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丽 君
(陇东学院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凉城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处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东接丰镇市,西邻呼和浩特郊区的和林格尔县,北靠桌资县,南顺连绵不断的长城。与山西的大同市、左云县、右玉县相望,位于集宁、大同和呼和浩特三个城市的中间。明代后期及清末,晋北的大量农民结伴进入凉城地区垦殖,带来了山西固有的语言及民间习俗,凉城县的方言及习俗,都和山西北部有一致的地方,“圆锁”礼就是其一。
“圆锁”是存在于内蒙古、山西等地区的民间习俗,历史悠久。内蒙古关于这一习俗的最早记录源于民国二十三年的《地方志·归绥县志》《归绥县志》记载:“邑俗,男子生赐乳名,就傅始命名,成丁乃字,十二岁圆锁。”[1]古代,要为年满12岁的孩子圆锁。在凉城县,“圆锁”也是为年满12岁的孩子过“大生日”。日子一般就选在孩子的生日这一天,在这次比较盛大的生日宴上,孩子的父母要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并且还要举行一些过生日的隆重仪式。
“圆锁”作为一种孩子的成人礼,在凉城县尤其被重视,父母或家里长辈提前很长时间就预备,需要提前选日子,邀请宾客,请司仪、乐队等,此外,还需要准备圆锁用的面套、蛋糕以及订酒席等。受邀参加圆锁礼的亲戚,尤其是孩子的姨姨、姑姑、舅舅等比较亲近的亲戚要提前为孩子准备礼物,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姑姨舅舅要准备“圆锁”仪式用的面套。此外,按当地的习俗,孩子的姑姑要准备新鞋子,姨姨要准备新袜子,舅舅和妗妗(舅妈)要准备新帽子。在“圆锁”礼当天,孩子要穿上父母准备的新衣服,姑姑姨姨等准备的鞋子和袜子等,作为“圆锁”礼的主角,从内到外、从头到脚,穿着崭新的衣服,盛装参加“圆锁”仪式。
在凉城县县城,一般情况下选择在孩子的生日当天举行“圆锁”礼。但如碰到一些特殊情况,如亲戚大部分在农村,孩子的生日正好在农忙时节,那就得按当地习俗找会看日子的人选一个冬天或者当年春节过后的日子来举行,一是避开了农忙时节,二是正月或腊月大部分亲朋好友都有时间来参加宴席。在农村地区,以前,由于农村的“圆锁”礼大部分是举办者在家里安排宴席,一般是自己买好宴席需要的食材,聘请大师傅(厨师)来加工,因为春忙,夏天天气太热不利于肉类储放,秋收忙等条件限制,如果孩子的生日恰好又在春、夏、秋天,那么一般情况下,“圆锁”礼的日子就要在冬天或者当年、来年的春节过后才举行。现在,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经济条件也都发生了改变,随着凉城县餐饮一条龙(为农村举办宴席者提供全套宴席服务)事业的发展,大部分家庭会选择在孩子的生日时来组织“圆锁”礼。
因“圆锁”宴的重要意义,其宴席的内容和次数也非常讲究。一般情况,“圆锁”宴要安排三顿饭,在“圆锁”日的前一天晚上,会安排“卯宴席”,远道而来的亲朋和近处的亲朋都会参加,除了不举行仪式外,席面上的菜品和第二天中午的正席菜品基本一样。“卯宴席”上基本不安排乐队,但代东(当地对民间主持人的称呼)或主持人(正式司仪公司的司仪)会参与,负责安排宴席的相关事宜,家庭的亲朋可以聚在一起开展敬酒、划拳等项目,带动热闹气氛。第二顿饭是“圆锁”当天早上,主要是给远道而来的亲戚安排的,一般会安排凉城县当地的饸饹面。地点大都会选择在东家,主要用猪肉、羊肉或牛肉加土豆、胡萝卜等蔬菜熬汤,讲究汤肥面精。饸饹面主要由参加宴席的亲戚来做,大家一起做饭,一起享用。中午时分,正席开始,也是“圆锁宴”最隆重的环节。在正席上,会有代东或者司仪主持仪式,也有乐队唱歌跳舞助兴,东家(宴席主人)会向宾客敬酒,宴席也和“圆锁”仪式一起进行,一般从中午12点开始一直会持续到下午两点左右,亲戚们边吃席,边观看节目,场面热闹非凡。
关于“圆锁”宴席上的吃食,也非常讲究,当地一般以席面的好坏来对宴席的吃食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一桌席坐十个人,安排8凉8热16道主菜,两道主食。其中一道就是宴席开始前一定要安排上的用糜子做成的油炸糕(也是当地的小吃),寓意步步高升。亲戚朋友们为了沾喜气,首先都会吃上几个油炸糕。另一道主食是菜全部上完以后再上的点了红点的馒头(当地叫“点心”)。在正席上,还会给每桌分发宴席仪式用过的面套和蛋糕。菜的话有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鱼肉、大虾之类,应有尽有,且肉越多,就表明席面越硬,东家对此次仪式越重视,诚意越大。此外,宴席开始前还会放糖果、瓜子、饮料等,供前来庆贺的亲朋享用。可以说整个席面的菜肴非常丰盛。
“圆锁”宴之所以非常隆重,主要体现在其富有寓意的仪式上。“圆锁”宴正席开始之前,会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由代东或司仪主持。一般,司仪会简明说明仪式的举办者(当地称之为“东家”)及“圆锁”小寿星的情况,并代表东家对亲朋好友的到来表示感谢。接着,穿着满身新衣服的小寿星讲述他过去12年的成长历程,感谢父母的养育和亲朋好友的帮助、关心,并对他以后的成长成才之路表示决心。之后,最重要的套面套仪式开始。“圆锁”宴上的面套是用白面蒸的圆圈,一般上面会布置9个寿桃(寓意长长久久之意)、花边等图案,并且会染上色彩,漂亮至极。面套也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姑姑大爷(伯伯)、舅舅姨姨等至亲自己家里蒸制或者出钱请专业人员蒸制,一般要准备12个面套。套面套仪式上,一般是长辈们各自套各自蒸制的面套,先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开始,后面姑姑伯伯、舅舅姨姨轮流进行。因面套是圆形且比较大,一般由两位长辈从两边拖住套,套面套时从头上套,脚上摘,边套边说祝福的话语,如“头上套,脚上抹(摘的意思),娃娃能活一百八。”“头上套,脚上抹,孩子将来上大学。”“头上套,脚上抹,娃娃将来考清华。”(在凉城话中,“抹”和“八”“学”等字押入声韵)在套面套时,长辈们还会往小寿星脖子上挂红拴线,并且要往拴线上拴钱,少了一百,多了几百不等,表达对小寿星健康长寿的祝福和期盼。套完面套,小寿星就要对着生日蛋糕许愿,再和父母一起切蛋糕并将蛋糕分给亲朋好友食用。此后,前来为小寿星祝贺的小寿星的同学和好朋友会送上小礼物。最后,在司仪的祝福声中,“圆锁”仪式就算结束了。在这之后,宴席正式开始,乐队开始演唱,小寿星和父母会给亲朋好友敬酒。敬酒时,亲朋好友在喝了东家一家的敬酒后,还会送上敬酒钱,多了一百,少了几十不等,表示对敬酒人的感谢和祝福。
凉城县“圆锁”礼在当地和结婚、丧葬等礼事一样重要,是有孩子的家庭必须开展的一件大事,已成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圆锁”礼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它的盛行,既有由古到今传承的因素,又受当地民众生活习俗和社会交往的影响。
民间“圆锁”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今天的“圆锁”礼就是由古代成人礼传承延续下来的。“古代人们对成人礼的重视是圆锁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2]1075“成人礼具有结束孩提时期而长大成人的标志意义”[3]31,“圆锁”礼是成人礼的一种。只不过是不同年代对成人年龄的规定不同,最早《礼记》中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4]隋朝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之年;唐代规定男子二十三岁为成人;宋、明朝时的冠礼规定男子十二岁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服丧期,就可以进行冠礼;清朝,男子十三四岁可娶妻,成人礼则在娶妻前一天或几天举行。从“圆锁是承古至今一项古老的民俗事宜,最早出现在山西,而后清末经走西口传入内蒙古等地”[2]1074。“内蒙古传统的圆锁习俗和山西圆锁一脉相承”[5]10可见,凉城县的“圆锁”礼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源于清代中期的“走西口”,晋北的大量农民进入凉城地区垦殖,当时晋北地区的移民都是几家结伴而行,凉城县现在的许多村名都留下了这段历史的痕迹,如“崞县夭子”“盂县夭”(现山西有崞县、盂县等地方)等,一些民间习俗也自然被带到当地并且传承下来。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不管是山西的“圆锁”,还是内蒙古的“圆锁”,作为一种成人礼,出现的原因都是人们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平安成长,是对自己的子嗣平安健康的祈求和期盼。就像崔翠红在《晋城成年礼初探》中所说:“但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是偏重开锁仪式还是世俗的庆贺,他们对孩子的心是一样的,都希望通过此仪式孩子能健康、平安、懂事、成才,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3]33所以“圆锁”是一项极具祈福意义的活动,有很深的社会认同感,自然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自愿传承。
《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圆锁”习俗的变迁及社会功能探析》一文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呼和浩特因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等原因影响,“在物质条件基础不牢固的情况下,精神层面的‘圆锁’习俗就无暇顾及,使‘圆锁’习俗的传承出现了断层”[5]14。凉城县的“圆锁”习俗也和呼和浩特的“圆锁”习俗一样,因“文化大革命”提出的破“四旧”口号的影响,加之自然灾害等因素,人们没有经济支撑,家家户户勉强糊口度日,无富余的钱来组织“圆锁”礼,导致其发生了传承断层。经向祖辈人调查得知,60年代的人基本上没有见过“圆锁”礼,他们小时候家里也没有为任何一个孩子举办过“圆锁”礼,所以那时候“圆锁”礼出现断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经济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水平逐渐提升,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再加之计划生育的影响,80年代以来,家家基本就一个孩子,在有经济支撑的基础上,又有祈求孩子健康平安的强烈意愿和期盼,“圆锁”习俗又重新走进人们的意识和生活中,并且越来越普遍。直到今天,被凉城县当地人广泛认可并传承,家家户户给孩子办“圆锁”礼已经形成一种观念深入人心,如果有哪一家不给自己的孩子办,父母也会认为亏欠了孩子,孩子也会觉得他自己不被重视,甚至觉得他的童年成长历程不完整,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可以说今天凉城县的“圆锁”礼“已成为人们生活和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1075。
近几年,凉城县的各种礼事上,亲戚朋友的搭礼钱(份子钱)越涨越多,普通亲戚、同事、朋友的比较多,关系近一点的亲戚、朋友“份子钱”要更高一些,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接到亲朋的邀请去参加“圆锁”礼,所以搭出去的礼钱也越来越多,可以通过给自己的孩子办“圆锁”礼把搭出去的礼钱回收一下,达到收支平衡。因为礼钱比较多,对当地人来说,大家既不愿意亏欠别人的,也不希望被别人亏欠。所以,家庭之间通过互相参加孩子们的“圆锁”礼,既实现了收支平衡,也增进了关系来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平时都比较忙,亲戚朋友也基本没有聚在一起的时间和机会,举办或者参加“圆锁”礼,可以为亲戚朋友创造一个大聚会的机会。亲朋好友也极其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聚在一起,见见面,聊聊天,听听歌,说说自己生活的境况,互相了解一下近况,可以有效地愉悦心情,缓解疲劳。就像王志芳所说:“当今社会,人民的尊奉思想逐渐淡薄,过去封建礼教思想也为人们所摒弃,加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繁忙的工作,无止境的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放松休闲变得十分不易。因而,圆锁礼的举办日益成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2]1079“圆锁”礼可以为大家的沟通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也满足了大家忙碌的工作之余沟通情感的需求。可以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维系民族感情的作用。”[2]1079这也是“圆锁”习俗始终被民间接纳及盛传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普及,人民对民间习俗越来越重视。但普遍存在人们更多注重民间礼俗的形式而忽视其文化内涵的问题,甚至使“圆锁”习俗成了一种家庭炫耀社会地位或者敛财的方式,或者一些家庭即使为孩子举办了“圆锁”礼,也未真正认识到它对孩子的教化作用。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极速发展的今天,在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下,本地固有的传统文化也受到很大威胁,保护本地民俗文化的原有状态就特别重要。
“圆锁”仪式的举行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可以表达父母及至亲对孩子健康平安成长的祝福和期盼,是对孩子将来可以有所作为的一种精神寄托。另一方面也通过盛大的仪式对孩子进行亲情和责任教化,一是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孩子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二是通过举行隆重仪式,使其发挥熏陶感染作用,警示孩子已经告别了童年,逐步向成人迈进,他们需要思考即将长大成人需要担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圆锁”习俗是民俗文化的一种,对“圆锁”习俗的内容进行有意识地选择,把真正优秀的民俗文化保存下来,使传统习俗的继承具有现实意义。“圆锁”礼最大的作用是可以发挥社会教化。凉城县的“圆锁”礼目前已经没有“挂锁”“开锁”等环节,和古代“圆锁”礼及现在山西等地的一些“圆锁”礼比起来,其形式已经非常简单了,甚至加入了商业化时代的因素,但不管其形式怎么简单,其对孩子们的社会教化作用应该充分被重视并且被表现出来,家长或者其他长辈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在孩子答谢父母和其他长辈环节要用心设计,最好要孩子真正表现出他们自己真实的想法,要孩子们亲自书写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抒发他们对未来生活和社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而不是从网络抄袭或者由他人来代写,只是在“圆锁”礼上完成一个既定形式,要叫孩子们充分参与到“圆锁”礼中来,使他们充分体会到相关仪式对他们思想及精神的洗礼作用,充分发挥孩子们在这个环节上的重要作用,警示孩子们体会到“圆锁”礼在他们人生中的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圆锁”礼的社会教化作用。
前文提到过,凉城县的“圆锁”习俗因一些历史原因,其发展出现过断层,断层期间是否丢失了原有的一些东西,目前还不得而知。为了完整、全面、真实地保留现在的“圆锁”习俗,就要挖掘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地的“圆锁”习俗的意识。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全面记录今天的“圆锁”礼全过程,如可以通过摄像机和一些其他录影设备,将“圆锁”礼的每项内容、每个细节,每个环节的每一项包括人、物、声音等因素全方位记录下来,实现“圆锁”礼以形象、动态的方式流传。一是影像资料可以历经历史的洗涤留存下来;二是可以扩大传播范围,方便研究者或者后人通过观看录影来了解“圆锁”习俗各个过程的文化内涵及礼仪规范。
虽然凉城县的“圆锁”礼越来越简单,不像目前流传在山西北部及呼和浩特一些地区的“圆锁”礼有“挂锁”“开锁”等仪式,甚至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如请司仪、请乐队等。但不管怎样演变,“圆锁”礼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举行仪式,彰显人们对后代健康平安成长的祝福和期盼,对家庭兴旺发达的寄托。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在积极杜绝一些如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前提下,应该被积极传承并发挥好相关社会教化及亲情教化作用,“使这一亲情教化的礼仪,代代相传,承载更多的内涵。使我们的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永葆生机”[2]1080,使“圆锁”礼这一民俗文化真正发挥出积极的社会功能。