化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其兼收并蓄的开阔胸怀,雄浑饱满的盛唐气象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而温泉则是一个小小的窗口,凝结的正是这样的盛唐气象。学界关于温泉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集中于历史地理领域进行探讨,较少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探寻,同时也缺乏断代的温泉研究。而这篇文章正是尝试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角度,对唐代温泉的盛况流行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温泉是当今重要的旅游资源,而唐朝的温泉是唐朝宫廷贵族生活的一个重要的体现,研究唐朝温泉的盛况及其流行的原因,不仅对于了解温泉在唐朝的地位、了解唐朝温泉所折射出来的文化交融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今天温泉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温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封氏闻见录》一书描述了唐朝重要温泉的分布,有陕西临潼的骊山汤、蓝田的石门汤、岐山的凤泉汤、渭南的北山汤,还有河南陆浑汤、汝州广成汤,以及山东兖州乾封汤,河北邢州沙河汤等[7]。
骊山温汤位于陕西临潼南,在骊山的西北,人工使用记载早,是皇家临幸次数最多的温泉,因此也是规模最宏大精美的温泉。史载秦始皇就对骊山温泉进行了一系列的营造活动,汉武帝在秦始皇的基础上多加修葺,后周宇文护在此处修造皇堂石井,隋文帝修建屋宇栽植松柏,唐太宗修建汤泉宫,唐高宗在位期间改汤泉宫为温泉宫[8]。开元十一年(723)玄宗临幸骊山温汤时修筑温泉宫[9]6757;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将骊山的名字改为会昌山;天宝三年(744),因为新丰县离温汤太远,于是在温泉所在之处设置会昌县进行管理;天宝六年(747)将温泉宫改为华清宫[10]3320。玄宗对华清宫进行了大力修整和管理,扩修宫室,修筑罗城,设置了百司和公卿府邸,供皇室和官员工作生活。据史料记载,华清宫内共有8处温汤,主要有十六所长汤、太子汤、宜春汤、长汤十六所、少阳汤、玉女殿汤等温泉。华清宫内的温泉用珍稀的石料作池壁,玉莲花作为喷泉的池眼,玄宗还可在其中乘小舟与妃嫔嬉游。安禄山还用白玉石雕刻了鱼、龙、凫、雁,并向玄宗进贡了石柱和莲花。玄宗将这些东西放置进温池,但因为雕刻装饰品栩栩如生,只得叫人撤去[11]。可见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温泉宫营造的繁华程度。
广成汤位于汝州梁县西四十里,洛水汇入此温泉,“洛水自泽东南流,迳温泉南,与温泉水合”,引文中的温泉水为广成汤,此汤得名是因为靠近广成泽,位于广成泽之左。广成汤在北魏时期就受到统治者的临幸,皇室对其大加修葺,修建许多宫殿房宇,挖掘了许多池塘,当时便有许多赶路疲惫之人前来浸泡。“泉上华宇连荫,茨甍交拒,方塘石沼,错落其间,颐道者多归之。”[12]1653高宗武则天时期,经常前往洛阳,后以洛阳为神都,所以广成汤也是唐朝君主经常临幸的温汤。
石门汤位于陕西蓝田县西南四十里处的石门谷口。根据史料记载,石门汤由异僧发现,而后在此又多出现神瑞之迹,颇受唐统治者重视。“唐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地雪融不积,僧曰必温泉也。掘之果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有病者浴多痊损。后有白鱼之瑞,复神女频降,遂立玉女堂于汤侧,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13]石门汤又叫作“汤峪”,包括五个温泉:玉女泉、融雪泉、连珠泉、潄玉泉、濯缨泉,可疗愈疾病,“人病风湿者,浴之多愈”[14]。玄宗在位期间,多次临幸此温泉,增修室宇,开元年间立石碑《唐石门温泉记》[15]。
凤泉汤位于陕西凤翔府郿县的太白山下,其所属州郡经历多次调整,“义宁二年置郿城郡,又析置凤泉县。武德元年曰郇州,以凤泉来属,三年州废,以郿隶稷州,七年来属。贞观八年省凤泉。大历五年权隶京兆。有太白山,有凤泉汤。”[16]962高宗和玄宗在位期间都临幸过此温泉,唐玄宗李隆基曾作诗《幸凤泉汤》,“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功。益龄仙井合,愈疾醴源通”[17]36,歌颂太平盛世、称赞凤泉汤的疗疾之用。
其他温汤因缺乏统治者的临幸,史料中少有提及。
从这些温泉的分布位置可知,唐朝规模较大、利用度较高的温泉主要集中分布于北方,集中在统治中心关中附近。根据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的温泉,学者总结了当时全国温泉的总数量和南北的分布情况,全国经记载的温泉总共有41处,黄河以北的有11处,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有13处,长江以南的有16处[2]。可知南方的温泉资源分布显然比北方的温泉资源要多的。从北魏到唐朝的时间并不足以使得温泉地质资源分布产生极大的变化,所以唐朝的温泉分布也当如此。虽然《封氏闻见录》所记载的温泉并没有涵盖当时全国分布的所有温泉,但也应当是唐朝使用程度、知名程度最高的温泉,而这几处温泉基本分布在长江以北,集中在黄河流域,而南方的温泉未被提及。这是因为唐朝前期的统治重心在北方,再加上北方气候寒冷,对温泉的需求也比南方大,所以唐代使用率较高的温泉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
温泉洗浴作为一种唐皇室奢侈享受的生活方式被称为“大行从”“凡曲江、温汤若畋猎曰大行从,宫中、苑中曰小行从”[16]5890。新丰县骊山汤、歧州凤泉汤和汝州广成汤是皇家经常临幸的温泉场所。临幸温汤的季节都在冬季,集中在十一、十二月和来年的一、二月。高祖武德六年(623)二月幸骊山温汤[9]5965,隐太子李建成也常常临幸温汤,“纲在东宫,隐太子建成初甚礼遇,建成常往温汤,纲时以疾不从”[10]2376。太宗在贞观四年(630)至贞观二十二年(648)中,临幸温泉8次,多幸骊山温泉[9]6072,6091,6153,6165,6182,6206,6252。高宗永徽四年(653)至永隆元年(680)间临幸温汤7次[9]6282,6284,6331,6379,6393。则天皇后圣历三年(700)幸汝州温汤[10]128。中宗睿宗史籍记载各自仅为一次,临幸新丰骊山温汤[10]149,161。到了唐玄宗时期,统治者临幸温泉的次数增多。天宝年间,每年一次,甚至一年两次临幸温泉。在安史之乱前,温泉作为帝王经常临幸之处,成为盛世的象征。如上官婉儿在唐中宗景龙三年(709)临幸新丰骊山温泉宫时所作,“隠隠骊山云外耸,迢迢御帐日边开。翠幙珠帏敞月营,金罍玉斝泛兰英。岁岁年年常扈跸,长长久久乐升平”[17]61,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颂扬和期盼。《安禄山事迹》中记载天宝九年(750)九月秋,玄宗在温泉为安禄山造宅,进行了大量的赏赐,还让杨国忠和虢国姐妹来陪同安禄山洗浴:“是秋禄山将入朝乃令于温泉为禄山造宅。又赐永宁园充使院。禄山将及戏水,杨国忠兄弟、虢国姊妹并至新丰以来会焉,飞葢荫野,车骑云屯所止之处,皆御赐膳水陆毕备,至温泉赐浴,玄宗计日幸望春宫,以待十六日献俘八千人于观风楼下,赐庄宅各一所,杂彩绫罗、金银器物及声音瘙懩等。又赐契丹生女口,大小五十人。”而后玄宗前往温泉,一定会让安禄山陪同,“圣上驾幸温泉必令扈从,赐马赐衣香囊珍宝不知纪极”[18]。
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温泉被后世士人看作是唐玄宗消极怠政的象征。新旧唐书中几乎没有玄宗后的皇帝临幸温泉的记录,除了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十一月庚寅,车驾幸温汤,即日还宫”[10]517。诗歌中也将温泉看作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这类温泉诗歌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白居易的《长恨歌》,此诗是以陈鸿所撰的《长恨歌传》的故事为基础,传与诗描绘了杨贵妃与唐玄宗在华清宫的恩爱过往,并对温泉池进行了艺术化描写。唐玄宗在位期间,创造了繁荣的开元盛世,也带来了让唐王朝一蹶不振的安史之乱,所以后代的文人都将骊山温泉宫看作是唐玄宗怠政的一大表现。韦应物《温泉行》的“今来萧瑟万井空,唯见苍山起烟雾”[17]2001,将玄宗开元年间国家强盛时的温泉场景与如今萧瑟凄清的温泉场景相比,表达诗人对国家衰败现状的痛心和无可奈何之感。士大夫将华清池看作是不祥之地,和王朝的兴盛衰亡建立了联系,将骊山温泉看作是亡国乱政的象征。《资治通鉴》中记载宝历年间唐敬宗想要临幸骊山温泉,遭到了左仆射和谏议大夫的劝阻,拾遗张权舆列举了以往统治者临幸骊山而产生了不好影响的例子如周幽王、秦始皇、唐玄宗和唐穆宗,他们不是亡了国就是丢了性命,给国家带来极大的震荡。谏官试图以此等前车之鉴来阻止敬宗临幸温泉,但是敬宗仍前往骊山温泉[9]7845。尽管敬宗临幸温泉之后也未发生谏官所形容的事件,但是安史之乱后时人对华清宫温泉的认识可见一斑。元人脱脱编纂的《宋史》中对玄宗和华清池进行了品评,也将唐玄宗临幸华清池的行为看作是逸乐忘勤、失为一个明君的表现[19]。
唐朝时设立专门职官对骊山温泉进行管理,在司农寺下设温泉监,有正第七品下阶的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从第八品上阶的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其下还有温汤录事、温汤府、温汤史、温汤掌固等属官。“温泉监掌汤池宫禁之事。丞为之贰。其用物不支,所司者皆供之。若有防堰损坏,随时修筑之。凡王公已下至于庶人,汤泉馆有差,别其贵贱,而禁其逾越。凡近汤之地,润泽所及,瓜果之属先时而毓者,必苞匦而进之,以荐陵庙。”[10]1887
从唐朝设立官僚机构对温泉进行专门管理也可以看出当时对温泉的重视,只有在温泉使用程度较高时才会出现。温汤监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宫内的温泉,管理温汤的物用度支,若温泉的防堰出现损坏,及时修复处理,副长官温汤丞辅助温汤监对温泉进行管理。温泉馆的使用也有明显的等级划分,贵族与庶民使用的温泉馆是不同的。宫中的温泉不仅仅用作皇家沐浴,同时也利用温泉的高温促进瓜果的早熟,将优质品送往陵庙予以供奉。
1.温泉的疗疾作用。温泉又称温汤,有疗疾之效,在魏晋时期就有关于温泉疗疾的记载。“晋《广志》曰:温泉……有醴泉,用之愈疾。”[20]165“因哀感发疾,后取急就雁门温汤疗疾。”[21]1502“时司徒陆丽在代郡温汤疗病。”[21]744唐代许多诗人的诗中也提到了温泉疗疾的功效,“今兹十月自东归”“渐渍神汤无疾苦”[17]578,已经明了温泉可以洗浴愈疾,并且使用时间大多在冬季。在睿宗皇帝的孙子、玄宗的侄儿济阴郡王的墓志《唐故济阴郡王墓志铭并序》中提到李嗣庄在病重之时,前往温泉疗养疾病,“沉痼之日,驾幸温泉。中使名医,道路相继”[22],但无力回天,享年十七。
2.温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温泉因其温度较高,用以灌溉良田,可以提高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使得亩产得到极大提高。“广志曰温泉西者在新丰,北者在广平,有美泉出,溉种出谷香美。在汲郡新成县有冷泉,水冷如冰,在湖县有盐泉,煮则为盐。”[20]165魏晋时期便已经在农业方面利用温泉,温泉水灌溉的谷物味道更加香美,湖县的盐泉可以用水煮出盐。
唐时,“酒幔髙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17]3426。“汝州临汝郡……又有梁县在西南四十五里……西南五十里有温汤,可以熟米。又有黄女汤,高宗置温泉顿。”[16]984“又经柳谷莽布支庄,有温汤,涌高二丈,气如烟云,可以熟米。”[16]1042在温泉附近的气候更加温润,种植的作物也比在其他地方能够更早收获,花木在冬天不会凋谢,蔬果入春后更先成熟。韩鄂所著的《四时纂要》中夏令卷三中提到“沤麻”的方法,“夏至后二十日沤麻。水欲清,水少则麻脆,浸生则难剥,过烂则不任持,唯在恰好,得温泉而沤者最为柔。”[23]138用温泉浸泡麻料得出来的麻料是最柔韧的。
唐朝时期全国分布的温汤数量,营建温汤宫的规模,对温泉的管理,统治者对温泉的重视都是前朝无可比拟的。在唐人眼中,温汤既可以用来洗浴疗疾,也可运用到农业生产之中。温泉在唐人的文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国家政治的混乱也为温泉蒙上了一层阴影。
陈寅恪先生认为,唐朝贵族喜爱温泉是源于北魏,是承袭北魏的旧俗。笔者认为,唐代温泉流行的原因除了直接承袭北魏外,还有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魏晋以前的史料中,只有《山海经》《三秦记》和张衡的《温泉赋》中有零星关于“温泉”和“温泉疗疾”的记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曹植《述行赋》曰:“濯余身于神井,伟温涛之若焚。”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曰:“下汤澡洗,疗宿疾。”北齐刘逖《浴温汤》:“骊岫犹怀土,新丰尚有家;神井堪消疠,温泉足荡邪。”北周庾信《温汤碑》:“岂若醴泉消疾,闻乎建武之朝,神水蠲屙。”[24]上述所引的曹魏、东晋、北齐、北周时期温泉的相关论述中,都提到了温泉激浊扬清、蠲疴去病之效。但以上资料多为文学作品和地理志,正史中缺乏统治者临幸温泉的记载。
到了北魏时期,正史中关于皇室贵族临幸温泉的记载突然变得多了起来。据《魏书》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神麚元年(428)、神麚三年(430)和太平真君二年(441)临幸温泉,并作《温泉之歌》对温泉进行赞扬[25]74,75,94。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二年(478)和太和三年(479)临幸代郡温泉[25]145,146。代郡温泉是北魏统治者临幸次数最多的温泉,同时北魏也修建温泉行宫,如广宁温泉宫[25]114。北魏时期知道温泉具有疗疾作用如温泉可以治愈风寒。不仅仅是统治者,连普通百姓也知晓温泉疗疾的作用,也纷纷前去洗浴,“太宗泰常七年九月,温泉出于涿鹿,人有风寒之疾,入者多愈”,“有泉涌出,色清味甘,饮者愈疾,四远奔凑”[25]2967。有学者对北魏时期全国温泉的数量作出了统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录温泉41处,其中河源33泉,冬温者6泉,别引旧说加以论证者两泉[2]。可见北魏时期全国温泉分布的数量之多。但是又有一个问题:北魏的风俗又是从何而来。北魏之前史籍中关于温泉的记载十分少,在正史不见统治者临幸温泉的记载,进入了北魏之后关于温泉的记载就多了起来。如北周帝王临幸温泉的情况,史书中也有记录:“大象元年十一月乙未,幸温汤。戊戌,行幸同州。壬寅,还宮。”[26]隋高祖临幸温泉:“高祖十五年十一月辛酉,幸温汤。乙丑,至自温汤。”[27]
倘若在东汉甚至东汉以前传入,并且是皇家享用的风俗,北魏以前的正史材料应当有所记载,但是并未发现相关史料。所以说唐朝时期温泉作为皇家享用的风俗应当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是直接继承北魏风俗的。姚潇鸫在文章《略论北朝的温泉》认为拓跋鲜卑族在迁徙的过程中接触到温泉的可能性极大,在北魏迁徙的路线中找到了许多温泉。拓跋族在迁徙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并利用温泉资源,与后来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修温泉宫、临幸温泉有着莫大的关系。而唐朝的许多制度承袭北魏,势必会将北魏有关温泉的宫城建制和贵族活动继承下来,潜移默化,形成了唐代温泉风尚的流行。
佛教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温泉的记载。佛教宣传通过温泉可以洗掉心中的“欲”,可以净化身体和心灵的不洁,将温泉的宗教意义和实际意义进行联系,不仅可以祛除身体上的疾病同时也利于僧人和民众的修行,这样一个简单的教义会在佛教徒和普通民众中迅速传播。同时佛教中“温泉”之名的来源也极富有宗教色彩,《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记载:“温泉者,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有比丘,入温泉中洗浴,欲心起动身生触水失不净,心生疑悔,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言,汝以何心。答言,世尊,欲心。佛言犯僧伽婆尸沙,如是毗尼竟,是名温泉。”[28]467
唐王朝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王朝,多种文化在此汇集,其中重要的一支便是佛教文化。佛教文化不仅对唐代的思想文化方面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对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也造成了显著的影响,而温泉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
佛教在唐朝的兴盛,对温泉的流行产生影响。唐朝时期佛教典籍中有多处提到了温汤。在《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第十九里提到用温汤进行洗浴净身:“温汤净洗稳卧衣盖。”[28]101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五:“以油摩体温汤澡浴。”[28]121唐人宋延一在所编佛经《广清凉传释五台诸寺方所七》中论述温汤寺的来源时提到了温汤疗疾的作用,五台山上有一个温汤寺,温汤寺是五王子修建的,因为当时五王子得了一种名叫“伽摩罗”的病,来到温汤寺的温泉澡浴,病好了以后便在“温汤”处修筑了寺庙并以“温汤”为名。温汤寺在唐朝时也香火不断[28]1108。唐王朝时期佛教盛行,这些佛教经典对于温泉洗浴疗疾作用的描写,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佛教礼仪文化,并与佛教洁身净欲望的精神相通,在佛教徒中传播,进而影响到唐朝贵族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
道教主张修仙炼丹,洁身去欲,断绝贪淫爱色心。唐以前的道教典籍尽管有关温泉的记载不是太多,但都能体现道教清静无为的主张。一方面是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冬暖夏凉,浸泡温泉使得自己的身体适应自然的变化;另一方面希望能通过温泉,洗净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祛除疾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经典《老君变化无极经》记载:“自然之气出昆仑,山北绝苦有温泉。疗治万病除殃患,犯罪之人更福原。”[29]183昆仑山上有一个天然的温泉,不仅可以用来疗除疾病,也有净化罪犯心灵的作用。在道教经典《太一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记载,“火池化温泉,镬汤为春圃。超度长夜魂,往生极乐国”[29]44,借助了佛教所宣扬的“镬汤地狱”,同样也赋予了温泉涤荡罪恶、超度灵魂、通往极乐世界的宗教意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一中记载,“县有汤水,可以疗疾……汤侧有石铭云:皇女汤,可以疗万疾者也。故杜彦达云:然如沸汤,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饮,多少自在。四十日后,身中万病愈,三虫死。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12]2581,描述了温泉疗疾的功效。同时杜彦达的话犹可注意,修道之人假若饮用或浸泡此温泉,有助于修为得道,排除修道之路上的困难阻碍“三虫”,坚定修道的决心。唐代李筌《黄帝阴符经疏》对经书原文“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注疏时引用了《刘子》:“‘火林养鸟,温汤养鱼之义,以生于物死于物也’,机在目者,言人动生妄心加于物者皆由自覩而心生。故云:机在目欲,令戒慎其目,勿令妄视邪淫之色,使心于物不生妄动之机,不挠其性以固寿保躬也。”鸟本生长在树林中,但若起了火便会死去,鱼儿养在水里,若为热水,则会死去。贪得无厌,反而会伤其本性,要懂得知足。而一切的根本在于“勿令妄视邪淫之色,使心于物不生妄动之机,不挠其性以固寿保穷”[29]758。《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二”章中的“温泉中鱼”条:“南人随溪有三亭城,城下温泉中生小鱼。”[30]鱼儿按理说是不能生活在热水中,但是却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联系李筌引用《刘子》的话,应该是温泉洗净人心的延伸表达。
从这几则史料可以发现道教对温泉的认识,温泉因素在道教文化中的作用。唐王朝对道教的推崇促进了道教的发展,同样的道教文化中象征清身洁欲的温泉养生法通过道教徒的传播也会对唐人的生活造成影响。
温泉在唐人的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成为统治者们奢侈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其主要表现如下:唐朝温泉分布广泛,利用程度较高,为统治者多次加以临幸,有专门管理温泉的官员。唐朝温泉的作用颇多,如通过浸泡温泉疗养疾病、温泉可以灌溉良田提高亩产量等作用。
影响唐朝温泉盛行的最大因素应当是来自北魏。佛教、道教中有关温泉的思想和宗教礼仪在唐朝的传播过程中也对唐王朝温泉的盛行产生了影响,这是从温泉本身的发展演变情况来探讨唐朝温泉的流行。但当我们立足于唐朝一朝的历史来观察温泉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清晰地发现,自玄宗以后史料中关于皇帝临幸温泉的史料极少,旧唐书中还有敬宗宝历元年(825)“十一月庚寅,车驾幸温汤,即日还宫”[10]517。《资治通鉴》的记载更为详细,敬宗临幸温泉被谏官严厉劝阻。统治者临幸被认作是亡国坏政的象征。此后正史中几乎没有皇帝临幸温泉的内容。皇帝临幸温泉的情况也可以看作是政治兴衰的反映。因此唐朝一代的政治情况同样也会对温泉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唐人对温泉的利用可以为今天温泉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温泉行业是当今重要的旅游观光行业,有着集休闲与养生于一体的独特特点。随着科技和时代的进步,我国对温泉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增多,并逐渐促进了温泉的产业化发展,在全国各地出现大量以温泉为特色的度假胜地。在未来的发展上,想要打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温泉名片,需要结合温泉包含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出集养生、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文化产品。借鉴历史经验,结合时代需求,学习他国优秀经验,发挥温泉在养生、农业、健康医疗、养老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