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在未成年人社会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以平凉市为例

2024-04-25 05:05
陇东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党史红色文化

闫 虹

(平凉市博物馆,甘肃 平凉 744000)

甘肃是一片红色热土,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指出:“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为此,本着博物馆社教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并结合以往工作实际和本地区实际,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获得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值得推广的路子。

位于甘肃省东部的平凉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地区,无论是五四运动的影响、北伐战争的洗礼,还是早期党组织的建立、武装起义的尝试,均为甘肃省得风气之先的地区之一,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发生过感人的红色故事,留存有丰厚的红色资源。怎样挖掘好红色资源,如何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平凉故事,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是笔者作为红色文化宣讲队一员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一、平凉红色文化资源基本概况

平凉,位于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腹地,地处陕、甘、宁三省交会之处,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内当陇口,外阻河朔的作用,自古是丝绸之路陇右道北线上的重要城市,是中原通往西北方向的重要门户,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居住、民族融合的重要区域,更是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占有重要的军事地位,素有“关陇要隘”之称。历代在平凉境内设有郡府州县等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修筑了大量不同时期行政机关的治所、军事性的小型堡寨等城址。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不平凡的文化历史,对古代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及古“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特别是近代以来,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共产党甘肃历史上重要的构成部分,更是进行国防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鲜活教材,是平凉儿女坚守初心、努力奋斗的不懈动力。截至2023年3月上旬调研统计,全市共有146处革命遗址遗迹,已建成25个革命纪念馆、党史陈列馆(室),其中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平凉市博物馆、吴焕先烈士纪念馆、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华亭工委纪念馆等均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凉烈士陵园、泾川县党原镇党张地下党支部遗址、保至善烈士纪念馆等革命遗址(场馆)均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平凉的红色遗址遗迹数量众多、红色场馆主题多样、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是全市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百年党史中的地位和贡献有八个方面。第一,平凉是党在甘肃开展革命活动比较早、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概括起来就是“甘肃省八个最早之一”,即:甘肃省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地方之一,最早成立共产党组织的地方之一,最早成立共青团的地方之一,最早成立工会的地方之一,最早成立青年社的地方之一,最早由共产党人创办报纸,最早代办发行进步刊物的地方之一,最早建立军特委的地方之一。第二,平凉是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中心基点”,三方主力部队曾多次在这里会合,成为中央与方面军之间联络的枢纽及大会师的后方基地和前哨之地,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平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上抗日的“主要途经地”,在整个红军长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红二十五军先后途经平凉,红色印记遍布平凉大地。多名领导人曾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静宁界石铺休整,9位元帅、8位大将、47名上将、161名中将、千余名少将曾参与战斗或在平凉宿营。第四,平凉是西安事变重要的策应地。1936年秋,正当红军三大主力汇聚静宁、会宁地区之际,蒋介石急调国民党部队16个师23个旅,布防陕甘宁三省区堵截红军,实际上是把平凉作为拦截红军北上会师、阻挡红军进入陕甘根据地的前哨阵地。在张学良接受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主张“逼蒋抗日”的策略后,这个前哨阵地成为东北军与红军就近联系的重要据点之一。张学良将其主力部队布防平凉、固原一带,整修扩建机场,调运武器物资,有意把平凉建成东北军抗日战争的后方基地。期间,张学良多次在平凉秘密召开会议,商议劝谏、兵谏事宜和应对措施。当西安事变枪声响起时,平凉城区同一时间全部戒严,以策应西安事变,为促成西安事变、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3]。第五,平凉是甘肃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在华亭安口、平凉土谷堆和城区一带建设了5203厂、5213厂、5204厂、5207厂、虹光、红峰等一批军工企业,带动了全区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战略布局调整、推动国防建设事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六,平凉孕育的“庄浪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和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第七,平凉是国家陇东能源化工重要基地,华亭是全国13个重点产煤区之一,煤炭开采已有百年历史,年产煤占全省产量近一半。第八,平凉是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带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实干创造了以“党组织+国有企业+脱贫户”为代表的庄浪模式。一件件重要历史事件、一处处革命遗址遗迹、一个个纪念馆、党史馆(园)等都是党和国家百年奋斗历程中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库,全面诠释了平凉革命历史的伟大进程,成为平凉儿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

二、红色文化教育遇到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政治文化形态,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4],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教化、规范、激励和导向作用。但遗憾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多媒体广泛应用,一些西方不良思潮趁虚而入,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影响甚大,以此,如何研究和重视这些问题,就是加强未成年人红色文化教育的基点所在。

(一)价值观偏离,红色信仰意识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步入了物质较为丰裕的小康社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淡化了红色信仰,甚至出现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意识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应试教育又不断强化和放大着上述影响,应试教育比重占大,导致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相应缺乏,考试成绩几乎成为衡量孩子优劣的硬性指标。以此种种,红色文化在德育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在教育引导青少年红色意识培养方面没能得到充分发挥[5]198。

(二)心理不成熟,西方不良思潮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为信息文化交流提供便利通讯的同时,也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路径。西方各种不良思潮涌入我国,他们激进的思想意识、没落的政治观点和开放的生活方式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成年人思想的健康发展,更有甚者已经严重危害到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5]198,也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出各种文化敌对势力在华渗透问题的严重性。他们通过毒教材、反言论、恶搞英雄人物、改编红色经典等蚕食未成年人思想、侵害民族感情的文化侵略行为,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思想健康。

(三)时间的推移,红色教育难度增加

应该看到,红色文化的产生时代基本上属于20世纪中叶以及之后的某个特定历史时段,一般来说,距今已逾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间隔。因此,在今天的生活环境中,新生代的未成年人对这段历史的学习了解,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全社会努力为之营造学习氛围。很显然,在这方面,由于一个时期以来还明显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特别是当那一代人渐渐故去,连未成年人的父母也都对之疏于了解,那么,问题就来了,能不能尽量复原那段历史,能不能讲好那些故事,就成为当下红色文化教育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课题。否则,所谓的加强就势必缺乏相应的语境以及代代抓的社会氛围。

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平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党的故事,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成功争创了全国红色经典特色景区和甘肃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资源和党史研究成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资政育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加强资源保护利用,革命遗址挖掘和红色场馆建设步伐加快

全市各级文物党史部门对于红色遗址遗迹格外重视,积极开展了革命遗址普查、革命文物征集、革命史料收集等工作,进一步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实物佐证与内涵。采取查阅权威史书、走访知情人士、现场实地勘察等方式,对全境革命遗址遗迹进行全面普查,其中静宁县在原有的21处革命遗址(场馆)的基础上,新挖掘王坪流落红军休养地遗址、红二十五军休整地深沟孙湾孙家山、陕甘支队(红一方面军)休整地四河龙王堡、红二、红四方面军休整地田堡大庄坪等45处革命遗址;崆峒区对全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23处革命遗址遗迹挖掘新增20处,编撰成图文并茂的《平凉市崆峒区革命遗址遗迹》一书,此成果正在积极完善中。同时,近年来崆峒区在红色场馆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了以平东工委纪念馆党史陈列室、大寨乡雨林村关家亚壑平东工委遗址、白水镇大陈村党史馆等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红色场馆,填补了多年来区内无红色场馆的空白[2]。为了适应红色教育的需要,不少场馆都在增加展厅面积,增设多功能展厅,硬件设施都有很大改善。

(二)拓展全面发展思路,探索“红色游”+“乡村振兴”新业态

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市上下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工作重心,打造农业特色小镇、旅游示范村、旅游精品线路、红色小镇、美丽乡村等空间布局,将文化与旅游、教育、农业等产业高度融合,打通农村产业链条,全力以赴争取打响打好乡村振兴的主动仗。静宁县界石铺镇抢抓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政策机遇,精心谋划实施界石铺红军长征旧址保护综合利用项目,坚持一手抓重点项目建设,一手抓红色文化开发,整合各类项目资源,一幅“红色小镇振兴发展”的蓝图已经形成。全市红色旅游氛围浓厚,通过“红色游”基地的不断打造,“红色游”路线的不断完善,红色文化的经济力量已带来显著的文旅效益,不论从游客人数还是旅游收益都得到显著提升,“红色游”为平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到了增砖添瓦的重要作用。

(三)讲好平凉红色故事,红色场馆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

近年来,平凉各县(市、区)从宣传、党史、党校、场馆、教育等部门到乡(镇)、村(组),涌现出了一批能讲“平凉红色故事”的宣讲员、讲解员、研究员、辅导员、通讯员,成为推动平凉党史党建和红色场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是以红色场馆讲解员为中心,以宣传、教育、党校等部门有宣讲特长人员为辅的“党史宣讲员”队伍[2]。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宣讲人员培训力度,有效地提高了“平凉党史宣讲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各级各部门各行业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宣讲、演讲、朗诵比赛,遴选了一批优秀专业人才,为提升平凉红色旅游的知名度起到助推作用;二是以党史部门人员为主体,党校、离退休爱好平凉党史的人员为补充的“党史研究员”队伍。《中国共产党平凉历史》《红军长征在静宁》《庄浪党史百年回眸》《红色印记》《红色记忆》等一批党史著作陆续推出,《信念如磐担使命丰碑永在守初心——中国共产党平凉特别支部成立及其重要意义》《求学启智弘道热血铿锵青春——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甘肃工农运动领导人、平凉最早的中共党员保至善》等一批有代表、有深度、有影响的党史专题研究成果成为讲好“平凉红色故事”的重要素材;三是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积极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并以公众号、电视台、报社等媒体为宣传载体,积极为平凉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红色场馆展陈、红色主题社教活动的开展等工作发声发力。如平凉市博物馆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策划举办的《百年荣光·正道华章——中国共产党平凉历史特展》社会反响很好。

(四)强化组织领导能力,推进党史研究高质量发展

平凉市委高度重视党史工作,按照中央党史和文献工作要求,专题听取并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市委及7县(市、区)党委都明确副书记或常委分管党史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范围,建立健全党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党史重大课题、重要活动研究的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党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党史部门发挥职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四、未成年社会教育中的红色资源创新性利用

(一)以“看”为先导,植入心灵,厚植爱国情怀

红色资源凝聚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为未成年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这些鲜活感人的历史篇章成为经典的教材。引领未成年人深入去“看”红色文化,树立红色理想,就要科学引导,让未成年人对于红色文化产生牢固的情感认同,这是最真挚、最强烈的认同,其影响力更为持久。通过实地引导未成年人沉浸式体验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历史遗存,以及蕴含教育意义的纪念碑、纪念馆等红色展馆[7],在凝聚红色文化正能量的场所,让广大未成年人真正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滋养,从内心深处萌发爱党、爱国的质朴情感。一方面,通过实地宣讲和沉浸式体验课堂的打造,以其强烈的视听效果,为未成年人打开一条时空隧道,将原本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历史事件、时代人物,以真实的复原场景、图片、资料实物、文物等,生动立体地呈现在未成年人面前,在持续的感同身受的情感激励中,不断涵养理想信念,进而生发理想认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模式,倾力打造资源互通、媒体互融、感官互倚的全景仿真型体验式教育基地,以4D影院为载体,将红色资源的震撼力、冲击力、触动力、感召力发挥到极致[8]。通过全方位调动感官认识、情感情绪,让未成年人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平凉地区筚路蓝缕、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

(二)以“学”为基础,铭记于心,促进健康成长

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其立意深远,价值珍贵。红色资源承载着党的进步与发展,蕴含着深远的历史能量,在当代依旧闪烁着其光芒,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是最质朴、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让广大未成年人真正做到“学”懂弄深悟透红色文化,就要不断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和学校建立联学机制、与家庭成员紧密配合、协调一致,组成“学校+博物馆+家庭”立体式教育模式,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对未成年人红色理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为此,不断创新针对未成年人红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迫在眉睫。一方面,统筹平凉全域红色文化资源编入未成年人发展规划,传承和弘扬党的“精神谱系”,聚焦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打造“泾河激浪”平凉革命历史精品流动展览,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深挖红色资源精神内涵,构筑富含红色基因的校本课程,把红色精神传承融入中小学道德教学体系[8];结合“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纪念日,号召组织广大未成年人参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在实际的参与中增强未成年人家国认同感和民族自信感;与学校深入沟通,对未成年人成长阶段特性进行进一步探索,针对其成长规律和心理特性,充分利用新媒体、高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Chatgpt、大数据等为未成年人搭建丰富的体验式教育教学场景;在社会力量中加强结构推进,特别是构建以政府主导、学校参与、社会弘扬、家长支持、学生成长的红色教育体系,从多方发力为未成年人搭建红色教育的通道,提升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依托平凉市博物馆红色阵地和全市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党史故事,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以此提高红色文化的精准内生动力。通过引导未成年人讲述红色故事,打造平凉市博物馆“博学·少年郎小小志愿者讲解队”“博才·少年郎红色文化宣讲队”等,把生动的党史故事讲精彩,通过生动的故事把经典的道理讲清楚。

(三)以“做”为目的,释放天性,体现自我价值

广大未成年人的红色文化认同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应是一种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实际行动[9]。在未成年人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上,除了对于内在情感的进一步推进和萌发,也要重视“做”的重要作用,让广大未成年人用实际行动和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抒发他们对于红色文化更明确地表达。博物馆、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传承者,为广大未成年人构建了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感悟人生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未来方向,在红色文化的洗礼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一方面,持续推动在平凉全域各中小学校进行红色文化进课堂,激发青年学生的奋进力量,在红色课程研发与配套体验上,经历由“知”到“情”、由“情”入“行”的转化过程,通过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红色文化手工,让未成年人在面对革命英雄、革命文物时产生情感共鸣,在情绪激昂的氛围中迸发理解并接受红色的价值教育,以实现情理交融,最终达到情感认同,完全符合未成年人形成“红色文化认同”这一社会心理形成的机制与规律[10]。另一方面,全力促进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多样化,把传统单一的参观瞻仰活动,逐步转变为对红色资源的系统研学,并且积极引导并鼓励未成年人尝试创编红色文化校园历史剧、音乐体验活动及撰写红色文化诗歌等,深情讴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使教育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彩[7]。让广大未成年人在做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乐。同时,让孩子们全过程参与红色资源的综合开发,使其教育性更加符合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真正让红色思想“活”起来、红色故事“动”起来、红色精神“树”起来,以发挥红色资源的最大效益[10]。

综上所述,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未成年人社会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研究,是我们博物馆人的使命与担当。我们将进一步极具针对性地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其教育功能,培养未成年人爱国情怀,让红色文化的力量,充盈在未成年人成长的主要阶段,为他们提供重要的价值内核和精神滋养,扛起时代的使命与担当,争创新时代好少年而不懈奋斗[11]。

猜你喜欢
党史红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